女生汗味重但不是腋臭(女生汗味很重)
40
2025-02-26
说说哈医大一院整形美容科吕远东主任提到的腋臭手术相关情况!
1. 做腋臭手术以后可能有切口的延迟愈合这样的并发症。切口的延迟愈合往往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2. 第一,以前很多医生在腋顶不做手术,在中间部位做一个横行口,一般做到 3 厘米左右或更长一点。其优点是通过这个口由于口较大,可以掀起来,能看到皮下组织处理情况,可保证较大程度去除汗腺组织,但缺点是痕迹会相对明显一点。
3.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把手切口做到叶顶,经常会出现早期拆完线后这块就长出来了,拆完线后挺好,过几天切口就裂开了,出现延迟愈合,得换很长时间药才能换好。
4. 所以现在做手术不是做大切口,而是做小切口,相对口小一些。一般做两个口,患者腋臭范围较大时可能做三个口,但因口小,相对隐蔽,更不容易发现。更为重要的是愈合,把拆线时间做一定延迟,以前常规是做完手术 7 天拆,现在一般变成 10 天拆线。自从做了改良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切口裂开的情况。
1.腋下异味症状轻微
很多专业文献中将距离作为判断异味轻重的方法,比如说距离750px以上闻得到属于比较重,250px之内闻不到属于比较轻。笔者认为,味道轻重的表现受到诸如环境、温度、情绪等众多因素的干扰,不能一概用距离作为唯一判断标准,这样既不科学也不准确。
笔者认为的轻微症状,泛知周围的小伙伴们从来没有闻到过患者的腋下异味,尤其指的是仅有紧凑到腋下才能闻到味道的患者,这类患者没有特殊原因不适合手术。为什么呢?因为杀鸡焉用牛刀,过度治疗对于患者长远来说是不利的。
2.没有家族遗传史
腋臭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所以从理论上讲,遗传的概率的是相当高的,无论是代代相传或者隔代遗传,总能在族谱内找到遗传的影子。不是说非遗传患者不适合手术,而是没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会把症状混淆,笔者在门诊看到过戴错帽子的患者不胜枚举。
3.曾经做过传统切皮手术
腋臭的治疗遵循的规律是从无创到有创,从微创到大创伤,任何倒过来的治疗顺序都无异于行蜀道。传统切皮手术后复发的患者往往存在“跑道式复发”,再次手术难度系数堪比三米板跳水409B向内翻腾4周半屈体。风险和收益不成正比。
4.追求术后不留疤痕
手术不可避免会留下疤痕,改良小切口的长度在2-75px之间,这是手术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当前腋臭治疗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来看,切口的长度是和疗效成正比的。微创甚至无创的前提是对症状的改善不能抱有太高的期望。
5.期待永不复发
很多人在谈到期望效果时用了“永不复发”这四个字,殊不知这样会另很多医生望而却步。先不说确实存在一定的复发或残留的比例,今天就借此谈一下医患之间的沟通技巧,永不复发是所有手术医生追求的理想结果,难道医生就等着未来某个时候你突然告诉他复发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在手术前,再高明的医生也要让自己在未来能够尽可能少的收到该类反馈。要知道岳家军的悲剧不在于飞哥打不过金兀术,而在于其南宋皇帝也曾经拍着胸脯说永远信任岳将军!
6.接受过多次各种创伤性治疗后依然“复发”
笔者在门诊见到过做过最多手术的患者前后大大小小总共做过9次手术,从激光做到微创,再做切皮、又植皮,却依然痛苦不堪,抓救命稻草一般寻求再一次的手术治疗。这类患者异常敏感,自信全无,一条道走到黑。通常情况下他们没有家属陪伴,求医问药如同单骑闯关,屡战屡败。
7.体形特别肥胖的患者
肥胖是产生很多外科手术的禁忌症的元凶,腋臭手术也不例外。沉重的肩膀往往会在创面和包扎之间产生不可预知的摩擦力,它的可怕之处在于虽然手术进行的相当顺利,但结果却是出人意料得不好,接下来就是旷日持久的换药恢复期,对医患双方都是身心上的折磨。
8.腋窝凹陷明显的患者
这是另一类令手术难度陡然上升的患者人群,深深凹陷的腋窝就好比一个陷阱让很多医生栽倒在里面,特别是从事该类手术不久的医院和医生。经验在处理这类伤口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9.年龄50岁以的上女性患者
年龄不是腋臭手术的禁忌,但处于更年期和妊娠期的女性患者是让手术疗效成为未知数的人群,她们的症状既误导患者本人,也会误导医生。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给手术埋下隐患,这是先辈们血的教训,不可轻易越雷池一步。
10.短期内有人生重大事宜要办。
拍婚纱照、举办婚礼、新入职、出国、治疗其它影响健康的疾病等等,短期内有上述这些重要事情安排的,绝对不适宜做腋臭手术。人生不能重来,有些事情错过了一次就错过了一生。反过来,腋臭的治疗也是一样,如果你认为这对你来说是人生中更重要的事情,那其它事情也必须给其让路,充足时间的休憩是手术成败相当关键的因素!
记得在去年夏天我曾做过一例手术,患者的外婆在术前向我千叮嘱万嘱咐,说千万不要让她外甥女开完刀后手举不起来,因为她的外甥女是一位美术教师,需要每天抬手在黑板上画画的。术后恢复的情况还是令人满意的!那么为什么这位美术教师的外婆会有这样的顾虑呢?
现在很多年轻的患者们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开完刀后腋下会不会有疤痕,会不会花了钱虽然治好了腋臭却留下两条永久的蚯蚓一般难看的疤痕?其实这只是其一,仅在部分具有明显疤痕体质的患者身上才会发生,临床上更多的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不是隆起于皮肤的又粗又颜色深的疤痕,而是皮下组织内疤痕的挛缩导致皮瓣皱褶,严重的会产生明显的悬吊感。有些患者术后上肢抬不起来,抬到一定角度后会有剧烈疼痛;有些比较瘦的患者会告诉你“在腋下及上臂内侧看到一条筋被拉起来”,而我检查过之后发现,这是被腋下疤痕牵拉而绷紧的肌腱;还有些患者术后腋下区域的皮肤一层层的皱起来,或者模上去疙疙瘩瘩,以上这些都是由于皮瓣下面的疤痕所导致的,发生的概率远高于表面的疤痕。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这牵涉很多手术的细节,包括皮瓣修剪的厚薄程度,包括皮瓣下方脂肪层面(肌肉面)修剪的平整程度,包括皮瓣四周的松紧程度,还包括术后皮瓣下有无积血积液,加压包扎力道的均匀等等,这些技巧掌握在为你手术的医生手中,而你能做的是配合医生做好术后的恢复性功能锻炼。曾经遇到过一个胆小的女孩,开完刀都一个多月了,因为害怕而不敢活动上肢,生怕“刀口裂开”,而为她手术的医生也没有对她进行功能锻炼的指导,结果导致腋下严重的疤痕牵拉。
综上所述,腋臭术后腋下疤痕增生的防范与补救是一门学问,特别是皮瓣下疤痕的预防问题,需要外科医师和患者共同引起相当的重视的!
搜索【名医生】加关注,每天为您推送疾病相关知识
说起腋臭手术,令我最难以忘记的是20年前做腋臭切除“Z’形改建的患者,或多或少地出现切的裂开,不停地换药。曾经有一位患者,换药达半年之久,每次换药后说“谢谢大夫”的时候,都让我惭愧不安,无地自容。自那时起,我发誓如果不改进手术方式,我终身不做腋臭手术。
首先,我与病理科联系,对多例患者大汗腺分布的范围和层次进行检测,病理切片证明: 大汗腺分布的广度和深度与腋毛毛囊的分布范围基本是相同的。以此为基础,开始进行手术方法的设计。
开始的手术是:腋下备皮,在毛分布内外缘作弧形切口,长度以腋毛分布范围大小而定,一般约为3-4 c m。在真皮下层沿所标手术范围作潜行剥离。以浅层在浅筋膜浅层能剪断毛根,深层至皮下脂肪组织为度,剪除真皮下层含毛囊和大汗腺的皮下组织。
但这样的手术方法所遗留的切口太大,有时七天拆线时切口会裂开。我继续改进,缩小切口。将切口逐渐缩小到0.5 c m,此时的主要问题就不是切口裂开的问题,而是出现术后不彻底,复发的问题。手术的广度可以适当扩大,超出腋毛的范围,但深度掌握不好。
问题的解决是偶然的,一个患者没有备皮,临时又没有找到备皮剪刀,就不备皮做。手术中我脑中灵光现,修剪过程中拔除腋毛,以此来检验手术深度。发现不易拔除的部位说明该处未能剪断毛囊,需彻底剪断。拔除的腋毛如果没有毛根,说明深度合适。从此,拔毛法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我检验手术深度的法宝。(随着手术经验的增加,我现在已经不需要用这个方法来检验深度,只要用手一摸术区就可以判断手术的深度是否合适,这种感觉和吸脂一样,只有靠自己经验的积累来形成,用语言不好描述。)
手术范围和深度都合适了,术后七天拆线,切口一期愈合。我很长一段时间内洋洋自得,不思上进有一次,一个患者术后对手术时间长,胳膊发麻的抱怨又让我动起了脑筋。是啊,手术时间一个多小时动不动,谁的胳膊都会发麻的。左思右想,改进手术方法,我认为不太容易了,怎么办?
改进手术器械!反复思考,设计,削了 n 块猪皮也没有太好的结果。在我准备放弃的时候,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L P 用溜溜刀削土豆启发了我。经过改进,我终于发明了汗腺毛囊分离手术刀。(看样子,多下厨房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呵呵。)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详细的资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专利号是ZL 02 2 44687.7 )
在不用汗腺毛囊分离手术刀时,手术时间是30分钟以内,出血1-2 m现在我一个人做双侧腋臭手术,用手术刀时,是2 5分钟以内,出血少于1m 1.
至今为止,十多年来来林林总总我做了近2000例腋臭手术和腋毛去除手术,除了早期有一例是激光后复发,范围没有做够, (后又做了一次) 一例是术后三天就去打篮球,皮下积液,经换药后愈合外。都是一期愈合,术后半年的穿比基尼没有问题,别人不会发现做过手术。
腋臭手术是个小手术,但问题不少。想到这个问题,我眼前就出现患者在长期换药后说“谢谢大夫”时的情景,令我汗颜。也希望大家多站在患者的立场想想,长期架个胳膊,身上散发异味,三天两头跑医院会是怎样的感觉?夏天上公车,因为怕暴露切口不能抬手拉扶杆会是怎样的体会? 海滩上,泳池边,p1mm不能穿泳衣一展身段是个怎样的心情?
(《我在腋臭手术中所走过的路》更换标题为《常用技术也能创新》在2006年5月8日《健康报》以头条形式全文转载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