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臭涂芦荟胶(腋臭涂芦荟胶有用吗)
46
2025-02-24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你聊聊腋臭。
为啥说这个?因为夏日酷暑马上就到了,有腋臭毛病的朋友,可能会增添苦恼了。
关于这个病,我想说说它和脾之间的关系。
在我看来,有很多腋臭患者,他们的脾,存在问题。
之前一个女孩子,当时是个学生,24岁,姓孙。
按理来说,女孩子,应该是体香阵阵,令人赏心悦目的。但是这位,不一样。她有严重的狐臭,臊气浓重,令人不敢接近。
她的两个腋下,常年出汗,而且汗液发黏,衣服都可以被染黄。这症状,一年四季皆有,经前和夏季尤为严重。
因为自己的狐臭,这女孩显得特别悲观自卑。24岁了,没有过初恋,很少和男孩子接触。
后来,她求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身体较为肥胖,脉滑,舌淡苔白浊。细问得知,平时喜欢吃肥甘厚味,没有油水和香的东西,基本是吃不下饭的。
平时,则身体倦怠、不爱动,大便溏。最近这段时间,口淡无味,食欲一般,遇上自己不感兴趣的食物,干脆一口都吃不下。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为其开了一张配方,我们看一下:
汉防己,生黄芪、炒白术,苍术、茯苓皮,泽泻,车前子(包)、车前草,生甘草。
这个药,水煎服,一共是服用三剂。
结果,三剂药用下去,患者明显感觉到腋窝处汗水已经减少了,气味变淡了。
药已中的,原方加入滑石(包),再投6剂。
六剂用完,气味大大减轻,十去七八。效不更方,再用八剂。结果,这一次,出现了反复,患者月经来潮,旧疾复发,味道又浓重起来。
这时候,医家将防己和黄芪的用量提高,并加入川芎和丝瓜络,再投。
到最后,患者诸证悉平,味道没了,汗也不出了。
这就是医案的全部经过,我给你复述了一遍。
读者朋友,你看这么长时间,也应该对基本的中医辨证,有所了解了。在你看来,这个患者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没错,就是脾虚湿盛。
这个患者,脉滑,舌淡,苔白浊,这是典型的湿浊内蕴的舌脉。湿浊源于脾虚。脾虚气弱,患者就便溏、倦怠、食欲不振、口淡。
脾虚,湿浊内生,上壅于腋下,这就形成了狐臭、腋汗。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这个狐臭在中医皮肤科里头,是很边缘的一个病。有相当一部分中医皮肤科专著,根本不提这个病。
提到了,其实也是简单说一嘴,基本上就认为此病源于遗传,或者是源于湿热郁于腠理。
至于说治疗,中医基本都主张外用药,很少提及内服药。
但是,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相当一部分狐臭患者,有脾虚的倾向。他们往往形体偏胖,乏力多汗,食欲正常或食少腹胀,大便多不成形。只不过,有些人相对明显,有些人只是具备这方面的倾向。
本来嘛——湿浊之邪的产生,就是源于脾的。这是千古定论。因此,对部分患者而言,狐臭以脾虚论治,是天经地义的。
上头医案中这个患者,显然属于脾虚湿盛。那怎么办?健脾利水、祛湿化浊。
我们再看看医案里的方子——
汉防己,生黄芪、炒白术,苍术、茯苓皮,泽泻,车前子(包)、车前草,生甘草。
这个配伍,其实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记载的防己黄芪汤的加减。
防己黄芪汤,是一首经方,其基本组成,就是防己、黄芪、甘草、白术、生姜、大枣这几味药。它最初是治疗表虚不固、水湿内蕴所致的风水、风湿,功效在于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也就是说,它既有祛风利水散邪的一面,也有补脾益气固本的一面。后世医家,常常用它治疗风湿病。
由于这个方子,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利水除湿,因此用在脾虚湿盛所致的腋臭患者身上,就比较适合。
其中,防己、泽泻、车前子、车前草、茯苓皮利水除湿,黄芪健脾益气,白术配苍术苦温燥湿健脾。
这样,患者的脾恢复了运化之功,杜绝了脾湿的生成源头,同时又把业已形成的湿浊,通过利尿的方式排出去。患者的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了。
这就是大体用药思路。
我个人感觉,防己黄芪汤治疗脾虚湿盛、湿浊内蕴所致的腋臭、腋汗,是比较合适的。我自己也曾偶有应用,证实确有一点效果。
当然,这里头的防己,必须是俗称的汉防己。广防己,有肾毒性,已经不可以作为药材使用了。这个必须注意。
当然,如果你问,所有的腋臭患者,都适合这个方法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有些患者,纯粹属于湿热所致,这个时候必须得想办法化解湿热。
有的人,完全就属于遗传,根本辨不出来其他症候,那就没办法用健脾除湿之法。总之,只能是面对有相关症候的人,才能考虑用符合病因病机的方药来治疗。
因此,对于文中医案里的配伍,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照搬。
另外,有腋臭的人,务必注意饮食。有时候,你之所以腋臭,说白了,就是你吃进去的食物,在你的身体里变臭了!
要想做一个清爽的人,你的饮食,务必清淡。清淡的饮食,造就清淡的身体内环境,你的体味,自然也就清新了。
好了,这个办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
这种体质的人,不仅体型肥胖,还有一股异常难闻的狐臭,整天无精打采,慵懒乏力。
满月脸、啤酒肚,看似身强体壮,实则弱不禁风,出汗多,容易感冒,鼻炎常发。
肌肉松软,特别是肚子上的肉,跟个棉花枕头似的,脸上的肉走两步都会波浪起伏。
手脚时不时还会浮肿。
大便不成型,或者是先干后稀。
舌头又胖又大,又白又润,两边都是牙齿印。
曾有患者说经常被身边的人笑话:胖就算了,还懒;懒就算了,还有狐臭。
这给患者朋友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
今天给大家介绍张仲景的一个经方,原方本来是用来治疗身体浮肿、出汗多、身体沉重的。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第二篇第二十二条中写道: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但是,近现代中医家经过不断地临床实践,常用本方减肥、治疗狐臭、改善精神状态等。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肥胖、慵懒、狐臭?
中医认为,肥胖是因为肺脾肾的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异常,痰饮水湿排泄障碍,停聚体内,充斥皮里膜外。
慵懒是因为痰饮水湿停聚之后,阻碍了气血的流通。
狐臭浊邪引起,浊是痰饮水湿停聚日久,化腐成浊所致。
知道问题的源头,我们再来谈怎么治疗。
张仲景的这个方叫做防已黄芪汤,由防己、黄芪、白术、生姜、大枣、甘草6味药组成。
上面所说的肺脾肾功能失调,实际以中枢脾胃为核心,其中白术、甘草、大枣三味药,是张仲景治疗脾虚的常用药对,脾健则水湿来源被阻断,这是治疗水湿停聚的治本之法。
阻断了水湿的来源,那已经形成且停聚的水湿应该怎么处理?
可用生姜和防己。
生姜就是我们平时做菜用的生姜,它药性辛温,辛温能行、能通、能散,走而不守。
中医人有两句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一句是: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另一句是:湿盛则阳微。
所谓湿盛则阳微,就是说湿气重,容易导致阳气不通,表现为阳虚的症状,但实质是湿引起。
所谓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就是说想要打通这种湿所致的阳虚,是不能用温阳的方法,可以通过利小便把湿排泄出去,阳气自然就通了。
而防己正是通利小便、排泄水湿的常用药,它有一个特点是擅长走肌肤之里,正如古代医家尤在泾在他的著作《金匮要略心典》中所述:
风湿在表,法当以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已驱之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以腰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芪、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
如果说生姜的作用是把水湿散开,那防已就是把散开的水湿运送到膀胱,通过小便排泄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祛湿喜欢利小便的道理。
至于为什么要用黄芪。一是为了配合白术、甘草、大枣健脾补气,二是为了配合白术治疗表气虚,提升肌表的抗邪能力,达到固表止汗的作用,主要针对的是多汗、易感冒和鼻炎反复发作这几个症状。
白术、甘草、大枣、黄芪,调脾胃以治本,以阻断痰饮水湿的源头。
生姜散水行水,防已利尿利湿,以治湿之标。
水湿去则不凝聚,不凝聚则不化浊,无浊则狐臭可除。当然,也可以配合祛湿化浊的蚕沙、人中黄等加强疗效。
(五)总结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具体还是因人而异、灵活加减,才能使疗效最大化。
很多艺术家在讲述自己所取得璀璨成就时,往往会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学问通达的中医在讲述中医所饱含的魅力时,往往会说,生活处处有中医。讲真,中医真的是一门深不可测的学问,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在我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中,都有中医在我们身边。
很多人都爱吃橘子,却不知随手扔掉的橘子皮却是一味良药。而橘子皮入药的名称在过去既称橘皮,又称陈皮,不过现代都是以陈皮的身份入药。而所谓陈皮,就是“橘皮之陈久者也”。古人在选用橘皮的时候发现,橘皮存放的时间越长,药效越佳,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明确指出,橘皮“以陈者为良”。
陈皮的药用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在橘柚条下,曾有记载“一名橘皮”,并指出陈皮有一个奇特的功效,那就是“久服,去臭下气通神”。这个作用真的很奇妙,不管是体臭、口臭、狐臭、老年臭等臭味,都可以让陈皮大展拳脚,拥有一席之地。而在医圣张仲景的临床运用中,名称依然是用的“橘皮”,代表方有橘枳姜汤、橘皮竹茹汤、橘皮汤。
唐代孟诜《食疗本草》中,正式使用了陈皮之名,而且宋代时期出现了著名的二陈汤,更是将陈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陈皮的用法,一般都是采用陈久存放,但是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记载了橘皮留白和去白的不同功效,并指出,橘皮“留白补胃和中;去白消痰泄气”。
对于陈皮之妙,还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对它有独到见解,主要将陈皮的药性随和发挥的淋漓尽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陈皮既能参与药物的补泻,“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又能参与药物的升降,“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可以说,在众多中药里,陈皮的这个特性是最独特的,没有第二味药具有这种奇妙的作用。
但对于陈皮的最为突出的作用,其实归纳起来也就四点,一个是理气行滞,一个是化痰散结,一个是燥湿健脾,一个是降浊去臭。明代医学家倪朱谟说,陈皮是“理气之珍”,无论是气逆、气寒、气闭,还是气滞、气搏、气结,但凡是气机的病变,陈皮“统能治之”,说明陈皮在理气行滞方面罕有敌手。清代名医黄元御说,橘皮“善开胸膈,最扫痰涎”,说明陈皮化痰散结谁与争锋。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说,“如欲调气健脾者,橘皮之功居其首焉”,说明陈皮在燥湿健脾方面作用卓越。《神农本草经》说“去臭下气通神”,说明陈皮降浊去臭的能力特殊。
对于陈皮的作用,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但是只要掌握陈皮具有补泻升降的药性和理气、化痰、健脾、降浊四大常用功效,就能在临床运用中发挥良好的作用。不过在使用陈皮的过程中,要记住陈皮有一些“黄金搭档”,比如,陈皮与半夏配伍,可以渗湿健胃;陈皮与白术、甘草同用,可以补脾益胃。另外,陈皮在经典名方中所扮演的角色,诚如《药鉴》所说“补中汤用之以益气,平胃散用之以消谷,二陈汤用之以除痰,干葛汤用之以醒酒”。由此可见,陈皮这味中药,真的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药。
当然,陈皮的“神通”十分广大,但是它在临床运用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不容忽视。由于陈皮辛散苦燥,因此,舌红少津,内有实热的要慎用。另外,气虚体燥、阴虚燥咳、吐血患者,孕妇都要慎用。还有一点就是,虽然《神农本草经》说陈皮可以久服,但是《本草备要》却说,“多服久服,损人元气”,当需审慎。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神希园(全球中医人士的精神家园,中医生命科学的博物图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