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腋臭会有疙瘩痒呢(为什么腋臭有时候闻到有时候闻不到)

昭通广播电视台 0 2025-02-24

文章目录:

健康教育三分钟——腋臭知多少,白屑飘,头油冒,别烦脑,快来瞧

健康教育三分钟

嘉宾:张薇医师

张薇,昭通市中医医院总

院皮肤科主治医师,毛发组组长,医疗美容主诊医师,在职研究生,本科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曾于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长征医院)皮肤科进修学习,现任昭通市医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头皮毛发疾病、皮炎湿疹类疾病、痤疮、带状疱疹、银屑病、皮肤血管炎等及中医外治、皮肤镜诊断、激光美容。

白屑飘,头油冒,别烦脑,快来瞧

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昭通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张薇医生。日常生活中,您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早上刚洗的头,中午就油得仿佛在厨房炒了一天的菜;经常洗头,却痒得让人直抓脑壳;三伏天,肩膀却下起了局部大雪;头油、头痒、头皮屑,问题不大,影响极广。这些症状,可能是脂溢性皮炎、头皮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头癣等等,但最常见的就是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也称脂溢性湿疹,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浅表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腺密集分布的区域,如头皮、面部、耳后、上胸部、肩胛间区域、腋窝、腹股沟等。70%以上的患者皮损发生于头部,出生后三个月、青春期、40-60岁是它发病的年龄高峰。

脂溢性皮炎可以有多种表现,病情较轻的患者,仅仅表现为小片灰白色糠秕状脱屑或附着油腻鳞屑的斑片,随着病情的加重,可能出现地图状的红色大斑片,并附着油腻的厚痂,甚至出现渗液、伴有腥臭味。疾病好发生于面部、躯干时多表现为毛囊周围的红色小丘疹,随着病情发展,丘疹融合成大小不等的黄红色斑片,附着油腻的鳞屑或结痂。需要提一下的是,婴儿也可发病,表现为头面部附着油腻鳞屑的红色斑片,严重可伴有糜烂、渗出。

它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和脂质分泌异常、马拉色菌感染等相关。其实马拉色菌是可以存在于正常人群皮肤中的,它和咱们人体和谐共生,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但一些个体因为皮肤脂质分泌增加或分泌的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或是免疫功能出现了问题,这个平衡就被打破了,马拉色菌过度繁殖,成为了发病的重要环节。另外,嗜酒、情绪抑郁、皮肤屏障受损、微量元素和B族维生素的缺乏等因素也可以诱发或加重脂溢性皮炎。

中医称脂溢性皮炎为“白屑风”、“面游风”,认为该病由湿热循经上行、蕴阻皮肤或风热侵袭、阴血亏虚、肌肤失养所致。治疗当清热利湿或祛风养血润燥,我科目前开展了头皮水疗、中药熏蒸、中药面膜、针刺、口服中药等治疗,同时,予抗真菌、控制皮脂腺分泌、调节免疫、抗炎等方式,其中,LED红蓝光照射可以有效抗炎、杀菌,治疗过程无痛、时间短,为许多脂溢性皮炎患者解除了“屑花飘飘”的烦脑。

希望广大患者重视皮肤问题,及时就诊,积极治疗,让健康的头皮“无屑可击”!

腋臭知多少

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昭通市中医医院皮肤科张薇医生。雁过留声,水过留痕,有的朋友却是人过留“香”,今天和大家聊聊一个有气味的话题——腋臭。

我们人体的汗腺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泌汗腺,也称为小汗腺,分泌的汗液主要含有水、乳酸、尿素、氯化钠等;另一种是顶泌汗腺,也称为大汗腺,分泌的汗液主要含有水、脂质、蛋白质等。腋臭,也叫臭汗症、狐臭,是指腋窝等大汗腺分布区域散发的特殊臭味,这种气味是细菌与大汗腺分泌物中的脂质、蛋白质作用后产生不饱和脂肪酸所致,而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腹股沟、足部、肛周、外阴、肚脐及女性乳房下等处,所以腋臭的朋友在这些部位都可能散发臭味。腋臭受内分泌的影响,大汗腺在青春期才开始分泌活跃,所以腋臭多在青春期发生,到中老年可减轻或消失。

那么问题来了,每个人都有大汗腺,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有腋臭呢?

答案是,腋臭与基因有关,95%左右的腋臭是由ABCC11基因决定的,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据统计,5%左右的中国人有腋臭,而在西方国家,90%的白种人有腋臭,黑种人中腋臭占比更是高达99.5%。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来到亚洲大陆,大部分人的ABCC11基因发生了突变,导致大汗腺分泌物明显减少,也就让大部分的中华儿女告别了浓郁的体味。

其实,腋臭也是有分级的,我们一般将腋臭分为4级:

0级:无气味;

I级:仅在体力劳动后有轻微气味,自身有时能闻到,旁人无法察觉;一般无需特别治疗,平时经常沐浴、勤更换衣物,保持腋窝干燥与清洁,可以使用一些香水类产品。建议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刺激汗腺增加分泌,出汗较多时可以使用含有氯化铝、抑菌剂的止汗产品。

II级:旁人距患者腋部1m以内可闻及轻微气味;

Ⅲ级:距腋部1m以外仍可闻及气味。

II、Ⅲ级腋臭可以通过局部注射肉毒素、黄金射频微针、微创手术等方式治疗,几种治疗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和诉求到我科进行面诊及详细沟通,以便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从全球来看,腋臭其实不算是一种疾病,如果您有腋臭的情况,不要烦脑,不要自卑,及时咨询、治疗,尽早拥有清爽的体味,让您的近距离社交不再尴尬!

来源|张薇医师

审核|杨宇航

编辑|高朝

平台联系方式|0870—2153979

狐臭人群注意了,这几款止汗露慎买!实测20款止汗露,多半有问题

写这篇文章,纯粹是为了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帮助那些和我一样深受狐臭折磨的人群。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希望大家可以共同交流探讨。

狐臭跟了我十几年,在这期间我一直深受困扰,怎样才能遮盖身上的体味就成了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抗争的对象

有时候想想真的很心疼自己,为啥偏偏就有狐臭?花钱不说还受罪!从小带来的心里阴影也是无法去弥补的!

经过我不断的尝试,还是觉得止汗露是目前为止对我效果明显的方法了

本着帮大家避雷的原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狐臭产品,尽量少踩雷

对于我来说选择一个好的止汗露,就只看3个点:
  1. 好用:安全不刺激,止汗和遮味二者占其—且持久度高
  2. 肤感:味道清香或无香,用起来舒服不黏腻、不刺激
  3. 性价比:顾名思义,经济实用效果显著。

我挑出了市面上大家都比较熟知的,以及我自己用过后效果不错的20款止汗露给大家进行评测

评测主要从功效性、肤感(香味、黏腻度、是否过敏、吸收速度)、适用人群等几个方面进行

先说几款我在使用过程中的“雷品”,看看你有没有和我一样中招了

一、甲正王除臭液

雷点:敏感刺激、腋下发痒

用过后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痒!可能对我的肌肤不耐受,我用了一次之后腋下有明显的发痒感,随后长了许多红色的小疹子

但确实那次涂过一次之后身上的味道淡化了很多,基本上能维持两天都没有异味

虽然价格便宜,是个老牌子。但是还是蛮容易过敏的,皮肤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轻易尝试

二、多芬止汗膏

雷点:设计鸡肋,效果不明显

之前没有用过膏体类的止汗露,奔着新鲜就买了一个。该说不说用起来倒是很顺滑,吸收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刚涂上就吸收了。

但是它的设计是我忍不住想吐槽的,实在是鸡肋!用的时候是底部旋转出来的,还没有用几次瓶身与膏体就完全脱离了。每次使用过后怎么转膏体都下不来,还需要自己用手往下去按压

大家都知道膏体类的本来就比较容易沾染脏物,连着按压几次膏体上面全是脏东西,用起来也不卫生。另外这个是不遮味的,我用下来感觉对狐臭没有什么效果。止汗还可以,一天内需要补涂一次。

可能跟天气有关,一到天冷的时候在用会掉像头皮屑一样的白沫。现在我基本上已经闲置了

三、杜得乐止汗石

雷点:止汗差、性价比低

有了多芬的踩雷经验后,本着一分价格一分货的原则,我就花了小一百买了这款止汗石。

同样吸收的速度很快,膏体使用起来没有多芬的顺滑。它的膏体不湿润有些偏硬,用的时候扯得皮肤疼。

快要用完的时候留在底部的根本旋转不出来,本来容量就很少只有20g,在减去留在底部挖出来的。一瓶用不了多长时间

再说它的功效能力,可千万别被它的名字给迷惑了,它根本是不止汗的。本来我买它就是为了夏天止汗用,没指望能遮盖住狐臭,因为夏天我特别爱出汗,腋下经常是湿漉漉的状态

我用了该出汗还是出,所以想要追求止汗的就不要踩雷了。不过遮味效果还可以,一天内补涂一次。但是总体来说它的性价比不高

为了更清晰明了,我把所有止汗露的使用感受都给大家以图文的形式整理了出来,整体使用感受如下:

以上测评的使用感受都是本人自己试用,20款止汗露中真正对我有用的其实没有几个,目前我身上常用的有安利止汗露、慕之宜净味水、何氏狐臭净。当然适合我的不一定就适合所有人,还是得自己亲自尝试才能知道。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狐臭产品,尽量少踩雷(花了我好几天整理出来的,觉得有用的话收藏起来吧~)

对于我来说选择一个好的止汗露,就只看3个点:
  1. 好用:安全不刺激,止汗和遮味二者占其—且持久度高
  2. 肤感:味道清香或无香,用起来舒服不黏腻、不刺激
  3. 性价比:顾名思义,经济适用效果显著。

我挑出了市面上大家都比较熟知的,以及我自己用过后效果不错的20款止汗露给大家进行评测

评测主要从功效性、肤感(香味、黏腻度、是否过敏、吸收速度)、适用人群等几个方面进行

先说几款我在使用过程中的“雷品”,看看你有没有和我一样中招了

一、甲正王除臭液

雷点:敏感刺激、腋下发痒

用过后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痒!可能对我的肌肤不耐受,我用了一次之后腋下有明显的发痒感,随后长了许多红色的小疹子

但确实那次涂过一次之后身上的味道淡化了很多,基本上能维持两天都没有异味

虽然价格便宜,是个老牌子。但是还是蛮容易过敏的,皮肤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轻易尝试

二、多芬止汗膏

雷点:设计鸡肋,效果不明显

之前没有用过膏体类的止汗露,奔着新鲜就买了一个。该说不说用起来倒是很顺滑,吸收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刚涂上就吸收了。

但是它的设计是我忍不住想吐槽的,实在是鸡肋!用的时候是底部旋转出来的,还没有用几次瓶身与膏体就完全脱离了。每次使用过后怎么转膏体都下不来,还需要自己用手往下去按压

大家都知道膏体类的本来就比较容易沾染脏物,连着按压几次膏体上面全是脏东西,用起来也不卫生。另外这个是不遮味的,我用下来感觉对狐臭没有什么效果。止汗还可以,一天内需要补涂一次。

可能跟天气有关,一到天冷的时候在用会掉像头皮屑一样的白沫。现在我基本上已经闲置了

杜得乐止汗石

有了多芬的踩雷经验后,本着一分价格一分货的原则,我就花了小一百买了这款止汗石。

同样吸收的速度很快,膏体使用起来没有多芬的顺滑。它的膏体不湿润有些偏硬,用的时候扯得皮肤疼。快要用完的时候留在底部的根本旋转不出来,本来容量就很少只有20g,在减去留在底部挖出来的。一瓶用不了多长时间

再说它的功效能力,可千万别被它的名字给迷惑了,它根本是不止汗的。本来我买它就是为了夏天止汗用,没指望能遮盖住狐臭,因为夏天我特别爱出汗,腋下经常是湿漉漉的状态

我用了该出汗还是出,所以想要追求止汗的就不要踩雷了。不过遮味效果还可以,一天内补涂一次。但是总体来说它的性价比不高

为了更清晰明了,我把所有止汗露的使用感受都给大家以图文的形式整理了出来,整体使用感受如下:

以上测评的使用感受都是本人自己试用,20款止汗露中真正对我有用的其实没有几个,目前我身上常用的有安利止汗露、慕之宜净味水、何氏狐臭净。当然适合我的不一定就适合所有人,还是得自己亲自尝试才能知道。#狐臭#​#香体#​#我要上头条#​#止汗露#​

为什么一个人耳屎湿也易狐臭?30000年前东亚一个基因突变了

很多人喜欢掏耳垢,用火柴、棉签或挖耳勺在自己耳朵里捣来捣去,那种惬意,别提有多舒服了。

在成都,更是有专门的采耳人为人掏耳朵,已成为成都文化的一部分。外地人尤其是老外,很多人去成都都要专门体验一下这种“酸爽”的感觉,一位名叫邓禄普的英国女士在成都学习期间,第一次掏耳朵时,感觉“刺激又兴奋”,还有一种“愉悦的颤栗”,另一位加拿大人波特则形容,(掏耳朵)就像在公共场所解皮带。

然而,如果你对耳垢有足够的了解,你恐怕就再也不敢对自己的耳朵这么放肆了,尤其是中国人,用棉签掏耳朵可以说非常危险,这源于东亚人和西方人在基因上的一个重大不同。

耳垢,俗称耳屎,学名耵聍,是人类及哺乳动物外耳道内部内垢腺体分泌的蜡状物质,与外耳道皮肤混合后的产物。主要由死皮、毛发及耵聍腺、皮脂腺的分泌物组成,主要成分是脱落的皮屑,即角蛋白,占60%;长链饱和和不饱和脂肪酸、醇类、角鲨烯占12%到20%,胆固醇约6%到9%。

以上数据来自2004年发表在牛津学术上的一份研究,有趣的是,该研究指出,如果把耳垢放在滤纸上,15%的可能会在周围浸出一个油脂环。

是不是和你的经验完全相反?谁掏出的耳屎放在纸上会浸出油来呢?只怕一个几百斤的大胖子都不可能吧。

这就要说到我们前文所说的,东亚人和西方人在形成耳垢基因上的不同了。

耳垢分为湿性和干性两种,湿性耳垢为黄褐色到暗褐色的黏性物质,干性耳垢为灰色至棕褐色的碎性物质。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决定耳垢干湿的,竟然不是你的饮食或生活习惯,而是你基因中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

并且湿性耳垢为显性遗传,干性耳垢为隐性遗传,科学家们已确定了一个特定基因负责人体耳垢的干湿。这个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中部的第538码位,称作ABCC11,湿性耳垢对应鸟嘌呤(G),干性耳垢对应腺嘌呤(A),表达为蛋白质时则分别对应了甘氨酸与精氨酸。是不是觉得很神奇?一个碱基的变化,就决定了你的耳垢是干的还是湿的。

通过对这个基因的追踪,科学家们发现,人类的耳垢原来可能都是湿的,在大约3到5万年前(约2000代前,人类学和遗传学上通常使用25、20或15年为一代)的时候,出现了一次基因突变,导致干性耳垢的出现,由于比湿性耳垢多了约1%的相对适应性,干性耳垢就通过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了。所以至少在耳垢上,东亚人比西方人要先进1%。

由于耵聍腺是一种顶泌汗腺,和腋窝、乳晕、肛门和会阴等处的大汗腺一样,并且都与ABCC11基因表达相关,因而湿性耳垢的人更易有狐臭,乳腺癌发生率也显著更高。日本一项研究就发现,896名就医的狐臭患者中,有860人都是湿性耳垢。

而这次基因突变被认为来自东亚,之后干性耳垢随着混血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人是湿性耳垢,而东亚人则大多是干性耳垢。演化的最后结果,可能是干性耳垢完全取代湿性耳垢,狐臭可能也会越来越少。

其中日本人湿性耳垢者约占16%,白人则高达90%,而黑人更高达99.5%——这也证明了干性耳垢基因起源于东亚,因为黑人与黄种人的混血,确实比白人和黄种人的混血要少得多。

而在中国,华北汉族湿性耳垢比例不足5%,东北为10到15%,福建汉族为20%,广东汉族达35%,台湾原住民在70%以上,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接近90%。

看到这里,耳垢的来龙去脉你应该已经彻底搞清楚了,那么耳垢究竟有什么作用,是好是坏,能不能时常清除耳垢呢?

耳垢既然存在于人体这么多年这么多代,当然就是一种好东西了,它可以保持耳道清洁,防止昆虫和细菌侵入,抑制真菌生长,比如研究就已发现,耳垢可以降低多种细菌的活力,包括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很多大肠杆菌的变种,有时降低高达99%。当然,也有研究称耳垢会支持微生物的生长,不过主要是一些共生菌。

存在即合理,耳垢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当然就不宜时时刻刻掏之而后快,事实上人体自己已建立了陈年老耳垢的清除机制。这就是在人类下巴运动,包括咀嚼、说话、打呵欠等的辅助下,耳道内的上皮细胞会像传送带一样,不断将耳垢移向外迁移,并带走耳道中出现的任何颗粒物,其速度和指甲生长的速度差不多。这些耳垢到达外耳道口后,会因为人体的运动而自然掉落。

所以掏耳朵是一种不好的习惯,而且会带来风险和危害。

一些人喜欢用棉签掏耳朵,这样做风险很大。欧美人家中棉签是必备工具,这是因为他们的耳垢大都是湿性的,棉签可以吸收油脂将其带出;而东亚人耳垢是干性,用棉签反容易将耳垢推到耳道更深处。

即使如此,美国耳鼻喉学会专家也不建议清除耳垢,因为经常清除耳垢,会导致腺体分泌旺盛,形成更多的耳垢。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掏耳朵会上瘾,越掏耳垢越多 ,耳朵越痒,到最后就只好不停地掏,这就是腺体受到刺激,分泌了更多的耳垢。而你转移注意力,根本不要管它后,慢慢地耳朵就不会痒了,也不会觉得有耳垢影响自己了,这就是耳朵的自洁系统在起作用了。

掏耳朵还有其它方面的很多风险,比如:

掏耳朵用力过猛,可能导致耳膜穿孔,甚至并发中耳炎;

耳道皮肤娇嫩,掏耳器具容易导致损伤;不卫生的器具,也容易导致细菌侵入,引发感染。尤其是多人共用的掏耳器材,风险更大,容易引发交叉感染,甚至引发外耳道乳头状瘤等疾病。

掏耳垢容易将耳垢推到更深的地方,滋生细菌,形成耵聍栓塞,导致听力衰退。最好不要用棉签,大多数东亚人都是干性耳垢,棉签很难掏出来,只会推得更深

另外,长期使用入耳式耳塞或助听器,也可能阻止耳垢从耳道中的自然移出,导致耵聍栓塞,引发耳鸣、耳闷、耳痛及听力损失。

如果确实因各种原因,导致耳道不适、疼痛甚至栓塞,正确的姿势是去医院,请医生帮助处理。鉴于东亚人干性耳垢的体质,如果有轻微不适,也可用耳匙轻轻刮擦,让耳垢碎裂掉出,但切不可用力过猛,或图舒适经常掏,反而形成更多耳垢。

上一篇: 腋臭打肉毒素用量多少克(腋臭打肉毒素用多久)
下一篇: 腋臭用喷雾不过敏要紧吗(腋臭喷药管用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