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肥胖后遗症(青春期肥胖症)
23
2025-02-10
央广网北京6月12日消息(记者 智陈阳 实习记者 郑洁怡)你是否总是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却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你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这些“催肥”习惯,它们悄无声息让你的体重一点点上升!那么,究竟是哪些不良饮食习惯在“作祟”?6月11日晚,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会长王旭峰做客《央广营养课》直播间,帮助大家改正这十种可能会让你变胖的饮食习惯。
“催肥”习惯1:吃饭非常快
很多朋友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进食,这种进食方式通常会造成热量超标,导致肥胖。
“催肥”习惯2:吃太多主食
有的人不吃菜或只吃两口菜,却能吃下一大盆饭或若干个大馒头,这么吃不仅营养不均衡,还会造成单一营养严重超标,同样也会造成脂肪合成过多。
“催肥”习惯3:晚餐太过丰盛
不少人无论是应酬还是回家,晚餐的丰富度都远远超过早餐和午餐,结果晚餐摄入太多的热量,加之晚饭后缺少运动,从而会造成热量在体内蓄积,导致肥胖。
“催肥”习惯4:每一餐都吃得过饱
如果在“七八分饱”时就停止进食,那么在下一餐到来之前既不会感到太饿,又不容易发胖,有益脾胃健康。如果总是吃撑才放下筷子,餐后会因为血液都集中到胃,导致大脑相对处于缺氧状态,则容易犯困,再加上饭后运动量低,必然会导致发胖。
“催肥”习惯5:吃饭不专心
吃东西时,胃部为了消化会聚集更多血液参与消化运动。而在看电视或玩手机时,大脑也需要更多的血液提供信息的收集。两者同时进行,更多的注意力在大脑,胃部的血液就会减少,会影响消化功能,时间久了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及肥胖。
“催肥”习惯6:常吃热量高的甜食、油炸食品
常吃高油、高糖的食物很容易让摄入的热量超标,体内脂肪增多。其中带有“酥”字的食品就是高热量的典型,这些“酥”食之所以能“酥”,一定有油炸、烤的过程,才能有脆的口感。所以,这些食物的热量通常都比较高。
除了带有“酥”字的食物,还有一些食物需要“裹”一层面包屑,再经过油炸,并蘸上各种酱料。它们虽然香喷喷,但是却容易发胖。
“催肥”习惯7:大量饮酒或经常喝含糖饮料
很多人不喜欢喝白开水,偏爱喝甜果汁或碳酸饮料,甚至有人把饮料当水喝,忽略了高热量,再加之不爱运动,自然就容易发胖。
“催肥”习惯8:用吃作为精神奖赏
“心情好,吃点好的”“心情不好,吃点好的”“日子太平淡,吃点好的”……总有人喜欢把“吃”作为心理的安慰。
因喜欢吃而胖,一方面是吃多了,另一方面是吃“错”了。无论是纯天然还是深加工食物,只要是吃多了就会容易肥胖。对于吃“错”食物这个问题,是很多人不注意的,大家都知道喝碳酸饮料不健康,但碳酸饮料的呛劲儿、爽劲儿对于一些人是一种诱惑,难以戒掉。
“催肥”习惯9:怕浪费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人对浪费食物的行为深恶痛绝。有人每餐吃饱后,看到盘子里还剩几口菜、几口饭,倒掉觉得可惜,便又坐回餐桌前将剩菜吃光。
然而,经常“多吃一点”对于身体健康来说肯定是不好的,总是吃饱了还继续吃,一不小心就会摄入过多。如果真的想节约粮食,做饭的时候应该要适量。
“催肥”习惯10:光吃不动
光吃不动,必然会造成热量在体内蓄积。而且越胖会让你越不爱运动,越不爱运动反而会越喜欢吃东西,体重也会越来越重,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这十种“催肥”的饮食习惯,你中了几条?快快避雷!
直播预告: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迹象有哪些?目前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是什么?6月12日19:30,《央广营养课》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曾艳芳做客直播间,在线答疑解惑,守护您的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在生活的琐碎日常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做出一些看似平常的行为,然而,这些行为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害,犹如平静海面下的暗礁,随时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
来揭开这四种行为的真面目,看看你是否也在不经意间陷入了这些潜在的危险之中。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饮食在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饮食不仅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更是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
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却悄然成为了健康的隐形杀手。
比如,很多人热衷于品尝滚烫的食物,“趁热吃”的观念几乎成为了餐桌上的口头禅。
殊不知,古籍《黄帝内经》中早有警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热的食物如同火舌一般,会灼伤娇嫩的食管黏膜,长期以往,这种损伤累积极易诱发可怕的癌症。
据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超过65℃的热饮已经被列为2a类致癌物,其潜在危害不容小觑。
暴饮暴食也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
俗语说:“每餐留一口,活到九十九。”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饮食应当适度,过量进食只会让肠胃负担过重,导致消化不良、肥胖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进而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在这个美食琳琅满目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遵循古人“食不过饱,饮不过量”的训诫,用心守护好自己的身体。
如今,电子产品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的生活,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一古老的比喻时刻提醒我们眼睛的重要性,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对这扇窗户的呵护。
长时间紧盯着手机、电脑屏幕,不仅会让眼睛感到疲劳、干涩,还会引发视力模糊、近视加深等严重问题。
如古人所言:“目者,心之使也,目之所致,心亦至焉。” 眼睛作为我们感知世界的窗口,承载了太多的信息与情感。若过度用眼,无疑是对这扇宝贵的心灵之窗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在夜间使用电子设备时,为了追求舒适,喜欢在黑暗的环境中调低屏幕亮度,这种做法无异于雪上加霜。
充分的休息因此,为了守护我们的眼睛,应当放松,从而保持其原有的明亮与清澈。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熬夜似乎已成为一种难以避免的现象,渗透进了许多人的日常生活。
人们总觉得白天的时间被工作、学习等事务填满,只有夜晚的宁静时光才真正属于自己。于是,他们便尽情地熬夜,或沉浸在电视剧的情节中,或沉迷于游戏的虚拟世界,或是为了工作而加班加点。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一古人遵循的自然规律,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科学意义。长期熬夜无疑违背了人体的生物钟,对身体造成了极大的潜在危害。熬夜会削弱身体的免疫力,使人体变得脆弱,容易遭受各种疾病的侵袭,如频繁的感冒、潜在的心血管疾病等。
还会严重影响人的精神状态,让人时常感到疲惫不堪,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逐渐减退。
“熬夜是对身体的一种慢性谋杀。”它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困境。
应当深刻认识到熬夜的危害,珍惜自己的身体,努力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身体在充足的睡眠中得到充分的修复和滋养,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工作模式的不断变革,越来越多的人被束缚在办公桌前,一坐便是数小时,甚至整整一天。
这种生活方式无疑与古人所云的“久坐伤肉”不谋而合,《黄帝内经》中的这句警世之言,早已深刻揭示了久坐不动对身体的潜在危害。
长时间久坐,不仅会让身体的气血运行变得迟缓,进而导致肌肉僵硬、腰酸背痛等躯体不适,严重时还可能影响日常活动。更为糟糕的是,久坐还会干扰肠胃的正常蠕动,使得消化功能受阻,从而引发消化不良、便秘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给身体带来沉重负担。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还会悄然增加肥胖的风险。缺乏必要的运动,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容易堆积,进而可能诱发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对生命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我们应当高度警惕久坐带来的危害,积极调整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起身活动一下,或是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让身体的气血得以畅通,肌肉得以放松,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与活力,远离久坐带来的种种困扰。
生活中的这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实则危害极大。我们不能再对它们视而不见,应从现在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及时改正不良行为,让健康与我们相伴。正如古人所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如今,大家普遍认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健康问题与体内脂肪相关,认为脂肪摄入越少越好,其实不然。
脂肪是能量的重要来源,脂肪还参与构成细胞膜,维护神经系统正常运作。例如,大脑中有60%是脂肪,其中大部分是不饱和脂肪酸。如果长期缺乏脂肪,不仅会影响脑功能,还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因此,脂肪摄入并不是越少越好!
脂肪的主要食物来源包括动物性来源(动物体内贮存的脂肪,如猪油、牛油、羊油、鱼肝油、骨髓、鸡蛋黄等)、植物性来源(植物中的果实内提取,如芝麻、花生、大豆等)。
哪些是高脂肪含量食物?
坚果类:花生、芝麻、开心果、核桃等。坚果类多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心衰风险、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等作用,但摄入过多会引起消化不良及肥胖。
油炸食品:烤肉、烧烤等油炸食品都含有大量高脂肪食物,这虽然可以增加食欲,给身体提供热量、抵御寒冷,但不能多吃,摄入过多可能引发不消化、便秘等情况。
油类:花生油、葵花籽油等植物油和动物油都含有高脂肪。这些油类能提供大量能量,有促进消化、润滑等作用。炒菜要控好油量,别过量。
点心类:蛋糕、面包等制作过程会添加大量油脂和糖分,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的风险。
在日常饮食中,肉类制品已经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通常能满足人体对饱和脂肪酸的需求,因此食用油的选择多以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但大多数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不均衡,建议选择食用油时要轮换着吃,别只盯着一种油。
文:蔡敏慧 闵丹 许佳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老年科医生)
图:本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