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肥胖有什么影响(小孩子肥胖有什么危害吗)

西安市第三医院 0 2025-02-09

文章目录:

父母必看|长得胖≠养得好!儿童肥胖症的危害,不止长不高→


“白白胖胖惹人喜爱”

这是很多老一辈眼里孩子喂养得好的体现

然而

小朋友越胖并不一定意味着越好或越健康

肥胖已悄然成为一种“流行病”

有调查显示6-17 岁青少年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 11.1%和 7.9%

而肥胖儿童中有70%~80%会延续到成年

长期以往可能会导致小孩出现身体及心理等健康问题

肥胖症是一种能量代谢的失衡, 导致全身脂肪组织过度增生、体重超常的营养障碍性疾病, 同时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代谢综合征等慢病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

01

肥胖症的高危因素

(1)遗传因素:肥胖症具有家族聚集性。

(2)生活方式因素:饮食、身体活动、精神心理及睡眠习惯等不良情况。

(3)疾病和药物因素:一些疾病以及一些药物的应用,均可导致体重增加。

(4)环境和社会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决定了儿童的行为方式与取向,进而导致易感个体出现超重和肥胖症。

02

肥胖症最终会造成哪些后果呢?

◆ 血糖异常:肥胖程度越高,发生糖尿病前期和 2型糖尿病的风险越大。

◆ 血脂异常:肥胖症患者常合并血脂紊乱,且与肥胖程度呈正相关。

◆ 高血压:肥胖症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临床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中,超过 80%的患者为肥胖症。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除年龄因素外,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

◆ 生殖健康:肥胖症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不孕不育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早产等妊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

◆ 心血管疾病:超重和肥胖症人群的 BMI 水平与整体心衰的发病风险呈剂量依赖性正相关。

◆ 肿瘤:一些恶性肿瘤疾病在超重和肥胖症人群中发病率显著增高。

◆ 精神心理异常:肥胖症和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是精神心理健康状况恶化的一个危险因素,二者常相互影响。

◆ 其他相关疾病:胆石症,膝、骨关节炎,腰椎疾病及脑亚健康改变均有相关。

03

治疗要从细节做起,从娃娃抓起

(1)行为心理干预:肥胖症不仅是病理生理问题,而且与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因此,行为与心理干预在肥胖症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2)运动干预:主动运动是肥胖症运动干预的重要措施。

(3)临床营养治疗:临床营养治疗是肥胖症综合治疗的基础疗法。

(4)药物治疗:应用药物治疗肥胖症应该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使用。

(5)减重与代谢手术治疗:此类手术是通过缩小胃容积和/或缩短小肠有效长度,以达到限制摄食量和/或减少营养吸收,从而减轻体重。

04

治疗为辅,预防为主

(1)对儿童、学校和家庭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促使家庭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从而减少或消除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

(2)生长监测:采取家庭监测和机构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体格生长监测, 采用体重、身长(身高)或BMI生长曲线图定期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

(3)关键期的预防措施:重视孕期母亲体重管理, 预防新生儿出生体重过重。婴幼儿期注重合理喂养, 保持婴幼儿适宜的生长速度。学龄前期培养正确的饮食行为观念和运动习惯学龄期平衡膳食, 规律运动, 监测体重。

参考文献:

[1]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 年版)

[2]儿童保健诊疗规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组织编写)

文/图:儿科 胡慧中

编辑:宣传科 李伟华

审核:宣传科 宫浩翔

部分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坚决不做“小胖墩”!孩子肥胖的危害,不只长不高

“胖孩子是福气”,这样的老话曾经被许多家长奉为至理,但现实远非如此简单。

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医学谚语:“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用来形容微小的问题可能带来的大隐患。

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儿童肥胖的危险性。

胖乎乎的外表或许让人心生怜爱,但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是隐藏的健康威胁。

事实上,儿童肥胖不仅仅影响外观,而是关乎体力、脑力、心理多方面的健康问题。

它不仅让孩子跑得慢、跳不高,更可能拖慢他们的认知发育,让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陷入困境。

那么,肥胖为何会对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家长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摆脱这一困局?

肥胖不仅是多吃几口那么简单

肥胖不只是因为“吃得多、动得少”,它本质上是一种能量代谢失衡的营养性疾病。

当孩子摄入的能量远远高于消耗的能量时,脂肪细胞就会像一个个“囤积仓库”,在身体内堆积起来。

根据体质指数(BMI)标准,超出正常范围的孩子就是肥胖。

这并不只是体重问题,儿童肥胖往往伴随代谢紊乱和营养不良。

肥胖的孩子可能在某些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同时。

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形成“隐性饥饿”,对健康的威胁更为深远。

肥胖对儿童成长发育的多重影响

早发育假象

有些家长发现,肥胖的孩子小时候比同龄人长得更快、更高,误以为这是“底子好”。

实际上,这是一种“假性长高”,因为肥胖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

加速骨骼的发育和闭合,使得骨龄提前。

结果,孩子虽然早早长高,却在青春期后期停滞不前,最终身高往往低于遗传潜力。

心肺负担加剧

肥胖不仅让孩子在运动中气喘吁吁,还会让心肺系统承受过多的负担。

超重的孩子需要更大的心脏泵血能力和肺活量来满足身体需求。

长期下来可能导致心脏肥大和呼吸困难,甚至在成人期患上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风险大幅增加。

学习能力受影响

肥胖对学习能力的影响是许多家长忽略的关键问题。科

学研究表明,肥胖儿童的大脑供血和供氧效率较低,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

脂肪组织释放的炎性因子可能对大脑神经网络造成干扰,从而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换句话说,肥胖的孩子可能不仅在操场上跑得慢,连课堂上的思考速度也会慢半拍。

心理健康的双重打击

肥胖的孩子往往容易成为同龄人嘲笑的对象,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沉重打击。

自卑、孤独感甚至焦虑抑郁,可能在孩子心里埋下阴影,影响他们的社交和学习能力。

长期来看,这种负面情绪甚至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肥胖问题。

隐藏在甜蜜中的威胁

零食、甜点和含糖饮料,是许多孩子最喜欢的食品,但它们却是导致肥胖的“幕后黑手”。

甜味固然让人愉悦,但糖分摄入过多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

而胰岛素过剩会将多余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不仅如此,含糖饮料对健康的危害比看起来更严重。

一瓶普通的碳酸饮料可能含有30克以上的糖,这几乎是儿童每日建议糖分摄入量的两倍。

长期饮用含糖饮料的孩子不仅容易变胖,还可能罹患胰岛素抵抗,增加成年后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如何规避甜蜜陷阱?家长可以用天然甜味食品如水果代替高糖零食。

同时鼓励孩子喝水而不是含糖饮料,从小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科学管理儿童肥胖的方法

均衡饮食:肥胖的防治并不意味着完全禁食,而是要调整饮食结构。

家长可以通过增加高蛋白、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鱼类、蛋类、蔬菜和水果。

帮助孩子形成均衡饮食,同时,减少油炸食品和高糖零食的摄入,让孩子的饮食更健康。

适量运动:运动不仅能消耗热量,还能增强孩子的心肺功能和免疫力。

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参与如游泳、羽毛球、跳绳等有趣的运动项目,让他们从运动中获得乐趣。

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能显著改善体重和健康状况。

控制屏幕时间:过多的屏幕时间不仅让孩子久坐不动,还可能导致他们过量摄入垃圾食品。

家长可以通过设立每日屏幕使用时限,或者用家庭游戏、亲子活动代替看电视或玩手机。

让孩子主动离开屏幕,投入更多户外活动。

儿童肥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重问题,而是身体与心理多方面的综合挑战。

对于儿童肥胖问题,早预防、早干预就是治未病的最佳体现。

它可能影响孩子的身高、心肺功能、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

但只要家长能够及时重视并采取科学措施,孩子的健康是可以逆转的。

为孩子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陪伴他们一起运动,帮助他们远离“小胖墩”的困扰。

“小胖墩”日益增多 专家:儿童肥胖危害多 健康关口需前移

近年来一到暑假,各大儿童医院的内分泌科门诊内,前来问诊的“小胖墩”家长大幅度提升。如今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营养摄入给予极大关注,但这种关注有时会演变成误区。杭州市儿童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委桑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儿童肥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除了身心健康方面的影响,肥胖甚至可能导致注意力缺陷,引发智力方面的问题。关注体重管理,健康关口必须前移。

随着经济发展,当下儿童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高糖食品、含糖饮料过多摄入,以及体力活动的减少,这些都增加了儿童肥胖的发生风险。儿童肥胖率不断攀升,已经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如何判断儿童是否肥胖?专家表示,首先需要结合孩子的身高,bmi(身体质量指数)是国际社会推荐的评价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首选指标。bmi=体重/身高的平方,目前多采用《ws/t586-2018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来评估儿童是否超重和肥胖。

桑杲提到,儿童肥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肥胖可能导致儿童在外观上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学校中遭受孤立和嘲笑,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其次,肥胖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心血管系统是最常见的,例如高血压和高血脂;呼吸系统也可能受到影响,许多肥胖儿童患有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此外,肥胖可能导致多动、注意力缺陷,甚至智力方面的问题。

“在临床中,医生会根据肥胖程度和原因,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案予以治疗。对于家族性肥胖,我们需要进行基因评估和分析,排除遗传代谢疾病的可能性,并为家长提供优生优育方面的指导。”桑杲说。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儿童肥胖问题,杭州市儿童医院特别开设生长发育障碍多学科联合门诊,该门诊汇集了内分泌科、中医科以及营养和运动领域的专家,共同从内分泌学和遗传基因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相关机制。

专家还表示,从中医角度出发,通过体质辨识也可以预防肥胖,特别是对于痰湿质和气郁质的孩子,家长应特别留意。“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和外治手段,我们希望为家长提供全面的营养治疗干预方案和运动治疗指导,为每位肥胖或超重的儿童量身定制治疗计划。”桑杲说。

预防成为“小胖墩”,一饮一食十分关键。在培养健康生活习惯方面,专家表示,除了确保营养摄入均衡和丰富外,家长更应关注哪些食物不宜摄入。“我们建议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及烧烤、煎炸等重口味烹饪方式制作的食品。从中医角度出发,辛辣刺激性食物也不宜给儿童食用。”桑杲说,此外在饮食习惯上,中医提倡以白开水作为儿童唯一的饮料选择,尤其应避免摄入含糖和碳水化合物的饮品,以及汽水类饮料。

“在运动方面,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有不同的运动需求,包括运动类型、持续时间和频率等也都不同。肥胖问题在学龄前和学龄期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建议学龄前的孩子每天累计运动三小时,而学龄期儿童则应保证每天至少一小时的运动,并且每周至少进行三次中高强度的锻炼。”桑杲说。(张煜欢)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上一篇: 肥胖纹吃什么维生素(改善肥胖纹的食物)
下一篇: 为什么不胖还有肥胖纹(为什么不胖还有双下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