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动物三部曲(肥胖动物视频叫什么)

杭州网 0 2025-02-09

文章目录:

这些伤肝行为别再做了

患者在接受肝脏弹性测试。

杭州日报讯 为什么乙肝感染率显著下降,肝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为什么肝癌发病年龄前移十年,“70后”成主流?

为什么不痛不痒的脂肪肝,让医生最担心?

世界肝炎日,杭州市西溪医院首次披露一份肝病数据

肝脏被称作“沉默的器官”,早期肝病不痛不痒,偶尔出现的腹胀、恶心、乏力、黄疸等,很可能是肝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今天是世界肝炎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西溪医院发布一份肝癌就诊住院患者粗略统计数据:2016年643例,2017年679例,2018年761例,2019年1508例,2020年仅上半年就收治1030例。

“不仅肝癌发病率倍增,我们还发现,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至少前移10年,40多岁群体已成为肝癌‘主力军’。”杭州市西溪医院科教科科长、肝病高峰学科带头人包剑锋总结。

在乙肝病毒感染率显著下降的今天,是什么在悄悄伤害我们的肝脏?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传染病,主要分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

“我国2009—2018年病毒性肝炎调查结果表明,甲肝、戊肝发病基本趋于平稳,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呈缓慢下降趋势。2016年,我院每年接诊四五十例甲肝患者,2019年下降至个位数。戊肝患者数也总体下降,从2016年的118例下降至2020年的90余例。”包剑锋解释,随着环境和饮食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群众卫生意识提高,甲肝疫苗大规模推广使用等,这类肠道传播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显出成效。

相比之下,乙肝是我国病毒性肝炎的主导病种,占比79.59%。“不过在2002年国家将乙肝疫苗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后,杭州市适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过99%,如今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1%以下,感染率显著下降。”包剑锋坐门诊时遇到的乙肝患者大多数是“70后”,有的已出现肝硬化,甚至肝癌。

与乙肝同样经过血液传播的丙肝,由于无法通过疫苗预防,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包剑锋说,慢性丙肝发病隐匿,很多新近被确诊的发病者,实际已感染数年。它更容易引起肝硬化、肝癌,即便肝功能正常,也需要抗病毒治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谢性肝病患者、药物性肝病患者不断增加。包剑锋接诊的患者中,脂肪肝患者数甚至超过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肝炎—肝硬化—肝癌”是肝病发展的三部曲,这个过程快则10年,约有15%的肝硬化患者最终走向肝癌。从医20多年,包剑锋发现,40岁到50岁区间是肿瘤发病的“分水岭”:“以往五六十岁的肝癌患者最多见,如今四五十岁群体已成主流,发病年龄至少前移10年,医院接诊的最年轻肝癌患者只有20岁出头。”

今年3月,“熬夜‘暴肝’的年轻人到底在干啥”话题冲上热搜。市西溪医院肝病专家、市级名中医顾慧华,特意在门诊患者中做了一项不完全调查。“70%以上的患者做不到22点前睡觉,能做到的绝大多数是上了50岁的人,年轻人大多数习惯在12点以后入睡。”

她有一位患者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之前定期复查都挺好,去年底为了赶一个工作项目,连续一周每天熬到凌晨一两点才睡。“他说人很累,胃口不好,过来一查,肝功能已经不好了,用了半个月的保肝降酶药,各项指标才恢复正常。”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按照子午流注学说,丑时(凌晨1点至3点)肝经最旺,肝血推陈出新,帮助肝脏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在顾慧华看来,熬夜极大损耗正气,晚上好好睡觉是最经济有效的存正气之法。肝病患者如此,健康人群亦如此,“如果患者熬夜后变成暴发性肝炎,出现肝衰竭,将危及性命。”

如果在熬夜的同时,患者还有暴躁、抑郁、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更容易引起肝气郁结、肝火过旺,促使肝病进展。包剑锋接诊过一位45岁的企业负责人马先生(化名),他在6年前出现乙肝肝硬化,自觉肝功能正常,照例埋头苦干。今年初检查,马先生被查出肝脏上长出一颗直径1厘米的结节,手术后确诊为早期肝癌,吓得他立马放下手头的工作,给自己放了个长假。“之前公司处于创业阶段,压力大、应酬多,我每天要抽两包烟,凌晨三四点才睡得着,不舒服就吃点药,现在想想真不值当。”每回入院复查,马先生都会拿自身经历劝说“不听话”的病友。

“肝脏是体内以代谢与解毒功能为主的重要器官,是人体的‘加工厂’,同时发挥着内分泌、储血和免疫等作用。”市西溪医院院长、肝病科专家黄劲松提到,肝病年轻化,与压力性熬夜脱不了关系,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可能出现报复性进食,出现“过劳肥”,体内激素紊乱,引起脂类代谢异常,不知不觉重创肝脏。

“通过询问病史,我发现不少肝病患者都有自行服药、吃保健品的习惯。”黄劲松常给患者敲警钟,今年以来,医院已收治了好几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他们大多发病急、病情凶险。

市西溪医院肝病科,几乎每天都有药物性肝病患者来就医。前段时间,一个26岁的姑娘,一天内服用8颗维生素,突发急性肝衰竭入院抢救;另一个25岁的姑娘,为了治疗乳腺增生,服用中药黄药子,连服五六个月后暴发重症肝炎,入院时全身黄疸,最终抢救无效去世。

“药物性肝炎发展到重症肝衰竭,死亡率90%,我们常形容是‘九死一生’。”包剑锋说,身体敏感的患者,可能吃两颗感冒药就会“暴肝”,医院里有多位患者通过人工肝等综合措施抢救,病情才好转。

前两天,台州患者陈先生刚刚出院。今年38岁的他经营着一家公司,平时工作压力大,感觉累的时候就喝点酒缓解疲劳。听说他患有乙肝,一年前,他的朋友从云南给他买来一些中药材,让他泡酒喝。“一瓶药酒转眼喝到今年初,陈先生开始出现感冒发烧,全身黄疸的症状,到医院一查,已经是急性肝功能衰竭。”仔细化验,医生发现,陈先生私自配方,且药酒浓度太高。面临肝移植的陈先生转到市西溪医院继续救治。黄劲松回忆,住院的50多天里,小陈共经历了五次人工肝等治疗。

“肝损伤一旦启动,病情就会进展。药物性肝炎患者,大约5至10年会发展成肝硬化,‘暴肝’后患上肝癌的人也有不少。”黄劲松总结,日常用于治疗内分泌疾病、风湿性疾病、结核等的药物都会引起肝功能损害,千万不能滥用,使用中一定要定期查肝功能指标。

肥胖是肿瘤的高危因素,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脂肪肝。

“现如今吃得好了,但饮食结构不合理,人们果糖类、油腻的东西吃得多,规律运动的时间太少。”包剑锋特意做了一份门诊数据对比,2013年门诊脂肪肝患者9494例,2019年上升至17630例,几乎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是肥胖者。

脂肪肝一般可分为酒精性与非酒精性两种。市西溪医院长期随访数据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可以直接进展至肝癌。“这是因为肥胖可能导致身体氧化应激反应,伴随着肝炎、转氨酶升高、肝纤维化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包剑锋说,亚洲人以腹型肥胖为主,除了体重指数,腰围大小是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很多人为了减压,喜欢吃糖分高的食物舒缓情绪,带来的后果是快速养肥肝脏。

高糖高脂和单纯的高糖或高脂三种食物,哪种最容易引起肥胖?2017年,市西溪医院曾做过一项动物实验得出结论:最易发胖的食物是糖和脂肪混合物,其次是果糖、脂肪。有研究发现,一些糖脂混合物如糖醋排骨、奶油蛋糕容易使人发胖。“日常饮料,糖分高的一定不能多喝,尤其是可乐等。一般来讲吃果糖比蔗糖更易发胖,进食前建议看看配料表。”包剑锋说。

与此同时,酒精性肝病数量也在缓慢上升,对比市西溪医院的数据:2013年门诊患者1141例,2019年达2591例,数量翻倍增长。包剑锋提到,按照诊断标准,一个成年男性乙醇摄入量≥40g每天,连喝5年,就可以打上酒精性肝病的诊断。这类病例虽然只占所有肝病的4.93%,但酒精引起的肝硬化比例却在逐年增长。

“大家觉得脂肪肝不要紧,却不知道脂肪肝如果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就会引发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包剑锋做过相关课题研究发现,小胖墩如果早早患上脂肪肝,且伴有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会加速脂肪肝进展,甚至促使肝癌发病提前。

这些认知误区你有没有?

采访专家:市西溪医院院长、肝病科专家 黄劲松

市西溪医院科教科科长、肝病高峰学科带头人 包剑锋

1、使用保肝药可以预防肝病?

可能适得其反!保肝药可能有助于修复已经被损伤的肝脏,不能用于预防肝病。对于肝功能没有出现异常的健康人,服用这类药物没有意义。此外,肝病患者不可过量使用保肝药。是药三分毒,保肝药物进入体内,需在肝脏进行代谢,过量使用反而加重肝脏负担,增加不良反应。

2、肝功能正常等于肝脏正常?

肝功能正常,并不能说明肝脏没有病变,还应同时进行肝炎病毒特异性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看肝脏质地,才能准确说明肝脏有无病变。

3、甲胎蛋白升高一定是肝癌?

甲胎蛋白(AFP)升高对早期筛查肝癌很重要,如果进行性上升,数值大于400或是两三个月内突然上升,就要引起关注。但其升高并不一定代表得了肝癌,肝脏出现明显炎症时,指标也可能升高。

4、肝脏硬度数值高等于肝硬化?

肝脏硬度数值高不一定表示肝脏就“硬化”了。肝脏瞬时弹性检测的测定成功率,受肥胖、肋间隙大小等因素影响,其测定值受肝脏脂肪变、炎性坏死及胆汁淤积的影响。

5、乙肝“大三阳”比“小三阳”更严重?

不能仅凭“大三阳”或“小三阳”判断病情轻重,需要结合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肝纤维化程度等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6、肝病没有症状就无需治疗?

没有症状不代表肝脏没有损伤,有些病人即使已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也可以没有症状。因此,慢性乙肝患者即便无症状,也要每半年做一次检查,肝硬化患者需要每3个月一查。

产后妈妈轻松告别“大象腿”

不少新妈妈发现生了宝宝之后,原本苗条优美的身材成为重灾区,尤其是腿部不断变粗,这可是新妈妈们最不想面对的困境,恢复美腿告别“ 大象腿 ”有妙招吗?一起看看吧!

不同“ 大象腿 ”的新妈妈

发现腿部问题,找到对应良策,恢复美腿并不难!新妈妈做到“对症下药”,恢复苗条 双腿 指日可待。

虚胖浮肿腿

判断标准:用手按压小腿肌肉,肌肤回弹差而缓慢的粗壮腿型。

原因分析:怀孕期间,尤其是在怀孕后期受日益膨大的子宫压迫,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形成程度不同的 妊娠水肿 ,组织间隙水分增多,带来 双腿 皮肤紧绷,大腿和小腿都可能会发生浮肿。分娩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如果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体内的水分还没有完全排出,浮肿就很有可能会持续存在。如果新妈妈有肾脏疾病的话,下肢浮肿就会更明显,而且不容易消退。

粗壮脂肪腿

判断标准:看起来腿胖乎乎的,腿上一捏一堆肥肉。

原因分析:由于孕期大量补充高热量的营养品,容易导致新妈妈全身发胖。生产后荷尔蒙变化很大,坐月子时或者平时吃了太多滋补食物,一旦活动量减少,过多的热量就转化为脂肪积存在皮下和体内各组织中,很容易导致腿部肥胖。

腿部恢复三部曲

新妈妈产后瘦腿,大约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因此,哺乳期是产后准妈妈恢复腿型的最好时期,产后瘦腿方法要以饮食的调理为首要。

合理地安排饮食

少吃动物、内脏和甜食

新妈妈在饮食上要多加注意,少吃动物脂肪、内脏和甜食,多吃高蛋白食物,少量多餐,粗细搭配。如果产后腿部脂肪堆积,要注意减少热量较高的主食。淀粉类及高醣类的食物要吃得少。尽量吃些低糖、高纤维的蔬菜水果,来取代高糖淀粉类的食物。吃淀粉类的食物,例如饭、面、面包、蛋糕、饼干等,这些东西最容易积在下半身,不只会胖还会水肿,尤其是大腿。

多喝水

多喝水,不要以为喝水就会水肿,其实反而要多喝水,不但可以帮助新陈代谢,还会加速瘦腿的效果。

少量多餐

采取少量多餐的吃法,两餐之间不能拖太久,不能超过5个小时,如果不是用餐时间感觉饥饿,就可以拿水果来补充。

水果最好吃苹果、柳丁、葡萄、奇异果等含丰富维他命及营养的水果。让每一餐都不是在饥饿状态下进食,才不容易一下吃太多。无论用什么方法减肥,饮食一定要带头。

少吃太咸太酸食物

由于盐在体内会产生凝固水分或血液的作用,对新妈妈不太适合,会加重腿部的水肿。酸类的食物会导致肌肉无力及下垂松弛,所以要谨慎选择食物,少吃太咸或太酸的食物。

多进行锻炼和运动

新妈妈的瘦腿锻炼应以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有氧运动的目的在于恢复体能、减少脂肪。运动的形式可以选择游泳、水中健身操、有氧舞蹈、快走等。科学的力量训练,则可以使新妈妈尽早恢复全身肌肉的力量,可以消除腿部的赘肉。

方法一:

在健身房锻炼,可以练习坐姿劈腿或者勾腿。如果在家里,也可以双手扶着墙壁,或者椅子、桌子等,腰竖直,慢慢地往下坐,直到大腿与地面平直。尽量用腿部力量,然后抬起。每次训练1215次。刚开始运动时,可以减少次数。

方法二:

靠床沿仰卧,臀部放在床沿, 双腿 挺直伸出悬空,不要着地。双手把住床沿,以防滑下。 双腿 合拢,慢慢向上举起,向上身靠拢,双膝伸直。当 双腿 举至身躯的上方时,双手扶住 双腿 ,使之靠向腹部,双膝保持伸直。然后,慢慢地放下, 双腿 恢复原来姿势。如此反复6次,每天一回。

1.基本站姿。双手叉腰,右脚往后放,脚尖点地,左脚膝盖微弯,身体重心略往前倾,左脚后跟抬起,收缩腹肌,保持5秒。肩膀放松作预备姿势。换另一只脚做同样运动。

2.把右脚向后伸直抬高,同时保持身体往前倾斜至全身与地面呈平行,呈现英文字母T字型。静止20秒或36次呼吸,再换脚。

专家提示:

推荐几个减掉腿部脂肪效果明显的简单动作,刚开始时,每天做23次,每次时间为30分钟,以后可以根据身体情况慢慢加量。

针对性的腿部曲线塑造法

两种美腿操

第一种:美化大腿线条操

STEP1:脚尖向外站立,腰背挺直, 双腿 叉开微曲,与肩同宽。双手放在大腿上。

STEP2:右腿向前伸,脚尖向上,腿尽量向下压,连做5次。随后换左腿,重复5次。

STEP3:双拳紧握向前, 双腿 微曲下蹲,上半身仍然保持挺直。

STEP4:仰卧垫上,双手插腰,左腿弯曲,右腿伸直由下至上,连做5次。随后换左腿,重复5次。

专家提示:

在产后第五天至满月,即可适当运动 双腿 ,以锻炼腿部肌肉,改善下肢静脉血的回流。由于新妈妈体质大都较虚,故在锻炼期间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每节操做两三分钟,早晚各一次,尤其要注意锻炼时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满月以后则可进行各种肌群锻炼,以恢复大腿肌肉的强度、弹力,适宜的运动有慢跑、 双腿 伸屈运动、游泳等等。

第二种:美化小腿线条操

STEP1: 双腿 并拢,双手放在脑后。左腿微曲,右腿向外伸直。左右腿各重复5次。

STEP2:仰卧垫上,双手插腰, 双腿 向空中作蹬踢的动作,心中默数50,随后 双腿 弯曲放在垫上休息几秒钟,再重复上述动作。

专家提示:

锻炼时,注意膝盖要尽量伸直。这样能使运动更有效果。注意防止运动伤害,如果身体不适,应减少运动量,在脚踝、膝盖等处应事先带上护套。在运动开始前,可以用一些精油涂抹在腿上活血,这样可以增加运动效果,减少伤害。运动结束后千万别忘了做放松练习。

新妈妈产后快速瘦腿,需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通过锻炼和饮食调理,才能让 双腿 恢复完美曲线和迷人风采!

盐在体内会产生凝固水分或血液的作用,对新妈妈不太适合,过咸的食物会加重腿部的水肿。所以要谨慎选择食物,少吃太咸或太酸的食物。

两种按摩法

第一种:双手拍推抚摩法

STEP1:顺着腿部的淋巴腺作拍打、按摩,可使腿部的淋巴结和血液循环更为畅通。而且通过适度按摩,能消除腿部的沉重感与水肿现象。

STEP2:从脚踝开始向膝盖的背面用双手有节奏地,由下而上进行拍打。右腿结束后,左腿用同样方式进行。

STEP3:同时双手用力放在大腿上,随后,自上向下用力推,重复15次。双手的手掌全部贴在小腿肚周围,双手交替动作向上抚摩。双手共做10次。

第二种:双手扭动揉捏法

STEP1:双手的手掌紧贴包住腿肚肌肉,双手扭动进行揉搓,一直持续到腿肚全部变热为止。

STEP2:同时用手捏起腿上的肌肉往上提,每次持续3秒。手掌的掌心按住大腿上的某个位置,随后作逆时针转动,反复20次。

肥胖致癌“三部曲”(2)缺氧vs低度炎症

肥胖致癌“三部曲”(2)缺氧vs低度炎症(曾庆平)

“肥胖不是病”的说法,有人同意,有人反对,关键在于人们对肥胖究竟是炎症发生的原因还是结果的认识有分歧。最近有人将小鼠瘦素基因或瘦素受体基因敲除后获得肥胖小鼠,其体内促炎及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并不发生明显变化,而且也不会诱发骨关节炎,这说明肥胖并不是炎症的诱发因素(肥胖不是骨关节炎的病因)。

实际上,肥胖与其他炎症性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自身免疫病、神经退行性疾病)都属于肠道微生物生态失调(dysbiosis of gut microbiota)的并发症,或者说肥胖不是其他炎症性疾病的后遗症。因此,我对“肥胖是多种疾病的高危因素”的提法也表示质疑。

“健康”的肥胖与“不健康”的肥胖

文献上早就有健康肥胖与不健康肥胖的提法,而且基本认同以肥胖者是否出现胰岛素抵抗作为其分界线。例如,那些BMI达到肥胖标准的人,只要他们仍对胰岛素敏感,就可以归入健康的肥胖之列,反之就被归入不健康的肥胖之列。

前已叙及,肥胖是瘦素抵抗的结果,而胰岛素抵抗又是2型糖尿病的“前奏”,肥胖与2型糖尿病都是炎症损伤导致的并发症,可以说无炎症的肥胖是健康的肥胖,而有炎症的肥胖才是不健康的肥胖。反过来说,凡是生理因素引起的肥胖(如女性孕期肥胖及雌激素过多性肥胖)都是健康的肥胖(生理性肥胖),而由肠菌失调造成下丘脑免疫损伤引起的肥胖则是不健康的肥胖(病理性肥胖)。

因此,“肥胖不是病”的说法不严谨,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并不是所有肥胖都是病”或“有些肥胖是病”。

肥胖的“渐进性”与“时限性”

肥胖是不是病,并不是看肥胖的程度,而是看引起肥胖的原因。正如从胰岛素敏感到胰岛素抵抗再到2型糖尿病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一样,从瘦素敏感到瘦素抵抗再到肥胖症也是循序渐进的。一方面,瘦素受体的免疫损伤是从“部分”到“全体”,另一方面,受损的瘦素受体也有一个不断修复及更新的过程。此外,机体还能针对瘦素受体损伤做出适当的响应,如提高瘦素的浓度。

下丘脑的炎症损伤并非不可逆,只要肥胖者改变生活方式,其肠菌组成就会发生变化。比如,肥胖者从肉食改为素食,就会使拟杆菌增加,厚壁菌减少,使两者保持平衡状态。如果肥胖者注意保持饮食品种的多样性,其肠菌组成就会恢复正常。总的结果是,肠道粘膜免疫压力降低,慢性炎症减弱或消除,下丘脑功能恢复,肥胖现象缓解。

细菌脂多糖是组织缺氧的肇因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特有的脂多糖(LPS)不仅可以渗入血液,而且可以渗透进入任何组织空间,由此激活体液及细胞免疫而发挥杀菌功能。其中,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大量释放,可以激活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合成一氧化氮(NO),从而通过与氧的竞争性结合导致代谢性缺氧。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肥胖小鼠及人体脂肪组织中的血红素氧合酶1(HO-1)被LPS激活,并且它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形成的重要原因。不过,研究人员并未解释为何HO-1会在肥胖者体内被激活,关键是他们没有注意到HO-1在分解血红素的过程中能释放出一氧化碳(CO),而CO跟NO一样可以与氧竞争性结合造成缺氧。

最近还有一篇文章对缺氧产生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他们认为来自高脂饮食的饱和脂肪酸直接激活脂肪组织的线粒体内膜蛋白——腺甘酸转位酶2(ANT2),使内膜发生质子渗透而导致非偶联呼吸(uncoupled respiration),结果使呼吸功能大幅提高,氧气消耗大量增加,于是使脂肪组织出现相对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促进血管形成与淋巴细胞浸润

组织缺氧的结果是激活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它是促进许多缺氧相关酶蛋白如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在它的作用下,组织出现血管新生,而免疫细胞及促炎细胞因子也能随着血流进入缺氧组织,包括下丘脑(引起瘦素抵抗)、关节滑膜(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肝脏(引起脂肪肝、肝癌)等。

脂肪组织的低度炎症曾被认为是肥胖后遗症的主因,但最新研究表明,脂肪细胞炎症不仅没有坏处,而且还有好处,因为它是脂肪组织扩充与重塑所必需的,否则会造成内脏脂肪组织扩充受阻,将会削弱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脂肪肝形成,导致代谢功能失调(下图)。

我一直纠结于为什么脂肪要沉积在内脏的问题,并曾经设想内脏脂肪可能用来为免疫细胞杀伤细菌提供能量。这篇文章的发表终于让我找到了答案:内脏脂肪的存在是为了防止细菌或LPS从肠道“渗漏”进入血液及组织中!

综上所述,肥胖中炎症的原发位点是肠道,而炎症效应可在不同组织表现出来。关于慢性低度炎症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脂肪肝炎、肝细胞肝癌的致病机理,且听下回分解。

(注:“三部曲”1, 见 http://www.vo2max.com.cn/read.php?tid=31019&fid=108)

主要参考文献

Lee YS et al.2014) Heme Oxygenase-1 Drives Metaflamma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Mouse and Man. Cell 157: 1339-1352

HO-1.pdf

Jia A et al. (2014) Increased Adipocyte O2 Consumption Triggers HIF-a, Causing Inflamma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Cell 158: 25-40

Hypoxia.pdf

Asterholm IW et al. (2014) Adipocyte Inflammation Is Essential for Healthy Adipose Tissue Expansion and Remodeling. Cell Metabolosm 20: 103-118

Adipose.pdf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811230.html

上一篇: 肥胖症是怎么回事(肥胖症的原因是)
下一篇: 人到中年一定会肥胖吗(人到中年一定会秃顶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