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肥胖的调查报告(远离肥胖资料)

人民网 0 2025-02-09

文章目录:

加油,远离肥胖!

“每逢佳节胖三斤”,节后的你是否也发福了?“加油,你是最胖的!”伴随着淡淡的忧伤,相信不少小伙伴听到过这句话。可是,你是否思考过,究竟怎样的身体状况才能被称为“胖”?

如何判断体型是否肥胖呢?肥胖计算公式:体重(kg)÷身高(m2)如果这个数值gt;25,你就超重啦!

说到肥胖,人们常常把脂肪和肥胖以及相关疾病联系在一起。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脂肪并非总是不好,它们也有存在的价值。

脂肪也有这些作用

提高免疫力:一种名为“记忆T细胞”的免疫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得名“记忆T细胞”,是因为它们能“记住”曾抵抗过的病原体,下次再遇到同样的病原体时,能很快识别并发起攻击。与储存在其他器官中的“记忆T细胞”相比,脂肪组织中的这种细胞在面对病原体时反应更快、抵抗力更强。

抵御细菌感染:皮肤下面的脂肪细胞可以抵御细菌感染。这是因为它们可以产生一种叫做抗菌肽的物质,通过抗菌肽来抵御细菌和其他病原体,而缺少抗菌肽将使人们更容易被感染。

当人的皮肤破损时,血液中的白血球(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就开始工作,保护人体免于败血症侵害,脂肪细胞也有这种作用。

然而,纵使脂肪的存在对人体有这些好处,肥胖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也不仅仅是行动不便这么简单。自古以来能吃是福,但是,肥胖病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重要病因。

肥胖症究竟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危害?

肥胖易导致各种血管疾患。身体肥胖的人除了皮下脂肪堆积过多之外,内脏和遍布全身的血管内也都堆满了脂肪,所以容易引起多种血管疾患,特别是对健康和生命危害严重的心脑血管疾患。有关研究资料表明,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率为正常人的1.5至3倍。

肥胖易诱发糖尿病。虽然不能说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直接原因,但它对糖尿病的诱发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许多资料证实,肥胖程度越重,糖尿病发病率越高。目前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中,肥胖引发的疾病,最多的就是糖尿病。成年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属于肥胖体型。

肥胖易引起运动系统疾患。肥胖者过度增加的体重,对骨骼和关节等运动系统,特别是对脊椎和下肢是一种额外的负担。骨骼、关节等组织长期支撑过重的身体,久而久之,必然积劳成疾,发生关节炎、肌肉劳损或脊神经根压迫。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肥胖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肥胖症患者可能会因活动能力下降,丧失一些生活的能力。有些肥胖者会避免去公众场合,因为他们可能面对各种各样的歧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会受到影响,严重者甚至会产生抑郁情绪、感到羞愧和自责、变得孤僻、失去工作的干劲等。

急于求成?体重不宜减得过快

影响人体重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饮食与运动,因此控制体重需要通过调节饮食并结合运动进行干预,提高基础代谢。

需要强调的是,减体重过快不是好事。根据医学和营养学的研究显示,体重的减少速率不宜过快。快速减重通常减少的都是体内的水分,对真正影响体型的脂肪作用甚微,并会伴随一系列副作用。

此外,很多人在减肥的过程中,初期体重减低的效果比较明显,几周后常常出现一个“平台期”,即体重降低速度明显减慢,特别是减重目标值定得较高时,更容易出现离期望值差距较大的现象,这个时候,坚持住才是成功减重的关键。(郭童)

肥胖+远离社会者,健康堪忧!JAMA子刊研究

美国公共卫生局(US Surgeon General)曾发布报告称,指出“孤独(loneliness)”或“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是公共卫生流行病。

社交孤立,是指客观上很少有社会关系,或社会互动很少。而孤独是一种主观的内在状态。

报告称,社会联系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与食物、水和住所一样对生命至关重要。

1月22日,JAMA子刊发表的一项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近40万人的新分析进一步发现,在肥胖人群中,社交孤立和孤独感指数越高,全因死亡风险越高。

研究还发现,社交孤立是全因死亡的第四大危险因素,其排名高于孤独、抑郁、焦虑以及生活方式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饮酒、身体活动不足、不健康饮食。

该研究纳入近40万名成年人,其平均年龄为56岁,55%为女士,23.4%肥胖。中位随访12.73年期间,5.7%的人死亡。

多因素分析显示,与社交孤立指数≥2的肥胖者相比,社交孤立指数为1和0的肥胖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了15%和26%。

与孤独感指数为2的肥胖者相比,孤独感指数为0的肥胖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14%。

该研究发现,社交孤立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在肥胖人群中更明显。

相对重要性分析表明,在肥胖人群中,社交孤立在全因死亡、癌症相关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其他死亡风险方面分别位列第四、第四、第三、第八名,而孤独被列为全因死亡的第十四大危险因素。

社交孤立的排名高于孤独、抑郁、焦虑和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不健康饮食。

广东省人民医院林曙光、谭宁发表述评文章指出,社会关系不良者寿命短。

社交孤立者的冠脉疾病风险增加 29%,脑卒中风险增加 32%。孤独、社会隔离和独居都与早期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其危害相当于肥胖和每天吸烟 15 支。

来源:

[1]Improvement of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and Excess Mortality Risk in People With Obesity. JAMA Netw Open, 2024, 7(1): e2352824.

[2] 林曙光,谭宁. 重视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 中国循环杂志,2021,36(2):105-108.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1.02.001.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看原文】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征稿启事

本刊诚挚邀请全国心血管领域及相关交叉学科医生和学者投稿,稿件形式包括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病学与人群防治研究、新技术、专题笔谈、述评、综述、病例报告等。

征稿要求:文稿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应资料真实、数据准确、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文字精炼,书写工整规范,统计学处理规范。文稿的具体格式、字数和规范等方面的要求详见本刊稿约(点击此处可查看稿约)。

投稿方式:本刊已全部实行网上投稿,请通过《中国循环杂志》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投稿(登录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联系电话:投稿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请电话联系:010-68332599或68331974或68331758。

健康能够吃出来 专家们支招年轻人如何远离肥胖

中新网北京9月27日电(刘星晨)当下,健康话题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热议。在“吃”这件事情上,不少年轻人将其与“健康”挂钩。27日,第一届中青健康饮食讲坛举办。在专家们眼中,通过合理膳食能够让年轻人远离肥胖,变“肥”为宝。

据悉,本次讲坛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中青在线承办,中国健康管理协会担任学术支持单位。在“均衡营养,‘食’尚健康”的主题中,针对时下健康热点,相关专家道出了自己的见解。告别肥胖,并非遥不可及。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据讲坛发布的《2022中国青年健康饮食习惯调研报告》数据显示,仅三成受访年轻人注重均衡饮食,超半数者在暴饮暴食与断食节食间反复横跳,对热量表和配料表选择“无视”的人近六成,也有百分之四十受访者的消化系统曾因不健康饮食“受伤”。

对此,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临床营养与健康分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营养科刘英华指出,目前我国肥胖及肥胖导致的一系列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因此要从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入手预防肥胖发生。对于肥胖人群的饮食管理,刘英华建议拒绝饮酒及含糖饮料,避免粉丝、土豆、藕等淀粉含量高食物,争取做到细嚼慢咽,定时定量,且规避自助餐。

在更加具体的层面,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医生、注册营养师郝颖则从7个关键词入手,指导年轻人如何破除盲目跟风,更科学合理地追求低脂低糖。“食物中的脂肪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其中前两种是‘好脂肪’,后面两种是‘坏脂肪’。”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郝颖强调,脂肪不等于不健康,素食不一定是低脂,而低脂也可能高糖,因此会用食物交换份、看懂食品标签很是重要。

此外,中国花样滑冰前运动员张丹从专业视角出发,坦言节食会损耗身体。她表示,保持运动搭配平衡膳食,才能综合提升身体素质,拥有良好向上的状态。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在讲坛最后的圆桌论坛环节中,专家、从业者等嘉宾对当下年轻人在饮食与健康领域的“焦虑痛点”展开交流。郝颖介绍,据 2021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显示,年轻人外卖前十位常购菜肴多为油炸食物、动物类菜肴,存在油盐过度消费,全谷物、深色蔬菜、水果、奶类、鱼虾和大豆类摄入不足。她建议,长期吃外卖的年轻人,需要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完)

上一篇: 去肥胖纹精油有用吗(去肥胖纹精油有哪些)
下一篇: 减肥胖和瘦的对比图(减肥胖瘦对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