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湿盛型肥胖中药(脾虚湿盛型肥胖怎么调理)

中医崔占举 0 2025-02-08

文章目录:

简单一味解除脾虚湿盛的中药,利水渗湿,健脾止泻,让你身轻有力

头发油腻、身宽体胖、肢体倦怠、大便不成型、面色萎黄、舌苔厚腻怎么办?今天就给

大家分享一味中药,帮你健脾祛湿,改善身体肥胖,疲倦乏力。

这些问题在中医上讲都是由于体内脾虚湿盛所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可以运化身体摄入的一切水谷精微以及营养物质之精华,然后把这些营养之精华再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让五脏六腑都吸收到营养,如果脾气出现虚弱,脾主运化的功能就会失调,这些水谷精微就会堆积在体内,不能够被输布开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水湿,这些湿气在体内越积越重,人就会变得臃肿,慢慢地就变得身宽体胖,人还会变得慵懒,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大便也不成型,面色发黄等一些现象,你也可以伸出你的舌头看一下,是不是舌苔特别厚腻,这也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味中药叫薏苡仁,在生活中很常见,它是一味甘淡的药材,性质有些微寒,入脾、胃、肺经,在中药材里是一味健脾祛湿的良药,不仅可以起到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作用,同时还可入肺经,还可以清热排脓,在《纲目》中记载薏苡仁可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

薏苡仁对于一些脾虚湿盛引起的身体肥胖、水肿、头发油腻、平时总是无精打采没精神

的人群有着不错的改善,久服还可身轻有力,脾不虚了,湿气没了,身体的一些水肿,肥胖

也就慢慢地就改善了。

医圣张仲景的减肥经方,脾虚湿重的虚胖人群一定要试试

最近有不少朋友来咨询我能不能通过脾胃来减肥。我上周就遇到一个女患者,长得非常漂亮的小姑娘,但是她总感觉自己胖,长期不吃主食,只吃水果,结果一年只来两次例假,每次月经量特别少,经常上火、口腔溃疡、便秘。经过诊断,我发现是盲目减肥导致的气血失调,脾胃虚寒,脾胃不和。节食减肥伤了脾胃的人,还是挺普遍的。

这个姑娘用水果代替主食。中医讲五果为助,水果是辅助的,不能当主食,把水果当作主食就失去了中正、平稳。主食一般是米饭、面条之类,五谷味甘、性平,脾胃消化起来最容易,所以五谷为养。长期不吃主食,脾胃得不到滋养,就容易受伤。我给这位姑娘强调,一日三餐必须要纠正过来,绝对不能像以前那样了。想减肥,一定要不伤阳气,不伤脾胃,不节食,三餐要正常。

中医认为肥胖是因为脾胃不好,脾气虚,不能推动水液运行,水液变成水湿,囤积在了体内。所以减肥首先要健脾,这是治本。已经生成的水湿也不能放任不管,得利水,把全身上下不需要的水湿利出去,人看上去就没那么臃肿了。

东汉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就记载了一张减肥方,防己黄芪汤,“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防己黄芪汤主之”。这张方子对脾虚湿重导致的肥胖比较有效,也就是虚胖。虚胖之人,体内尽是些水湿之气,人会觉得身子发沉,发重,像吸了水的海绵,海绵拿在手里轻飘飘的,但是一沾水,就变得沉重起来,防己黄芪汤就可以把水湿拧出去。

防己黄芪汤里面有:防己12克、黄芪15克、炙甘草6克、白术9克,加生姜4片,大枣1枚,一同煎煮。白术健脾,能一边恢复脾胃功能,一边把脾胃的水湿气化掉。黄芪可以补脾胃之气,让脾胃恢复活力。黄芪还能利尿能消肿,再加利水的防己,祛除身体的水湿事半功倍。

那为什么要加姜枣呢?也是因为防己。防己苦寒,苦寒之药对脾胃不友好,虽然有白术、黄芪、炙甘草,但为了稳妥起见,又加了生姜、红枣。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姜枣只是寻常之物,可有可无。你把它放到汤药里去,它能补脾胃,对一些苦寒的药物能起到牵制的作用。

最后再强调一下,防己黄芪汤适合虚胖之人,这一类型的人,吃得少也长肉,身上的肉比较松软,不紧实,爱出虚汗,小便又少,脾虚湿重。好的治疗方案不一定人人都适合,如有需要,还是要线下就医,辨证论治。

湿气重,高血压,肥胖,眩晕,哪些中药或有帮助?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一觉醒来,头晕目眩,像是刚从“旋转木马上”下来?或者一走路就觉得两腿像灌了铅?再一摸脉搏,心跳咚咚快得像打鼓?更别提体重秤上的数字,似乎在和你“斗气”直往上蹿。

湿气、肥胖、高血压、眩晕,这些现代都市人的常见问题,已经成为健康路上的‘拦路虎’。问题来了,难道我们只能无奈叹气?其实,中医的宝库里,或许早已藏好了答案,让你在不知不觉间找到平衡。

疾病从何而来?湿气、肥胖、高血压、眩晕的“幕后黑手”湿气:身体里的“隐形水泥”

湿气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词有点玄乎,仿佛是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云雾”。其实在中医里,湿气更像是一种“身体里的水泥”,它会黏在你的脾胃上,堵住你的经络,让身体变得沉重、懒散,甚至直接影响你的代谢。

《黄帝内经》里强调,湿气多因脾胃虚弱或外界环境湿重而生。简单点说,吃太多冷饮、油腻食物,再加上久坐不动、生活环境潮湿,湿气就会悄咪咪地“潜伏”在你体内,像个“跟屁虫”一样挥之不去。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李阿姨,50岁,平时爱吃火锅、冷饮,运动基本为零,每天上班就坐,下班就躺。结果呢?体重飙升,整天觉得困倦无力,脚踝还莫名肿起来。医生一检查:湿气太重,连带着血压也跟着飙高了。

高血压:身体的“高压锅”

高血压就像是身体里的“高压锅”,一旦压力过大,随时可能“爆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的原因,除了遗传因素,更多是因为饮食不当(重盐、重油)、缺乏运动、长期压力等等。

中医认为,高血压多与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有关。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长期情绪紧张、熬夜,肝火旺盛,肾气不足,血管里的“水力发电站”就容易出问题,血压自然跟着飙升。

肥胖:代谢的“堰塞湖”

肥胖的问题不用多说,许多人都深有体会。脂肪堆积不仅拉低了颜值,还让你身体的代谢系统像堵了堰塞湖一样,血糖、血脂、血压全线崩塌。中医认为,肥胖多与脾虚湿盛、痰湿内阻有关。简单来说,脾胃的“运化工厂”出了问题,湿气和痰浊堆积在体内,脂肪也就越积越厚。

眩晕:身体的“电路短路”

眩晕是一种非常让人崩溃的症状。你可能会觉得天旋地转,站不稳、走不直,严重时甚至恶心呕吐。中医认为,眩晕多由肝阳上亢、气血不足或痰湿阻滞引起。换句话说,肝火过旺、“电路”供血不足,或者湿气太重堵住了“电线”,都会导致大脑“短路”。

中药怎么帮忙?四个对症的“宝藏方”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同的症状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下面就介绍几味经典中药,看看它们如何对症下药。

1.祛湿良方:薏苡仁与茯苓联手出击

薏苡仁和茯苓是中医里祛湿的“黄金搭档”,就像清道夫一样,把体内的湿气一扫而空。薏苡仁能够“利水渗湿”,茯苓则可以“健脾祛湿”。两者搭配,不仅能缓解湿气带来的困倦和浮肿,还能帮助减肥。

一个简单的薏苡仁茯苓茶,做法也很方便:薏苡仁30克,茯苓15克,加水煮20分钟,每天喝上一杯,湿气重的人喝了会感到身体轻松不少。不过要记住,薏苡仁性微凉,体质偏寒的人不要天天喝。

2.平肝降压:天麻和菊花的妙用

高血压患者经常会感到头晕目胀,这时候天麻和菊花是一对绝佳的“降压CP”。天麻能够平肝息风,专治头晕目眩、肝阳上亢;菊花则能清热解毒,缓解眼睛胀痛。

一个简单的菊花天麻茶,材料包括天麻5克、菊花10克、枸杞10克,用开水冲泡即可。每天一杯,血压高的人喝了可能会觉得头脑清爽不少。

3.减肥“神器”:荷叶与山药的组合

肥胖患者最需要的是“减负”,而荷叶和山药正是减肥的好帮手。荷叶能够“升清降浊”,帮助体内脂肪的代谢;山药则能补脾胃,增强消化功能。

一个简单的荷叶山药粥:荷叶10克,山药50克,加入适量大米煮成粥,早晚各吃一碗。长期坚持,可能会发现体重悄悄往下掉。

4.治眩晕:半夏白术汤的妙方

半夏白术汤是中医经典名方,专治痰湿中阻导致的眩晕。半夏能燥湿化痰,白术则健脾燥湿,两者搭配,堪称眩晕患者的福音。

具体做法:半夏10克,白术10克,加上陈皮5克,用水煎煮,每天喝一剂。很多眩晕患者在喝了几天后,会觉得天不再“转”了。

如何从生活中“拆弹”?三招助你远离疾病

除了中药的调理,生活中的一些小改变也能带来大不同。

  1. 管住嘴,迈开腿:少吃油腻、甜食,多吃清淡、高纤维食物。每天坚持半小时运动,比如快走、瑜伽或游泳。
  2. 远离湿气: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少穿湿衣服,避免久居潮湿之地。
  3. 学会解压: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
结语:健康是一场持久战

湿气重、高血压、肥胖、眩晕,这些问题并非“一时半会”就能解决,但只要你用对了方法,调整生活习惯,坚持中药调理,身体的“水泥”“堰塞湖”迟早会被疏通。健康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持久战。与其等到问题变得不可收拾,不如早点行动起来,让身体重新回到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高血压全球报告》

《黄帝内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 肥胖对疫苗有影响吗(太胖了打疫苗有影响吗)
下一篇: 淡化肥胖纹产品推荐(淡化肥胖纹吃什么维生素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