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臭手记(腋臭手术真实经验分享)
31
2025-02-24
澎湃新闻记者 温潇潇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超重肥胖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10月23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希望能通过该方案积极防控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降低成年期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过早发生的风险。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实施方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6部门共同制定。
《实施方案》指出,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加之课业负担重、电子产品普及等因素,儿童青少年营养不均衡、身体活动不足现象广泛存在,超重肥胖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此,《实施方案》针对全国和各地区设置了防控目标:其中,以2002-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2020-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要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
根据各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现状,《实施方案》又将全国各省(区、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流行水平地区。12个高流行水平地区包括:陕西、北京、吉林、天津、山西、上海、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北;11个中流行水平地区为湖南、甘肃、浙江、福建、新疆、湖北、安徽、宁夏、河南、江西、重庆;8个低流行水平包括广西、海南、云南、青海、广东、西藏、贵州、四川。
按照要求,2020-2030年,高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80%,中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低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60%。
为达到上述防控目标,《实施方案》提出,应从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四方面强化责任。比如父母及看护人应充分发挥作用,包括帮助儿童养成科学饮食行为,减少煎、炸等烹调方式,控制油、盐、糖的使用量,避免提供不健康食物,减少在外就餐。同时培养儿童积极身体活动习惯,减少儿童使用电子屏幕产品时间,保证睡眠时间,并做好儿童青少年体重及生长发育监测。
对于学校来说,应维持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包括办好营养与健康课堂,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有计划地做好膳食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除此之外,还应改善学校食物供给,避免提供高糖、高脂、高盐等食物,落实中小学、幼儿园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对学生餐的营养与安全进行监督。
《实施方案》指出,各地各校要保证学生在校身体活动时间,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不得“拖堂”或提前上课,保证幼儿园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不少于2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则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身体活动。
医疗卫生机构方面,应优化体重管理服务,包括加强孕期体重管理、 加强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加强肥胖儿童干预等。对于政府来说,应当加强支持性环境建设,包括加强肥胖防控知识技能普及、强化食物营销管理、完善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等。
《实施方案》显示,国家卫健委将同有关部门制定监测评估办法,适时组织开展监测评估,促进工作落实。各级卫生健康部门、教育部门需定期组织开展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监测和学生体质监测,科学评价防控进展与效果。
责任编辑:王卉
儿童从食物和饮料中摄入的能量长期超出正常需求时容易引起超重,增加成年后患与饮食相关慢性病的风险。
以2002-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2020-2030年全国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要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近日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提出这一目标。
方案还提出分地区目标,北京、上海、江苏等12个省份作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流行水平地区,要求上述指标的下降幅度达到80%。湖南、浙江、福建等11个中流行水平地区要求降低70%。广东、广西、四川等8个低流行水平省份则需要在未来十年内将儿童超重肥胖率的年均增幅下降60%。
教育儿童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方案从家庭责任、学校责任、医疗卫生机构责任和政府责任四个维度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在家庭责任方面,方案提出,培养和引导儿童规律就餐、幼儿自主进食行为,教育儿童不挑食、不偏食,学会合理搭配食物和选择零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同时,方案提出,培养儿童青少年运动兴趣,使其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孩子养成经常锻炼习惯,减少儿童使用电子屏幕产品时间,保证睡眠时间。
方案也提到,父母和看护人要充分认识超重肥胖的危害,定期为孩子测量身高和体重,做好记录,并能根据相关标准对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进行评价,必要时及时咨询专业机构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对于学校责任方面,方案提出,将膳食营养和身体活动知识融入幼儿园中小学常规教育,办好营养与健康课堂;优化学生餐膳食结构,改善烹调方式,因地制宜提供符合儿童青少年营养需求的食物,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粗杂粮及适量鱼禽肉蛋奶等供应,避免提供高糖、高脂、高盐等食物。
根据方案,学校应该保证幼儿园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不少于2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身体活动,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
对于医疗卫生机构,方案要求加强孕期体重管理,加强幼儿园和学校医务室(卫生室、校医院、保健室等)校医或保健教师配备和能力建设,做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监测,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需求为超重肥胖儿童提供个体化的营养处方和运动处方。
政府责任方面,方案也提出,制定完善部门规章,对高糖、高脂、高盐食品,加强食品标签管理,不鼓励针对儿童的营销及食品包装中使用吸引儿童的图片、描述和外形设计。
中国儿童肥胖率如何?
根据2017年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营养学会等单位联合编写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1985年至2014年间,我国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率由2.1%增长至12.2%,肥胖率由0.5%增长至7.3%。
基于这些数据,研究团队利用趋势外推法进行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20年,7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将达到 22.3%,超重肥胖人数将达到3941万;2030年,7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0%,超重肥胖人数将达到4948万。
相关数据显示,在本世纪初,中国城市儿童的肥胖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一组来自“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的数据则显示,大城市的儿童肥胖率增幅十分惊人。从1985年到2000年,北京城区7-18 岁男生的超重肥胖率从5.3%上升至27.0%,女生的超重肥胖率从4.7%上升至25.9%。
沿海大城市7-18岁男生的超重肥胖率从1991年的7.6%上升至2000年的23.6%,女生的超重肥胖率从4.2%上升至13.6%。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中小城市儿童肥胖率低于大城市,但也存在上升趋势。从1985年到2000年,沿海中小城市7-18岁男生的超重肥胖率从2.7%上升至19.3%,女生的超重肥胖率从 0.9%上升至10.7%;内陆中小城市7-18 岁男生的超重肥胖率从0.6%上升至10.3%,女生的超重肥胖率从2.0%上升至6.3%。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增长速度加快。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18岁城市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7.1%、11.1%,城市女生分别为10.6%、5.8%;农村男生分别为 12.6%、7.7%,农村女生分别为8.3%、4.5%。儿童肥胖已呈全国流行趋势,特别是在农村学生中增加迅速。
上海纽约大学一项2014年对上海儿童的调查也发现,参加调查的上海7个区县73所小学一年级儿童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46%和24%,这个比率已经超过了美国儿童的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儿童肥胖或超重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在不同性别、各类经济社会背景家庭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儿童肥胖或超重问题。在参与调查的上海儿童中,女孩的超重和肥胖率总和约为28%,男孩为33%。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儿童超重率约为45%,而低收入家庭也存在约41%的超重率。城镇和农村户口儿童的超重率都是约46%。
采写:南都记者吴斌 发自北京
澎湃新闻2020年10月23日讯 超重肥胖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10月23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希望能通过该方案积极防控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降低成年期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过早发生的风险。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实施方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6部门共同制定。
《实施方案》指出,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加之课业负担重、电子产品普及等因素,儿童青少年营养不均衡、身体活动不足现象广泛存在,超重肥胖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此,《实施方案》针对全国和各地区设置了防控目标:其中,以2002-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2020-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要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
根据各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现状,《实施方案》又将全国各省(区、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流行水平地区。12个高流行水平地区包括:陕西、北京、吉林、天津、山西、上海、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北;11个中流行水平地区为湖南、甘肃、浙江、福建、新疆、湖北、安徽、宁夏、河南、江西、重庆;8个低流行水平包括广西、海南、云南、青海、广东、西藏、贵州、四川。
按照要求,2020-2030年,高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80%,中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低流行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60%。
为达到上述防控目标,《实施方案》提出,应从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四方面强化责任。比如父母及看护人应充分发挥作用,包括帮助儿童养成科学饮食行为,减少煎、炸等烹调方式,控制油、盐、糖的使用量,避免提供不健康食物,减少在外就餐。同时培养儿童积极身体活动习惯,减少儿童使用电子屏幕产品时间,保证睡眠时间,并做好儿童青少年体重及生长发育监测。
对于学校来说,应维持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包括办好营养与健康课堂,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有计划地做好膳食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除此之外,还应改善学校食物供给,避免提供高糖、高脂、高盐等食物,落实中小学、幼儿园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对学生餐的营养与安全进行监督。
《实施方案》指出,各地各校要保证学生在校身体活动时间,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不得“拖堂”或提前上课,保证幼儿园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不少于2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小学生每天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则达到1小时以上,保证每周至少3小时高强度身体活动。
医疗卫生机构方面,应优化体重管理服务,包括加强孕期体重管理、加强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加强肥胖儿童干预等。对于政府来说,应当加强支持性环境建设,包括加强肥胖防控知识技能普及、强化食物营销管理、完善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等。
《实施方案》显示,国家卫健委将同有关部门制定监测评估办法,适时组织开展监测评估,促进工作落实。各级卫生健康部门、教育部门需定期组织开展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监测和学生体质监测,科学评价防控进展与效果。(澎湃新闻记者 温潇潇)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