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引发的皮肤病(肥胖会皮肤瘙痒吗)

科普百分百 0 2025-02-07

文章目录:

肥胖可引起或加重7种皮肤病

受访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赵 邑

16岁的林同学属于超重一族,身高168厘米的他,体重足有160斤。最近他发现大腿内侧有红色丘疹,腋下也有一条条白色的纹路,他紧张地来到医院,医生说是肥胖惹的祸。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赵邑告诉记者,肥胖可能引起或加重很多皮肤病。他总结了7种:

1.假性黑色棘皮病。假性黑色棘皮病是肥胖青少年多发病。肥胖导致血糖代谢障碍,胰岛素过多,引起皮肤增生。该病有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皮肤黑色素沉着,并伴有棕黑色天鹅绒样斑块,摸起来有颗粒感。它一般不用治疗,减肥即可缓解。

2.膨胀纹。青少年迅速增肥、长高可能会导致腰腹部、臀部和手臂、大腿内侧等处出现膨胀纹。由于骨骼和肌肉或脂肪的体积增加过快,超过皮肤延长速度,导致皮肤表面产生条状裂纹,数月至半年左右,纹路将慢慢淡化变白,但难以完全消除。

3.皮肤念珠菌病。念珠菌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肥胖者的乳房下部、腋下与腹股沟的皮肤皱褶处,接触、重叠和磨损较多,易出汗浸渍且不透风,使念珠菌繁殖生长。念珠菌感染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疱疹,患者会感觉微痒或疼痛。可外用抗真菌药物达克宁或酮康唑软膏治疗,1~2周会转好,但一定要治疗彻底,否则会反复发作。

4.股癣。股癣是因闷热潮湿、不透气造成真菌感染的疾病,是长在大腿内侧、腹股沟、臀部等处的小片红斑、丘疹、水疱,部分会有脱屑,并逐渐扩展蔓延。男性多汗者及长期坐位工作者易患病。其治疗也是外用抗真菌药物,并保持患处干燥透气。

5.毛囊炎。由于肥胖症患者皮脂腺分泌过多,因此毛囊炎发病率也较高,成人发生于多毛的部位,儿童则好发于头部。该病初期表现为一个硬结,有局部红、肿及压痛感,然后逐渐演变成丘疹性脓疱,丘疹中央出现黄白色脓栓,丘疹软化破溃排出脓汁,干燥结痂后,炎症会减轻或痊愈,一般不留瘢痕。

6.蜂窝性组织炎。蜂窝性组织炎多半为细菌感染引起,初期会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症状,如果持续恶化,可能产生发烧、全身无力等全身性症状。初期患者可口服抗生素加以治疗,情况严重时,需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7.银屑病。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临床表现为红斑、鳞屑,一旦发病,常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但该病与肥胖有一定关联,超重者减肥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病情。赵邑曾接诊过一位40多岁的银屑病患者,该患者此前用了很多药治疗效果都不好,接诊时见患者身高170厘米,重180多斤,建议他除原有药物治疗外坚持减肥,半年后患者减重50斤,病情也明显好转了。

赵邑建议患有上述皮肤病的肥胖者合理减重,只要解决了肥胖的问题,大部分肥胖导致或加重的皮肤病都能缓解。肥胖者生活中还应保持局部清洁,随身带手帕擦汗;皮肤皱褶或常摩擦处可涂些痱子粉;不穿过紧衣裤,选择透气吸汗的衣物。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

肥胖者更易染皮肤病 减重有利皮肤健康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体型也越来越“富态”,肥胖成为现代人的“流行病”。很多人知道,肥胖会影响人们的健康,也是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致病因素。但是,不为人知的是,肥胖也可以引起一些列皮肤病。

肥胖的人易患皮肤病

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相对于体重偏瘦的人,肥胖的人更容易出现湿疹。肥胖的人发生的湿疹被称为痰饮水湿内蕴肥胖。主要是因身体的排水功能差。肥胖发生的湿疹主要以臀部和大腿浮肿突出。因为肥胖体内水湿内停,导致的脾虚不而能化湿。湿久生热在外因过敏源,比如接触到花粉或者毛屑等就会引发湿疹。因此肥胖的人要适当的进行减食和运动锻炼。

寒冷性脂膜炎:皮下脂肪层中的脂膜,在天气寒冷时受到刺激,会引起脂肪层血管收缩,导致脂肪细胞因缺血而变性、坏死,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尤其是那些末梢循环不良、体质肥胖、皮下脂肪丰满又不爱活动的女性,更容易患上寒冷性脂膜炎。寒冷性脂膜炎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皮下结节或斑块,表面温度降低,颜色为青红色或青紫色,质地较硬。可伴有轻度的痒感和疼痛感,严重者可出现溃破。

脂溢性皮炎肥胖也会造成皮脂腺分泌活跃,容易患脂溢性皮炎,脂溢部位可附有黄色的鳞屑、丘疹以及与毛囊一致的点状斑,其后产生黄褐色痂皮。皮脂溢出也会增多,使毛囊血液供应减少,毛发的营养和正常生长受到限制。皮脂腺内胆固醇分泌增加,也会堵塞汗腺和皮脂腺,降低头皮的代谢,使毛发容易脱落,形成秃顶。

其他皮肤问题:

(1)肥胖者因皮肤皱褶区(fold area),例如:腋下、腹股沟的摩擦及出汗增加,易产生所谓的对 摩疹 (intertrigo) 以及后续的霉菌及细菌感染的形成 。

(2)过度肥胖及运动的不足,会导致静脉压力升高,而形成所谓郁血性皮肤病变(stasisdermatoses),其好发于下肢,易造成静脉曲张及腿部溃疡之情形。若是淋巴循环系统也受到静脉压力升高之影响而阻塞,则会发生淋巴性水肿。

(3)黑色棘皮症:部份肥胖者可在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皱褶部位,产生一种外表呈现棕黑色之皮肤表皮增厚的斑块。

(4)肥胖者因易大量出汗,而易在皮肤产生局部发炎或皮疹。

(5)因皮肤病(如:身体免疫 性疾病)需长期使用类固醇之患者,可能造成所谓的医源性库欣氏症候群 (Iatrogenic Cushing,s syndrome) 而造成躯体肥胖、水牛肩及月亮脸等肥胖模样。

儿童太胖易患皮炎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肥胖不仅会增加代谢病风险,还可能催生一系列皮肤病。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近期发表在《研究性皮肤病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儿童肥胖与斑秃、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存在密切关联,维持健康体重则能降低患病风险。

定制饮食运动方案

7月19日,《生命时报》记者来到位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大楼二层的“医学门诊减重教学基地”,这里也是营养科的减重门诊诊室。诊室外可以看到几个家长一手捏着挂号单,一手牵着自己的“胖娃”。孩子们看上去都肉乎乎的,衣服穿在身上略显紧绷,有的孩子走路时全身上下的肉跟着颤动。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闫洁告诉记者:“暑假来就诊的小胖孩尤其多,营养科减重门诊一天30个号,往往一放号就被挂满了。”

减重门诊诊室内有两位医生,一位负责询问患儿基本信息,另一位则坐在一台人体成分检测仪旁。正在就诊的刘明(化名)今年读小学四年级,身高1米5,体重116斤,看着不算胖,只是稍显壮实。刘明妈妈告诉记者:“我和孩子爸爸都不高,本来是带孩子来测骨龄的,结果发现超重,担心体重问题影响身高,就来了减重门诊。”

登记基本信息后,刘明站到人体成分检测仪上,捏着仪器把手,不一会儿连着检测仪的电脑上就出现了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体型判定、节段脂肪分布等信息,并自动输出了一份“减重食谱”,详细罗列了每餐搭配的食材、用量、营养成分含量。测完体成分后,医生开始进行“膳食调查”,详细询问了刘明平时吃三餐和零食情况、过敏食物、运动习惯等,据此对食谱进行修正,并提醒孩子和家长饮食、运动的注意事项。

闫洁介绍,刘明超重程度较轻,对于其他明显肥胖的孩子,问诊时还会加上“大生化检查”、糖耐量试验,以了解孩子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尿酸以及胰岛素情况。在治疗方面,除了极特殊情况外,药物治疗和减重手术在儿童中不适宜使用,儿童减重更侧重管住嘴和迈开腿。“我们会给孩子定制膳食处方和运动方案,告诉他每天怎么吃、如何动。重度肥胖、身体指标亮红灯的孩子,需要及时用药或住院治疗。”

“成也父母,败也父母”

在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营养科均开设了减重门诊。闫洁介绍,肥胖属于典型的代谢紊乱型疾病,归属于内分泌科,所以内分泌减重门诊很早就有,考虑到膳食营养是减重干预最关键的手段之一,营养科于2014年左右开设了减重门诊。减重门诊的医生团队由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医生组成,每次有1~2名医生坐诊。暑假一向是就诊高峰期,平时内分泌科减重门诊日门诊量为二三十人,现在达到一百多,营养科减重门诊也从十几人增加到三十多。“小胖墩”每天大概有十几个,其他孩子可能是存在内分泌、代谢等问题。

闫洁说:“比起胖,矮了瘦了更让家长担心。”肥胖儿童容易出现性激素分泌异常、早熟、性发育迟缓、乳腺过早发育、生殖器小等问题,这些是家长带孩子就诊的常见原因。不过,孩子多在其他科室首诊,医生发现根源是胖,才转来减重门诊。此外,目前北京已经将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纳入中考分数,很多家长会拿着学校“超重”“肥胖”的体检报告带孩子来就诊,闫洁无奈地说:“临近中考时,很多孩子来开诊断当“体育免考证明”,一问要不要减重,都说考完再减,之后也没见他们来。”

闫洁表示,儿童肥胖多是膳食营养、身体活动、遗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吃肉不吃菜、偏好高热量食物、钟爱含糖饮料、运动量不足等,都是致胖原因。总的来说,肥胖对孩子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外貌。肥胖对外貌的影响显而易见,有的小女孩说自己从小就没穿过裙子,儿童款从来没有能穿的码,有的还会因为体内脂肪蓄积,造成胰岛素抵抗,发生黑棘皮病,导致脖子、腋窝、大腿根部发黑。二是健康。肥胖会引发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等一系列问题。三是发育。肥胖可能导致性早熟,影响身高。四是心理。胖孩子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歧视,自尊心、自信心明显不足,从而出现心理问题。

“和成年人不同,孩子减重是一个家庭的事,治疗大多‘成也父母,败也父母’。”闫洁举例,她接诊过一位14岁男孩,就诊时身高1米7,体重182斤,妈妈特别关注孩子的肥胖问题,为了帮孩子减重,陪着孩子天天拿蔬菜当主食,结果饿出了贫血。来就诊后,妈妈得到有菜有肉的科学食谱,用小电子秤严格照着食谱搭配,孩子半年就减了20斤。另一位年纪相仿的男孩家庭则形成鲜明对比,他BMI高达34,属于重度肥胖,每次复查,男孩和爸爸的肚子都会大一圈,家长却当着医生的面指责孩子没有自制力。

合力帮孩子瘦下来

闫洁表示,判断儿童肥胖主要看两点,一是通过测量身高、体重计算得到BMI,结合腰围、臀围数据来判断是否达到超重或肥胖;二是借助仪器测试人体成分组成,得到体脂率、肌肉量、基础代谢率、内脏脂肪面积等,精准判断孩子肥胖特点。事实上,只要家长发现孩子体重、体脂率等不符合标准,肉眼可见的胖,或在7~11岁青春期前每年增重超过10斤,就应及时带孩子就诊。不要指望随着生长发育,孩子会自动瘦下来。受激素分泌影响,有些孩子青春期会食欲大增,加上学业压力大,无法保证运动量,体重更难控制。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到2030年,我国7岁及以上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要遏制这一趋势,闫洁认为要多管齐下,在医院主导之下,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配合,才能攻克“减重关”。

医生输出专业指导。临床上,医生要进行个体化评估,为孩子定制科学的减重方案。临床外,医生应深度分析肥胖的危害和防治要点,积极进行科普宣教。

家长把好“吃动关”。家长应让孩子少吃或不吃零食,均衡搭配饮食,减少红烧、油炸等烹饪方式;鼓励或陪伴孩子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有长胖趋势的孩子,要关注其体重变化,及时带孩子接受专业干预。

学校尽好教育义务。学校是向孩子传播知识的关键阵地,应增加面向孩子和家长的健康知识教育,同时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

管理部门优化社会环境。运动是治疗肥胖等多种慢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医院能提供详细的饮食指导,但缺乏具体的运动干预手段,体育管理部门应联合医院共同推进运动处方进临床;食品管理部门可改进营养标签,在食品包装上增加“热量超标”等警示;市场监管部门要限制高糖、高脂食品广告的市场投放,尤其要严审针对儿童的广告,避免误导消费。

研究人员对2009至2020年间韩国超过216万名儿童的身体健康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发现,相较于体重正常儿童,肥胖儿童罹患免疫介导性皮肤病(IMSD)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其中,特应性皮炎的增长趋势最为明显。儿童体重一旦由正常跨入超重范围,特应性皮炎的患病风险就会大幅攀升;若能将体重减回正常,患病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该研究作者之一、首尔大学医学院皮肤科教授朴贤顺(音)博士说:“我们深信饮食等生活方式及肥胖问题,在潜移默化影响着肠道的微环境,并进一步催生免疫介导性皮肤病的发生。”新研究结果提醒,应积极倡导健康体重,并在肥胖儿童中推广科学有效的减重措施,尤其是在学龄前这一关键阶段。(刘 冬)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上一篇: 荨麻疹吃药导致肥胖(荨麻疹吃药后加重)
下一篇: 肥胖症去哪个医院(肥胖症在医院应该挂什么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