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腋臭的科普文章(腋臭的医学名叫什么)
48
2025-02-24
“以前顿顿红烧肉,现在顿顿吃草?”
凌晨3点,老张摸着饿得咕咕叫的肚子翻来覆去,确诊糖尿病的第一晚,他盯着天花板想:“这日子没法过了!”
可谁曾想,3年后的老张晨跑能超年轻人,血压血脂全达标,连老伴都说他“像换了个人”。
记得一位医生说:“很多糖友都和老张一样,把糖尿病活成了人生转折点!”
一、您真的会吃饭吗?
(反思:几十年的饮食习惯可能是元凶)
老张的教训:
过去:早餐油条配甜豆浆,晚餐半斤白酒打底
现在:摸索出“三盘定血糖”吃饭法
✅ 中老年专属控糖餐盘
1. 绿叶菜盘(占半张桌子):凉拌菠菜、清炒空心菜(不限量)
2. 杂粮盘(拳头大小):燕麦饭掺小米,红薯切块蒸
3. 肉蛋盘(扑克牌大小):清蒸鱼、卤牛肉、豆腐炖蛋
⚠️ 特别提醒:喝汤要喝素汤(冬瓜汤、番茄汤),饭前喝半碗顶饱 。
二、运动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反思:久坐看电视、刷手机等于慢性自杀)
老张的逆袭:
过去:躺沙发刷手机,爬三楼喘半天
现在:自创“电视健身法”:
▸ 广告时间:踮脚尖数到100(防跌倒)
▸ 剧情时间:举矿泉水瓶(左10下右10下)
▸ 片尾曲:靠墙深蹲3组(护关节)
中老年运动口诀:
“起床伸懒腰,遛狗多绕道,买菜拎篮子,散步哼小调” 。
三、血糖仪用错=白测
(反思:您真的会监测血糖吗?)
老张的血泪经验:
错误做法:扎手指使劲挤血(数值不准)
正确方法:温水泡手2分钟,扎手指两侧(痛感轻)
黄金监测时间表
早晨空腹 , 看基础代谢 <7.0
饭后2小时 ,看吃对没有 <10.0
睡前 ,防夜间低血糖 >5.0
四、吃药≠万事大吉
(反思:这些细节正在毁掉您)
老张的警示录:
错误:吃完格列齐特马上喝粥(引发低血糖)
正确:磺脲类药饭前吃,二甲双胍随餐咽
必须牢记的救命细节
打胰岛素后,30分钟内必须吃饭
出门带三颗糖:心慌手抖马上含
穿袜子先摸内衬,有线头立刻剪
五、心态决定血糖值
(反思:焦虑比高血糖更可怕)
老张的感悟:
“以前总觉得得病就完了,现在每天和老伙计们公园比健走,教邻居做控糖菜,反而成了社区红人!”
中老年专属解压法
1. 阳台种薄荷:闻香味舒缓情绪
2. 写控糖日记:今天走了多少步/发现什么新菜谱
3. 参加糖友会:互相晒血糖记录(有比较才有动力)
“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不肯改变的心。”
老张翻出确诊时的血糖记录,对刚患病的邻居老王说:“咱这岁数,与其唉声叹气,不如把日子过得比年轻人还带劲!您说呢?”
新的一年,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您属于哪种控糖类型? 敢不敢在评论区晒出您的答案?
1.吃饭凑合型(经常一碗面条打发)
2.运动偷懒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焦虑恐慌型(天天盯着血糖仪)
4.科学控糖型(饮食运动规律用药)
今年43岁的潘丽有26年糖尿病史。当初,一场重感冒让潘丽所有的梦想破碎,加之得病初期有病乱投医,导致疾病治疗不顺利,让她一度自杀。直到2003年,已经视物模糊的潘丽来到黑龙江省医院眼科进行了白内障手术,让她重新树立了生活信心,如今成为克山县一家教育机构的名师。
潘丽说:“自从2003年手术之后,我听从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一直把血糖控制得很好,现在戴着眼镜,视力一直比较稳定。”而十六年来潘丽一直跟踪随访的医生就是黑龙江省医院眼病医院院长韩清。
一场重感冒引发糖尿病
1994年,正在克山一中上高二的潘丽得了一场病毒性感冒,由于感冒治疗不彻底,发烧一个月,破坏了她胰腺功能。9月17日,潘丽和记者讲起了她曲折的求医经历。
潘丽说:“我高二那场重感冒好了以后,突然变得特别能吃能喝,而且容易饿,总口渴,总上厕所,家人觉得我的症状不对劲,带我到医院检查后一验血,血糖已经高到接近20,医生诊断为Ⅰ型糖尿病,建议用胰岛素治疗;而当时我父母听说胰岛素一旦用上就得跟一辈子,所以就没有听医生的话,而是开了一些口服药控制;由于当时我的症状已经很严重,只能休学在家,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的我因为这场病错过了高考,所以我经常和父母吵架,越不让吃什么越吃,一饿了就吃很多甜食,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五六年的时间。”
由于血糖一直控制不好,潘丽也性情大变,甚至离家出走、服药自杀。2000年,潘丽曾吃过100片安眠药自杀,幸亏抢救及时。从那以后,潘丽的眼睛看东西模糊,总觉得重影,眼前好像总有蚊子在飞。2003年,潘丽决定不再四处乱投医,来到省医院眼科就诊。
重见光明后她找到了工作
2003年,潘丽来省医院求医时很幸运地遇到了该院眼科韩清主任,韩清主任介绍说:“当时潘丽的眼睛已经出现了白内障的症状,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当年27岁的潘丽已有十年糖尿病史,而且血糖一直控制不佳,已经出现了白内障并发症,而且还有眼底出血的情况,需要马上手术治疗,如果再发展下去就有失明的危险。”
潘丽说:“当时韩清主任给我先做了一只眼睛的手术,当摘下纱布的一刹那,眼前一片光明,我的心情也顿时变好了,韩清主任不仅治好了我的眼睛,也治好了我心灵的创伤,韩主任鼓励我不能成为家人的拖累,我的眼睛治好以后,我还有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5年,时隔一年多,潘丽的另一只眼睛也需要手术治疗。“当时再来省医院眼科就诊时却找不到韩主任了,后来多方打听才知道韩主任调到了哈医大四院。我又追随韩主任来到医大四院眼科继续治疗,由于当时的治疗费用较高,我一度想放弃治疗,韩主任十分耐心地劝说,鼓励我把两只眼睛都治好,我最终听从了韩清主任的建议,两只眼睛都治好后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希望把正能量传递给孩子们”
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潘丽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希望把正能量传递给孩子们。潘丽说:“在我当初想放弃治疗时,由于家庭困难,拿不出那么多医疗费,我说不能再让家里拿钱治病当家里的拖累,韩主任却说眼睛治好以后我就不再是家里的拖累了,找到工作可以回报家人和社会。韩主任的话激励了我,让我活出了更好的自己。”
韩清主任表示,有很多白内障患者由于不遵医嘱、不按时随访,都有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失明。潘丽对医生的信任和配合,也给更多患者以信心,糖尿病并发症并不可怕,虽然很多慢性病不能治愈,但在遵医嘱的情况下,是可防可控的。由糖尿病引起的白内障,即使术后康复后也要控制好血糖。像潘丽这样有近30年的糖尿病史,还能控制得这么好的并不多见,因此提醒患者一定要遵医嘱,不能自己乱开药方。
糖友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从最初患糖尿病时的毫无感觉,到感觉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才发现血糖不知不觉已经飚高到十几二十点。此时,医生告知“打胰岛素吧”,从此开始了每天给自己扎针的日子。
人们将糖尿病比喻成“不死的癌症”,一点都不为过。不过,糖尿病虽不可治愈,但是可以被逆转的。那么,什么情况可逆转糖尿病呢?逆转糖尿病是否真的告别服用降糖药吗?逆转之后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1
什么是糖尿病逆转
所谓糖尿病逆转,就是在糖尿病的前/早/中期及时介入,通过系统的健康管理方案和生活方式干预手段,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并且通过修复、唤醒、再生胰岛功能,恢复身体自身的血糖调节功能,让糖友们不吃药、不打胰岛素,也可以把血糖稳定下来,远离并发症。也就是“逆转”了糖尿病的发展进程,让糖友重回“安全岛”。
2
逆转糖尿病可以告别降糖药吗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只能依靠降糖药和胰岛素维持短暂的血糖平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问题。这似乎也成为众多2型糖尿病患者心中的魔咒。不过,逆转糖尿病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
1986年,著名内分泌专家潘孝仁开展了一项名为“生活方式干预糖耐量受损患者(IGT)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的试验项目,对当地577位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生活方式持续6年的干预,探讨生活方式干预能否解决高危人群预防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这一世界难题。6年的试验统计结果显示,简单的生活方式干预对于肥胖或不肥胖的高危人群,都显著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其降低幅度达30%~50%,且减少了威胁生命的心血管病硬终点。
由此可见,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加上有效的医疗手段,是完全可以逆转糖尿病。而且成功逆转后,前期/早期/中期的糖友可以达到不用吃药、不用打胰岛素,血糖稳定,远离并发症;后期的糖尿病患者,少量用药,血糖稳定,并发症减轻。
3
所有糖友都可以逆转吗
首先,以目前医疗水平来看,对于胰岛功能丧失的1型糖尿病患者,还没有很好的逆转解决方案。但对2型糖尿病来说,大量的研究表明胰岛β细胞功能尚可,通过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可以逆转的。情况大致如下:
在糖尿病的前/早期,胰岛β细胞功能尚可,临床逆转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5%以上,花费也最低;
中期糖尿病,胰岛细胞有一定的损伤,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逆转的成功率也可以达到80%以上。
后期,患者胰岛细胞功能降低越严重,逆转难度越大,花费也就越高。
若从患病时间上来看,糖友被确诊糖尿病前的4年到确诊后的6年,这跨度10年的时间,是最佳的逆转时期,逆转的效果最好。当然如前所述,越早逆转,效果越好,花费也越低。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一点的是,糖尿病的逆转不代表治愈,主要是说不需要服药控制了。逆转之后,糖友仍要坚持终生管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糖友如有条件最好时刻与治疗团队保持联系,以便医生可以定期随访,跟进糖友的情况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