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慢病么(肥胖症是慢性疾病吗)

中国青年报 0 2025-02-06

文章目录:

肥胖是一种需要长期防控的慢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近日,“健康城市 健康体重”肥胖防控主题系列活动启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处处长黄欣在启动会上表示,肥胖不仅是一种慢性疾病,也是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多种癌症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肥胖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表示,在营养管理临床工作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多数肥胖患者无法靠一腔热情“管住嘴”,这是因为人的本性决定了“吃是快乐的源泉”。

面对减肥这个“顽疾”,去年5月11日,“健康城市 健康体重”2022年肥胖防控活动启动会发布了《中国家庭健康体重倡议书》,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肥胖防控联盟。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表示,应在健康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把健康体重等健康生活方式作为重要抓手,特别是要持续加大肥胖防控的工作。“健康城市 健康体重”活动已经纳入健康中国行动工作要点。

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在启动会上致词。主办方供图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肥胖防治分会主任委员赵莉认为,公共卫生的实质是政府主导,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全民共同努力,共建共享健康的环境,改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可通过研究相关政策、实证研究、综合国内外肥胖防治成果,提出肥胖防控政策建议,让健康体重更具科学证据支持,有保障、可持续。

赵莉表示,目前还没有将肥胖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纳入医保,但已有研究建议将肥胖纳入慢病防控示范区建设,从而使肥胖研究、肥胖防控政策有机结合服务更多人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郑华光表示,肥胖会通过影响血脂、血压和血糖以及其他分泌物来增加心肌梗死、心衰、脑卒中和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临床研究发现,肥胖儿童从8岁就可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可以说肥胖是“万病之源”。

普通公众该如何防控肥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何丽在启动会上分析说,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作为人体能量主要来源的三大营养素,对减重同样重要:优质蛋白质是减重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主食要控制,但不等于完全不摄入碳水化合物,而是用杂粮、杂豆等既补充能量又能长时间有饱腹感的食物替代;第三,每一餐建议先饮用少油少糖的汤,再食用叶菜,然后摄入肉类,最后吃主食。

责任编辑:姜蕾,齐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7大“致胖因素”你占了几个

来源:北京青年报

“夏天夏天悄悄到来胖的只有你,你闺蜜、你闺蜜瘦得像林黛玉……”听到这首歌,宅家少动却没少吃的你扎心了没?再告诉你个更扎心的消息,除了带来“三高”、慢病外,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别人不胖就你胖是怎么回事?今天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和健康教育所的专家,就来帮你找找原因。

肥胖可能让新冠肺炎病情加重

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常常和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发生,还可伴随或并发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胆囊疾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骨关节病、静脉血栓、生育功能受损以及某些癌症等疾病。肥胖可能是这些健康问题的诱因和危险因素,也可能与这些疾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而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特别在年轻患者中更是如此。美国和法国的数据显示,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肥胖与更高的入院和重症可能性有关。

别人不胖就你胖?原因在这里

北京市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介绍,其实人类的肥胖有70%要归结于遗传因素,不过只有在精神、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促进下,肥胖才会悄然发生。为啥别人不胖就你胖?看看下面7个“致胖因素”,你占了几个。

遗传因素

父母双方如果体重正常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只是8%~10%;双亲中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是50%;而双亲都肥胖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就到了80%。

精神因素

人体下丘脑内有两个分别管饥饿和饱食的中枢。研究发现,过度的精神刺激或是神经兴奋、疾病等因素,都可以让这两个中枢的功能紊乱,导致肥胖的发生。

内分泌因素

很多因素会促进胰岛素的作用不足或分泌过多,导致脂肪合成增加,导致肥胖。

饮食因素

首先,过食性肥胖是肥胖的主要类型,摄入的能量超过需求后就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从而导致肥胖;第二是喜欢吃甜食。研究人员发现,随着食糖量的增加,体重超标的人的比例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会逐步上升;第三是进餐次数。研究发现,吃两次饭比吃三次饭的人发生肥胖、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增加。适当地限制主食,将水果放到加餐里,这样会有利于能量的平衡,有利于胰岛素起效和代谢的进行。

运动不足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车代步,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活动少。比如,宅在家里,坐在椅子上,没有参加有效的户外运动,这无疑使能量消耗减少,促进了胰岛素抵抗、受体抵抗的形成,导致能量代谢障碍。

缺觉和生物钟紊乱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7小时的孩子肥胖率会明显增加。此外,昼夜节律也会影响人体的能量代谢和糖代谢。

不良生活习惯

尽管吸烟对体重的影响不大,但是吸烟会导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促使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饮酒,特别是在饮酒的同时吃大量的高脂类食物,也会导致肥胖。

别求快 每周甩肉一斤为宜

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开始于脂肪积聚,而脂肪积聚的原因是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这也给了我们对抗肥胖的两个途径: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热量消耗。简单说,就是“少吃多动”。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甩肉”建议是:限制来自脂肪和糖的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物及坚果的食用量;定期进行身体活动(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此外,减重,不可急于求成。减重的速度不宜过快,减重目标不宜定得过高。在低能量膳食和适量增加运动的情况下,每周减重0.5公斤是健康减重的理想速度,一年之内比原有体重减少5%~10%会对健康有益。而且,要避免为追求“骨感美”而“减肥”,应将体重指数维持在正常水平(18.5~23.9kg/m2)。

早餐前 晨起空腹测体重比较好

吃完饭过秤、喝杯水过秤,甚至上完厕所也要马上称下自己“瘦”几两,说的是不是你?其实,测量体重并非越频繁越好,每周测量一次体重是比较理想的。慢性病防治所的专家介绍,体重在一周内有所波动,这属于正常现象。适当将测量体重的频率维持在每周一次,综合评估一个小周期的减重成果是相对准确的。

此外,测量体重应选择固定的时段。每次测量体重应选择在同一时段,身着相同的衣服,在相同的环境,并且身体健康状况没有很大差异时进行。如清晨起床后,早餐前空腹时是一个比较好的测量时段,这时受进食的影响较小,并且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整状况相对稳定。

文/本报记者 李洁

超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我国慢病防控挑战巨大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慢性病对于健康的威胁日益加剧,防控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12月23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说,2019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685/10万,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其中因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比例为80.7%。

简单计算的话,就意味着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总数,占到了中国总死亡的71.4% ,与其他疾病相比,威胁更大。

慢性病高发因素正在改变

李斌介绍,心脑血管病死亡以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为主;癌症死亡的前五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

不过,导致慢性病高发的因素正在改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下称《报告》)称,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部分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近年来,居民吸烟率略有下降,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由72.4%下降到68.1%。饮酒者中几乎每天饮酒的比例由25.5%下降到19.9%。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下降1.2克。居民对自己健康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定期测量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标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18岁及以上居民中,有近60%的居民过去一个月内测量过体重;40岁及以上居民中,未诊断为高血压的人近3个月内血压检测率达50.1%,未诊断为糖尿病的人年度血糖检测率为39.3%,未诊断为血脂异常的人年度血脂检测率为29.2%。

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李斌说,使得“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不断减少”。

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慢性病预防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生在30~70岁的死亡定义为“过早死亡”。2019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即每个人在30~70岁间死于四类重大慢性病的可能性为16.5% ,与2015年(18.5%)相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提前实现2020年国家规划目标。

肉糖摄入高 超一半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

李斌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随着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会持续增加。

李斌表示,防控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二是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

《报告》显示,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居民畜肉摄入较多,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城乡合计已达到34.6%,农村首次突破30%推荐上限 。水果、豆及豆制品、奶类消费量仍然偏低,膳食摄入的维生素A、钙等不足依然存在 。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与每日5克的推荐量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油达43.2克,超过一半的居民高于30克/天的推荐值上限 ,同时,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断上升,食堂、餐馆、加工食品中的油、盐也应引起关注。

其次,儿童青少年经常饮用含糖饮料问题已经凸显,18.9%的中小学生经常饮用含糖饮料 ,应重视其对儿童健康的影响。随着居民职业劳动强度的普遍降低、出行的日益方便、以及家务的明显减少,居民身体活动不足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同时居民主动锻炼的比例不高,每周至少进行1次体育锻炼的成人比例不足四分之一 。

此外,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症发病率与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5%,糖尿病患病率为11.9%,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8.2% 。

面对当前仍然严峻的慢性病防控形势,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同时,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糖尿病防治和合理膳食5个专项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聚焦当前人民群众面临的主要营养健康和慢性病问题,从政府、社会、个人(家庭)3个层面协同推进,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服务,积极有效应对当前严峻的防控形势,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推进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来源:第一财经

上一篇: 肥胖病黑脖子(肥胖导致的黑脖子)
下一篇: 少女肥胖纹怎么去除(肥胖纹青春期女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