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臭的喷雾能根治嘛(腋臭喷药管用吗)
48
2025-02-22
肥胖背后的秘密。
正解局原创
最近,新冠病毒又变异了,搞得全世界人心惶惶。
而其中,美国累计确诊病例数超过4700万例,死亡人数高达79万人,是全球新冠病毒感染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美国疫情为什么格外严重?
除了美国人习惯自我放飞,还有一个很重要但并不为人知的原因:
美国人太胖了!
调查显示,美国成年人(15岁以上)肥胖率高达38.2%,是全球最胖国家。
而脂肪组织中新冠病毒ACE2表达量比肺部更高。加上他们大多缺乏锻炼,气道狭窄,血液中氧分压只有正常人的一半;不幸感染后,肥胖者患呼吸衰竭的风险将比正常体重患者高出2.5倍。
简单地说,就是肥胖人群更容易感染病毒,而且被感染后更危险。
那么,美国人为什么会那么胖呢?
美国是全球肥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每年因肥胖造成的死亡人数在10-40万人。
这造成的医疗服务等直接支出和劳动力过早死亡带来的间接支出,总额约1170亿美元。
金额已经超过了因吸烟、酗酒造成的医疗保健成本,占美国总医疗支出的6-12%。
很多人会纳闷,怎样才叫肥胖?
国际上普遍以BMI指数来衡量一个人的肥胖程度。
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就能得到BMI指数,根据数值不同可分为过轻,正常,超重和肥胖。
BMI指数超过25就已经超重,大于30则属于过度肥胖。美国人BMI指数的平均值已经到了31。
当下这场疫情,则加快了美国人变胖的速度。
全球多国的BMI指数
《肥胖症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最新报告指出,自新冠疫情开始以来,因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大的精神压力、居家缺乏体育锻炼,有42%的美国人体重增加,平均增加13公斤。
肥胖率在35%以上州的数量,更是在疫情这两年内几乎翻了一倍。
如今,肥胖甚至到了影响美国国防的地步。
在2020年12月22日,美国议会调查局发布的报告书中,提到了肥胖对于新兵招募的影响。
自1970年代以来,想要参军但因为肥胖问题没能过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美国五角大楼承认,肥胖已经成为申请人无法参军的最大原因之一。
1995-2008年期间,有14万申请人因超重而未能通过体检。
10年后的2018年,美军新招7万士兵,其中68%的人体重超标。
即使有些肥胖的士兵侥幸过关,在后面的军事训练中也很容易受伤,美军医疗卫生系统每年要为现役或者退役军人花费大约15亿美元,用于治疗由肥胖引发的疾病。
如今肥胖带来的影响已不局限于新兵招募,正在服役的士兵也在迅速变胖。
美国国防部2019年8月的医学调查报告,公布了2011年和2018年肥胖率比较。
美国空军的肥胖率几乎逐年递增
2018年美国海军的肥胖率最高,达到了22%,其中空军18.1%,陆军17.4%。
相比2011年,海军增加了6倍,空军2倍,陆军2.7倍!
美国国防部中心主任托马斯·斯波尔和退役陆军中将戴维斯一针见血地指出:
美国武装部队的人力短缺直接损害了国家安全,而且已经迫在眉睫。
军人肥胖只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哈佛公共卫生学院预测,到2030年,美国将有二分之一的成年人会陷入肥胖危机。
首先有人种因素。
以游牧民族为主的欧美人祖先,饥一顿饱一顿那是家常便饭。
因此,必须要储存足够的脂肪来熬过那些没有食物的日子。
相比于自给自足的农耕民族,欧美人普遍体型更加庞大。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包揽了全球近五分之一的肥胖人口。
虽然美国人天生体型大,但体重失控却是1980年代以后的事。
这其中竟然和一种常见的农作物有关:
那就是玉米。
时间回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阿拉伯小兄弟们联手对西方进行石油禁运。
飙涨的油价让美国经济陷入停滞,也让美国政府意识到单纯依靠石油能源是多么不靠谱的事情。
必须大力发展其他能源,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祖祖辈辈种玉米的美国人,望了一眼自家的玉米地,打起了玉米乙醇汽油的主意。
想要发展玉米乙醇行业,政策扶持必不可少。
1978年,美国政府出台了《能源效率法案》,直接减免使用包含乙醇汽油在内的新型能源用户的个人所得税。
这一政策直接导致更多的农民选择种植玉米,来源源不断地提供乙醇原料。
在这个过程中,食品加工企业发现了玉米的另外一个用处,直接改变了美国人的口味选择。
那就是提炼高果糖玉米糖浆。
1980年,玉米糖浆成为可口可乐的原料,到了1984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大饮料界巨头,完全以玉米糖浆代替蔗糖。
可口可乐中含有高糖玉米糖浆
目的只有一个:省钱!
因为当时玉米加工业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润,坚持进口蔗糖要缴纳关税。因此食品生产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更便宜的替代者——高果糖玉米糖浆。
高果糖玉米糖浆被广泛使用
玉米糖浆迅速占领市场,在美国人最爱的谷物早餐,如披萨饼、苏打水、甜甜圈里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按理来说,原料变便宜,售价也应该相应降低,但这么做无疑会减少企业的利润。
于是他们换了一个更方便的做法:加量不加价!
各种“巨无霸”、“超大杯”应运而生。
有人可能会想,面对这么大的分量,人吃饱了还是会停下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类面对大量食物时,食量的弹性非常大,这项能力深深扎根于人类的基因,以应付未知的饥荒。
人类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对于高热量食物有着独特的偏好,尤其是那一口可以带来超高满足感的甜食,更是让很多人无法自拔。
不知不觉中,廉价的玉米糖浆让美国人喝下更多的可乐,吃下更多的汉堡。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自从高果糖玉米糖浆成为一种更便宜的甜味剂进入美国饮食以来,美国的肥胖率随之飙升。普利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也佐证了这项论断。
获得高果糖玉米糖浆的老鼠比获得普通蔗糖的老鼠,体重增加了更多。
著有《杂食者的两难》一书的迈克尔·波伦曾说:
美国25年来的农业政策,只是为了促进玉米过量生产而设计的。这个国家只补助高果糖玉米糖浆的生产。当公共卫生局局长警告肥胖的流行正节节升高时,总统却签署了让廉价玉米持续泛滥的农场法案,这使得超市中最不健康的热量,稳居最低价位的宝座。
但食品公司并不打算让人们知道真相。
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巨头,就曾通过宣扬对其有利的科学理念,试图掩盖肥胖的真相。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名为国际生命科学学会(ILSI)的非营利机构。
一提到非营利机构,印象中都是为公众谋福利,不计名利得失。
ILSI同样如此,它自称是“为公共利益开展科学”和“改善人类健康福祉”。
但事实上,它却是一家保护食品行业企业既得利益的游说团体。
从该组织的主要话事人就可看出一些端倪。
ILSI的首位创始人Alex Malaspina,曾是可口可乐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另一位ILSI总裁Knowles曾担任可口可乐全球科学和监管事务副总裁。
2015年,ILSI的总裁是Rhona Applebaum,她于2015年从可口可乐首席健康和科学官的工作中退休,进入ILSI。
当然,只安排高层还不能让ILSI完全听话,还要靠钱打点。
ILSI和各大商业巨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2013年ILSI的纳税申报草案中,可口可乐提供了337000美元的资金赞助。
2016年ILSI的纳税申报中,更是出现了百事可乐、雀巢、好时、卡夫、星巴克咖啡等饮食界巨头的身影。
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ILSI在全球寻找有影响力的个人和团体,通过片面的数据去影响食品和公共卫生政策,以实现他们的经济利益。
2015年,《纽约时报》就发表数篇专题文章,指出ILSI与多位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合作,陆续在医学期刊、社交媒体宣传“肥胖更在于缺乏运动”的理念,并试图消除含糖饮料导致二型糖尿病的负面评价。
虽然提倡体育锻炼、开办学术探讨都有正面意义,但ILSI的目的却是在掩盖肥胖的真相,让人们更注重运动而忽视膳食的营养健康。
食品巨头之所以费尽心机这么做,还是为了盈利。
最近这几年,全球正在形成减糖趋势,美国发布禁令禁止在中小学出售高糖饮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美国饮料协会都已全部签署这一协议。
可口可乐的营收呈现连年下滑的趋势。
毫无疑问,让消费者清楚知道客观公正的数据,是品牌被认可的关键,但更为重要的,是借助外部力量的监管。
如今肥胖之风在全球刮起,中国1980年代糖尿病患病人数只有1%,如今这个数字来到了11%。接受肥胖治疗手术的人过去10年增加了10倍。
美国的例子,已为我们敲响警钟!
2020年至少有55个国家和地区的1.55亿人陷入粮食危机。这一数据比上年增加了2000万人。同时,全球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出现了营养不良。
但是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国民却越来越胖。不但欧美国家遍地超重人群,逐渐富裕起来的新兴国家人民,同样无法逃脱因为幸福而日益发胖的命运。不得不感叹这世界的参差。
粮食危机和肥胖率一起上升,多少有点反差感...
图:壹图网
那么,这些国家的国民到底是从何时起开始变胖的呢?让我们发胖的原因真的是幸福吗?
文 | 斯文的樊学长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原文首发于2021年10月11日,原标题为《美国人为什么这么胖?》,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全球越来越胖
首先,我们要先明白肥胖的科学定义。超重和肥胖被定义为“可能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堆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就得到体重指数(BMI),通过这一指数,可以将一个人的肥胖程度量化,通过数值大小分类为过轻、正常、超重和肥胖。
体重指数大致能体现身高和体重的对比
体型还受体脂率等指数的影响
图:BruceBlaus /wiki
欧美国家基于白人作为主体的国情,对于超重的定义是指BMI大于或等于25,肥胖是指BMI大于或等于30。亚洲人的腹部更容易堆积脂肪,肥胖的危害性更大,所以标准与欧美白人并不相同。中国所采用的标准是BMI大于或等于24为超重,大于或等于28为肥胖。
美国大码艺人拍摄MV
图:壹图网
提到肥胖,大家最先想到的毫无疑问是美国。如今,美国有将近70%的人超重或肥胖。不过,美国人也并非天生这么胖,体重失控大概是近30年来的事。美国的肥胖率从1990年的12%,增长到2000年的30.5%,进一步又增长到2017-2018年的42.4%。严重肥胖的患病率从2000年的4.7%增加到9.2%。仅在2008年,肥胖给美国增加的医疗负担便高达1470亿美元。
变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近几十年间,美国食品工业过于发达。高糖高脂的食物在美国本就深受喜爱,不齁不正宗、把糖当水嗑、近乎于生吞各种酱的行为大行其道,再加上发达的食品工业,使得获得这种不健康食品的成本降低。例如常见于零食中的添加脂肪,自1950年代消费量猛增了约三分之二。
美国一餐厅免费为350磅以上的顾客提供食物
如果吃不完,还会得到“护士”的温柔小拳拳
图:壹图网
同时,美国人的体重分布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族裔特征,中部与南部州肥胖率明显高于东北部与西部地区。黑人成年人肥胖率高达49.6%,西班牙裔与白人肥胖率在40%以上,只有亚洲人的肥胖率较低,仅有17.4%。而且,肥胖率与收入整体上负相关,即越穷越胖。
既然都已经这么穷了,不如吃吃喝喝潇潇洒洒
不过,不知道是因为这几年社交媒体上大火的生活方式博主真的让健康观念深入人心,还是美国人已经“胖到头了”。2020年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的体重进入了平台期,似乎停止了继续膨胀。
男性平均体重重了20磅,女性平均体重轻了20磅
总体倒是没啥改变
然而世界的肥胖之路才刚刚开始,自1975年以来,全球肥胖人数增加了近两倍。如今,大约有39%的成年人超重,13%的成年人肥胖。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80万人的死亡与肥胖症相关。
这种极度肥胖也伴随着很多并发症
需要专业医生治疗才能维持生命
图:壹图网
2 英语国家尤其胖
虽然肥胖日益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但是英语国家肥胖问题普遍严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新西兰包揽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肥胖人口。而且这些国家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些人类日益膨胀的规律。
一些比较富态的国家
肥胖的前提固然是充足的食物供应和民众生活相对富裕。经合组织(OECD)这样的富国俱乐部的国民,固然体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生活水平到达一定程度之后,人均GDP和平均体重的相关性就没有那么强了。
英国成年人64%在超重线以上,28%的人在肥胖线以上,10%超级肥胖(BMI在35以上),实属西欧国家“第一胖”,但是英国的经济并非西欧第一强。欧洲其它富裕国家人口超重的情况相对好一些,意大利为46%、瑞士为42%、荷兰为47%,比英国低出将近20%个百分点。
虽然经济不强,但是能吃啊
图:壹图网
可见,除了基本经济水平外,饮食文化也是重要因素。但英国人沉迷吃饭,并非因为英国菜太好吃,恰恰相反,英国饮食是南欧国家广为嘲笑的话题。
基础原因,英国地理条件并不适合农业;历史原因,英国过早城市化、工业化,大量农民转化为工人。工人既缺乏时间,也缺少条件发展厨艺,自制简餐和街头快餐是最常见的食物。综合起来,英国实在缺少美食传统。
最常见的食物应该就是炸鱼&薯条了
图:壹图网
英国的午餐相对简单,一个三明治就可以解决。表面上看这样摄入的热量较少,英国人应该更瘦才对。但是正餐不好好吃,就导致饿得快,下午就成了吃零食的时间。
英国经典的三明治大都比较简单
图中被当做游戏道具的就是一种-黄瓜三明治
图:壹图网
零食通常高盐、高糖、高脂、饱腹感很弱,而且容易成瘾,这才是全民发胖的关键元凶。2016年英国人每月平均吃掉700克零食,高于荷兰的625克,远高于意大利的192克。众所周知,只吃零食不喝饮料的肥宅是不合格的肥宅。英国人确实很喜欢含糖饮料,2020年人均消耗78升。相比之下,荷兰为61升、瑞士58升、意大利仅为34升。
有些人是行为艺术,有些人是真的胖..
图:壹图网
英国人一方面零食吃得多,一方面水果蔬菜吃得少。2020年英国平均每人食用的果蔬仅为101千克、荷兰为113千克、瑞士108千克、意大利高达160千克。而中国的这一数字是200千克。
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英国人想不胖可太难了。
培养吃蔬菜的习惯,还是要从娃娃抓起
图:壹图网
据全球肥胖联合会的统计,36%的英国人运动量不足。不论成人或是儿童,英国人运动量都低于西欧国家的平均水平。
对于超重人士来说,不恰当的运动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自重大了后,运动真是肉眼可见的艰难
图:壹图网
运动量不足很大程度上源自英国的传统艺能——工作。英国是欧洲工作最努力的国家之一,工作时长比较长。
如今欧美绝大多数工作不需要站在机器前,进行高强度劳动;更普遍的工作形式是坐在办公桌前用电脑办公,更具弹性的工作时间反而被零食所填补。换句话说,过劳肥是信息化时代久坐不动 吃零食吃出来的工伤。
忙的时候废寝忘食,闲的时候对付一口
图:壹图网
同时,也正因为工作时间较长,英国人普遍没时间自己做午饭,何况还有外卖小哥。今天的英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中心城市可以点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外卖,无疑会进一步拉低自己做饭的比例。
虽然没咱们的外卖小哥送得快
但好歹能送到手里,况且三明治也不怕凉...
图:壹图网
不同民族的相似性远高于差异性,上述问题绝不仅仅限于英国,除了已经胖起来的发达国家外,新兴市场也正在体重上加紧直追。
3 发展中国家的肥胖趋势
曾经被视为高收入症状的超重和肥胖症,如今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也呈上升趋势,在大城市中尤为明显。2019年,超重或肥胖的5岁以下儿童几乎有一半生活在亚洲。即使在不时发生粮食短缺的非洲,自2000年以来,5岁以下超重儿童的数量也增加了近24%。
生活条件好了,人也愈发“富态”了
图:壹图网
发展中国家里,超重趋势最引人关注的毫无疑问是中国。
自明清以来,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带来人口膨胀的同时,也导致了耕地资源的高度紧张。这就造成了一个悖论,人口虽然变多了,但是普通人的生活却愈发困苦。在农业时代,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社会动乱,动辄引发大饥荒,肥胖绝对是属于少数人的甜蜜负担。
热量爆炸热量爆炸!!!
我刚才就不该吃炸鸡薯条四件套
图:图虫创意
中国人普遍日渐发福,是最近30年发生的事。30年来,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增长了2.5倍。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目前中国成年人去除肥胖的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
19%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0.4%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整体来看,中国超重或肥胖的人数超过了50%,这还是报告发布以来的头一次。
梦回不回大唐不知道,身形倒是回去了
图:i舞光拾色/图虫创意
同时,按照绝对的人口数来计算,中国已经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位列全球第一。
肥胖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女性肥胖率远高于男性。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男性的超重、肥胖率在不断上升,整体上与女性肥胖率接近。儿童和青少年中男生的超重和肥胖率甚至高于女生。其实从日常生活中也不难看出,中国女性的身材焦虑远高于男性,更重视保持身材。
A4腰,锁骨养鱼,低于标准的S码...
无一不在提醒着女性-胖就是原罪
图:摄影师155024056328635/图虫
此外,近些年农村收入不断提高,这直接体现在了饮食,进而体现在体重上。超重、肥胖率的城乡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中国农村居民的超重肥胖率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大概也是中国缩小城乡差距成就的一个缩影。
不过,与欧美发达国家越穷越胖不同,中国整体上依旧处在越富越胖的阶段,可以说这侧面体现了我国依旧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事实。特别是在我国男性中,收入越高超重肥胖率越高,受教育水平越高,超重肥胖率同样越高。而女性则不同,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女性,超重肥胖率反而会更低,可以说中国女性的身材管理意识值得男性学习。
锻炼起来吧朋友们
注意安全
图:一叶孤舟06/图虫
调研可能有偏差,报道可能有偏见,但是身体状态不会骗人。肥胖率极其真实地折射出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经济差距与文化风尚。如何应对肥胖,可能会成为各个国家越来越头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ttps://news.gallup.com/poll/328241/americans-average-weight-holds-steady-2020.aspx
2.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science-56307516
3.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besity-and-overweight
4.http://www.nhc.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3/08/20130808135715967.pdf
5.https://www.publichealth.org/public-awareness/obesity/
6.https://www.cdc.gov/obesity/data/adult.html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057-怎么也减不掉
作者:斯文的樊学长
校稿:辜汉膺 / 编辑:养乐多
2020年至少有55个国家和地区的1.55亿人陷入粮食危机。这一数据比上年增加了2000万人。同时,全球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出现了营养不良。
但是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国民却越来越胖。不但欧美国家遍地超重人群,逐渐富裕起来的新兴国家人民,同样无法逃脱因为幸福而日益发胖的命运。不得不感叹这世界的参差。
粮食危机和肥胖率一起上升,多少有点反差感...
(图:壹图网)▼
那么,这些国家的国民到底是从何时起开始变胖的呢?让我们发胖的原因真的是幸福吗?
全球越来越胖
首先,我们要先明白肥胖的科学定义。超重和肥胖被定义为“可能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堆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就得到体重指数(BMI),通过这一指数,可以将一个人的肥胖程度量化,通过数值大小分类为过轻、正常、超重和肥胖。
体重指数大致能体现身高和体重的对比
体型还受体脂率等指数的影响
(图:BruceBlaus /wiki)▼
欧美国家基于白人作为主体的国情,对于超重的定义是指BMI大于或等于25,肥胖是指BMI大于或等于30。亚洲人的腹部更容易堆积脂肪,肥胖的危害性更大,所以标准与欧美白人并不相同。中国所采用的标准是BMI大于或等于24为超重,大于或等于28为肥胖。
美国大码艺人拍摄MV(图:壹图网)▼
提到肥胖,大家最先想到的毫无疑问是美国。如今,美国有将近70%的人超重或肥胖。不过,美国人也并非天生这么胖,体重失控大概是近30年来的事。美国的肥胖率从1990年的12%,增长到2000年的30.5%,进一步又增长到2017-2018年的42.4%。严重肥胖的患病率从2000年的4.7%增加到9.2%。仅在2008年,肥胖给美国增加的医疗负担便高达1470亿美元。
变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近几十年间,美国食品工业过于发达。高糖高脂的食物在美国本就深受喜爱,不齁不正宗、把糖当水嗑、近乎于生吞各种酱的行为大行其道,再加上发达的食品工业,使得获得这种不健康食品的成本降低。例如常见于零食中的添加脂肪,自1950年代消费量猛增了约三分之二。
美国一餐厅免费为350磅以上的顾客提供食物
如果吃不完,还会得到“护士”的温柔小拳拳
(图:壹图网)▼
同时,美国人的体重分布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族裔特征,中部与南部州肥胖率明显高于东北部与西部地区。黑人成年人肥胖率高达49.6%,西班牙裔与白人肥胖率在40%以上,只有亚洲人的肥胖率较低,仅有17.4%。而且,肥胖率与收入整体上负相关,即越穷越胖。
既然都已经这么穷了,不如吃吃喝喝潇潇洒洒▼
不过,不知道是因为这几年社交媒体上大火的生活方式博主真的让健康观念深入人心,还是美国人已经“胖到头了”。2020年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的体重进入了平台期,似乎停止了继续膨胀。
男性平均体重重了20磅,女性平均体重轻了20磅
总体倒是没啥改变▼
然而世界的肥胖之路才刚刚开始,自1975年以来,全球肥胖人数增加了近两倍。如今,大约有39%的成年人超重,13%的成年人肥胖。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80万人的死亡与肥胖症相关。
这种极度肥胖也伴随着很多并发症
需要专业医生治疗才能维持生命
(图:壹图网)▼
英语国家尤其胖
虽然肥胖日益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但是英语国家肥胖问题普遍严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新西兰包揽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肥胖人口。而且这些国家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从中可以总结出一些人类日益膨胀的规律。
一些比较富态的国家▼
肥胖的前提固然是充足的食物供应和民众生活相对富裕。经合组织(OECD)这样的富国俱乐部的国民,固然体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生活水平到达一定程度之后,人均GDP和平均体重的相关性就没有那么强了。
英国成年人64%在超重线以上,28%的人在肥胖线以上,10%超级肥胖(BMI在35以上),实属西欧国家“第一胖”,但是英国的经济并非西欧第一强。欧洲其它富裕国家人口超重的情况相对好一些,意大利为46%、瑞士为42%、荷兰为47%,比英国低出将近20%个百分点。
虽然经济不强,但是能吃啊
(图:壹图网)▼
可见,除了基本经济水平外,饮食文化也是重要因素。但英国人沉迷吃饭,并非因为英国菜太好吃,恰恰相反,英国饮食是南欧国家广为嘲笑的话题。
基础原因,英国地理条件并不适合农业;历史原因,英国过早城市化、工业化,大量农民转化为工人。工人既缺乏时间,也缺少条件发展厨艺,自制简餐和街头快餐是最常见的食物。综合起来,英国实在缺少美食传统。
最常见的食物应该就是炸鱼&薯条了
(图:壹图网)▼
英国的午餐相对简单,一个三明治就可以解决。表面上看这样摄入的热量较少,英国人应该更瘦才对。但是正餐不好好吃,就导致饿得快,下午就成了吃零食的时间。
英国经典的三明治大都比较简单
图中被当做游戏道具的就是一种-黄瓜三明治
(图:壹图网)▼
零食通常高盐、高糖、高脂、饱腹感很弱,而且容易成瘾,这才是全民发胖的关键元凶。2016年英国人每月平均吃掉700克零食,高于荷兰的625克,远高于意大利的192克。众所周知,只吃零食不喝饮料的肥宅是不合格的肥宅。英国人确实很喜欢含糖饮料,2020年人均消耗78升。相比之下,荷兰为61升、瑞士58升、意大利仅为34升。
有些人是行为艺术,有些人是真的胖..
(图:壹图网)▼
英国人一方面零食吃得多,一方面水果蔬菜吃得少。2020年英国平均每人食用的果蔬仅为101千克、荷兰为113千克、瑞士108千克、意大利高达160千克。而中国的这一数字是200千克。
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英国人想不胖可太难了。
培养吃蔬菜的习惯,还是要从娃娃抓起
(图:壹图网)▼
据全球肥胖联合会的统计,36%的英国人运动量不足。不论成人或是儿童,英国人运动量都低于西欧国家的平均水平。
对于超重人士来说,不恰当的运动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自重大了后,运动真是肉眼可见的艰难
(图:壹图网)▼
运动量不足很大程度上源自英国的传统艺能——工作。英国是欧洲工作最努力的国家之一,工作时长比较长。
如今欧美绝大多数工作不需要站在机器前,进行高强度劳动;更普遍的工作形式是坐在办公桌前用电脑办公,更具弹性的工作时间反而被零食所填补。换句话说,过劳肥是信息化时代久坐不动 吃零食吃出来的工伤。
忙的时候废寝忘食,闲的时候对付一口
(图:壹图网)▼
同时,也正因为工作时间较长,英国人普遍没时间自己做午饭,何况还有外卖小哥。今天的英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中心城市可以点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外卖,无疑会进一步拉低自己做饭的比例。
虽然没咱们的外卖小哥送得快
但好歹能送到手里,况且三明治也不怕凉...
(图:壹图网)▼
不同民族的相似性远高于差异性,上述问题绝不仅仅限于英国,除了已经胖起来的发达国家外,新兴市场也正在体重上加紧直追。
发展中国家的肥胖趋势
曾经被视为高收入症状的超重和肥胖症,如今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也呈上升趋势,在大城市中尤为明显。2019年,超重或肥胖的5岁以下儿童几乎有一半生活在亚洲。即使在不时发生粮食短缺的非洲,自2000年以来,5岁以下超重儿童的数量也增加了近24%。
生活条件好了,人也愈发“富态”了
(图:壹图网)▼
发展中国家里,超重趋势最引人关注的毫无疑问是中国。
自明清以来,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带来人口膨胀的同时,也导致了耕地资源的高度紧张。这就造成了一个悖论,人口虽然变多了,但是普通人的生活却愈发困苦。在农业时代,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社会动乱,动辄引发大饥荒,肥胖绝对是属于少数人的甜蜜负担。
热量爆炸热量爆炸!!!
(我刚才就不该吃炸鸡薯条四件套)
(图:图虫创意)▼
中国人普遍日渐发福,是最近30年发生的事。30年来,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增长了2.5倍。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目前中国成年人去除肥胖的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
19%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0.4%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整体来看,中国超重或肥胖的人数超过了50%,这还是报告发布以来的头一次。
梦回不回大唐不知道,身形倒是回去了
(图:i舞光拾色/图虫创意)▼
同时,按照绝对的人口数来计算,中国已经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位列全球第一。
肥胖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女性肥胖率远高于男性。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男性的超重、肥胖率在不断上升,整体上与女性肥胖率接近。儿童和青少年中男生的超重和肥胖率甚至高于女生。其实从日常生活中也不难看出,中国女性的身材焦虑远高于男性,更重视保持身材。
A4腰,锁骨养鱼,低于标准的S码...
无一不在提醒着女性-胖就是原罪
(图:摄影师155024056328635/图虫)▼
此外,近些年农村收入不断提高,这直接体现在了饮食,进而体现在体重上。超重、肥胖率的城乡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中国农村居民的超重肥胖率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大概也是中国缩小城乡差距成就的一个缩影。
不过,与欧美发达国家越穷越胖不同,中国整体上依旧处在越富越胖的阶段,可以说这侧面体现了我国依旧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事实。特别是在我国男性中,收入越高超重肥胖率越高,受教育水平越高,超重肥胖率同样越高。而女性则不同,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女性,超重肥胖率反而会更低,可以说中国女性的身材管理意识值得男性学习。
锻炼起来吧朋友们 (注意安全)
(图:一叶孤舟06/图虫)▼
调研可能有偏差,报道可能有偏见,但是身体状态不会骗人。肥胖率极其真实地折射出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经济差距与文化风尚。如何应对肥胖,可能会成为各个国家越来越头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ttps://news.gallup.com/poll/328241/americans-average-weight-holds-steady-2020.aspx
2.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science-56307516
3.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besity-and-overweight
4.http://www.nhc.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3/08/20130808135715967.pdf
5.https://www.publichealth.org/public-awareness/obesity/
6.https://www.cdc.gov/obesity/data/adult.html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