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检查是不是严重腋臭(如何检查是不是贫血)
28
2025-02-24
“哎,又胖了!”
这句在朋友圈里高频出现的感叹,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问题:肥胖。曾经被戏称为“幸福肥”的现象,如今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近500万人死于肥胖相关的慢性疾病,数字触目惊心。更令人担忧的是,肥胖问题正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的增长速度远超成年人,未来令人堪忧。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打开任何一份权威医学期刊,你都能看到关于肥胖危害的报道,从高血压、糖尿病到心脏病、癌症,肥胖就像一个隐形的推手,将人们推向疾病的深渊。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9亿成年人超重,其中超过6.5亿人患有肥胖症。这意味着,全球每10个人中就有将近4个人体重超标。
肥胖问题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负担,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估计,美国每年因肥胖问题导致的医疗费用高达数千亿美元。这还只是冰山一角,肥胖带来的生产力下降、劳动力损失等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全球性的“肥胖战争”?答案并非单一,。从经济结构、饮食习惯到生活方式,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肥胖问题产生的土壤。
走在美国街头,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社区,人们的体型往往更加“丰满”。这并非偶然,而是与美国的经济结构和食品工业发展密切相关。
20世纪70年代,美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导致玉米产量激增,玉米糖浆作为一种廉价的甜味剂开始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这些添加了大量玉米糖浆的加工食品价格低廉,却含有惊人的热量,成为了许多低收入家庭的首选。
然而,这种以廉价食物为代价的“甜蜜陷阱”却给美国人的健康带来了沉重打击。长期食用高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再加上缺乏运动,导致肥胖问题在美国迅速蔓延,特别是那些无力负担健康食品和健身成本的贫困人群,成为了肥胖问题最大的受害者。
提起印度,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素食主义”的标签。然而,这个以素食为主的国度,却也深陷肥胖问题的泥潭。
根据印度政府2022年发布的调查数据,印度成年人的肥胖率已经攀升至23%至24%。这与人们印象中的“素食=健康”相去甚远,也揭示了印度社会发展中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营养不良与肥胖并存。
一方面,印度长期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许多低收入人群无法获得充足的营养,导致营养不良现象普遍。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廉价的油炸食品和甜点开始充斥印度市场,成为了许多人,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主要零食选择。高糖、高脂肪的饮食习惯,再加上缺乏运动,导致肥胖问题在印度迅速蔓延,形成了一个“素食悖论”。
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年来也面临着肥胖问题日益严峻的挑战。虽然与美国、印度等国家相比,中国的整体肥胖率并不算高,但增长速度却不容小觑,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的上升趋势,已经敲响了警钟。
专家分析,中国肥胖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密切相关。
一方面,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许多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而压力过大又会引发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等问题,最终导致肥胖。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中,高碳水化合物、高油脂的食品占据了很大比例,这也为肥胖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此外,中国不同地区的肥胖率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北方地区的肥胖率普遍高于南方地区。这与南北方的饮食习惯、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
例如,北方人偏爱面食,而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食;北方气候寒冷,人们户外活动较少,而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更利于户外运动。
肥胖问题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全球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经济结构的失衡到饮食文化的变迁,再到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肥胖问题产生的复杂背景。
面对这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更不能将其视为个人的“私事”。只有从社会、个人、医疗等多个层面入手,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肥胖问题蔓延的趋势,守护人类的健康未来。
那些为了追求利润,在食品中添加过量糖、盐、脂肪的企业应该受到严惩。政府应该鼓励食品企业开发更加健康、营养的食品,并通过政策引导,降低健康食品的价格,让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
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普及健康饮食知识,倡导合理膳食,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饮食观念。同时,也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肥胖问题的预防和治疗。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肥胖程度的人群,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对于已经出现肥胖相关疾病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并提供长期跟踪服务,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这句老生常谈,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拒绝那些充满诱惑力的垃圾食品,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粗粮和优质蛋白质,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放下手机,走出家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肥胖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政府、企业、医疗机构和个人,都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共同打赢这场“肥胖战争”。
肥胖问题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负担,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许多肥胖者因为体型问题而感到自卑、焦虑,甚至抑郁,这又会反过来加剧暴饮暴食等不健康的行为,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我们呼吁全社会对肥胖者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更不要用言语攻击他们。相反,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们积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重拾自信,拥抱健康未来。
科技的进步也为我们战胜肥胖问题提供了新的武器。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被应用于营养健康领域,为人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例如,一些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根据用户的饮食习惯、运动量等数据,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和运动方案。一些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用户的身体数据,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将拥有更多战胜肥胖问题的利器。但最终决定我们能否赢得这场“战争”的,仍然是我们自己。
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开始,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抱健康未来!
官方媒体:新华网 2023-09-22《美疾控中心:美成年人肥胖率上升》
官方媒体:BBC 2022年5月31日《印度全國健康調查:印度人越來越胖》
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2023-09-21《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超40%男性超重,北方超重/肥胖率高过南方,发达地区超重/肥胖率低》
一个人究竟能长到多胖呢?两百斤?三百斤?最多四百斤,或许就是普通人想象的极限了。
可在英国,有这样一个男子,远远超乎寻常人对于肥胖的想象。他体重最高时,足足有1016斤。
保罗.梅森
当该男子因为身体疾病,不得不去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候,医护人员赶来,准备将他送去医院,结果没想到救护车根本塞不下,最后只能找来一辆宽敞的大货车,才把他运走。
后来医生直白地对他说:“如果你以后死掉要火化,以你这身躯火葬场肯定容不下,我们大概只能把你送去屠宰场了。”
那么,这名男子到底是谁,为何会长这么胖呢?
惊人体重其实,这名男子名叫保罗.梅森,出生于英国一个普通家庭。
他是一个蜗居族,平日里很少出门,不过周围邻居们都知道他,只因他过分惊人的体重,最高时梅森足足达到508千克,也就是1016斤。邻居都戏称他为“半吨人”。
梅森之所以得以进入公众视野,源自于2001年的一次意外事故。
那天清晨,梅森向往常一样从熟睡中醒来,结果第一时间就感觉到了难受。小腹胀鼓鼓的,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里边。浑身上下都剧烈疼痛,肠胃喉咙还直犯恶心,几欲呕吐。
这样糟糕的感觉,使梅森忍不住哀嚎起来。母亲在家听到了他痛苦的声音,急忙进他屋,见状,赶紧拨打了急救热线,请附近医院的医护人员来帮忙。
大约半个小时后,医护人员赶到。房间内,他们站在梅森宽大的床前,看着其身材模样,眼神里都是掩饰不住的吃惊,以及隐晦的犯难。
吃惊是因为他实在太胖了,这是医护人员第一次看到如此肥重的人,乍看之下形同一座肉堆小山。
犯难也同样如此。
一位随行医师已经对梅森进行过初步检查,判断他得的是疝气。这个病不严重,可处理不好也会有生命危险。毫无疑问,梅森必须尽快接受治疗。现场没有适合的救治环境,所以需要将梅森送去医院。
不过难题也就在这儿了。以梅森的体型,大家想不出要怎样送他。
他现在不能动,一千多斤的体重,众人是绝对抬不动的,就算能抬,也出不了屋,过门就会卡住。即便这些都完成,救护车那车厢,也根本塞不下他。
怎么办才好?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大家终于想出了解决办法。
他们请来了消防员,叫来吊车、铲车与货车。
先让吊车将房屋顶盖和房梁吊起,再由消防员把梅森所待的那间屋子的整面墙壁给拆掉,最后是使用铲车。医护人员费力地把梅森推到铲车上,铲车再拖动他像小山一般的身躯,送入货车车厢里,货车最后开去医院。
整场行动声势浩大,宛如电影一般,引来四邻八方的围观注目,其中还包含好几名记者。
一时间,梅森名声大噪,好事者纷纷称他为“全球最胖之人”,他的名字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了英国的大街小巷。
减肥遇挫在医院里,梅森接受了治疗。
检查中,主治医生发现梅森除了疝气以外,身体还存在着其他隐患。尽管都称不上大病,可由于太过肥胖,普通人很容易治疗的小病,在他身上反而是大问题。
医院的首要职责当然是治好他,医生建议梅森接受住院治疗,先科学减肥,等体重初步得到控制后,再以手术方式对身体上的多余赘肉进行去除。
这个过程风险很大,主治医生虽经验丰富,却也无法保证不会出现意外。因而他找到梅森,在病房里对他说:
“你的身体情况现在不太好,治疗需要很费心思,我们希望和你签一份协议,一旦你出现什么意外要火化,火葬场肯定容不下你的庞大躯体,我们会把你送进屠宰场,在那儿进行火化。”
讲得如此直白,是个人都会不爽,梅森也不例外。但他同时明白,难听归难听,对方说的也是事实。因而咒骂几句发泄一通后,他还是在协议上签了字。
由此,梅森的减肥之路开始了。结果没想到,刚进行没多久他就遇上了困难。
在预定的计划里,医生慎重考虑梅森的身体情况,原本打算从节制饮食入手让他减肥,首先减少高热量、高油脂食物的摄入。
然而具体实行过程中,面对医生的安排,梅森表现得难以遵循。他总是一刻不停地想要吃东西,即便刚有食物进入嘴里,也难以放下对吃喝的渴望。
梅森苦楚地告诉医生,自己总会觉得饥饿,一停止进食,肠胃就好像突然变得空荡荡,心里亦发慌,唯有食物才能带给自己安全感。
这一奇怪的现象,令医生很不解。他虽经验丰富,但是像梅森这般情况,还是他从医以来遇到的头一个。
本着负责任的原则,医生开始查询原因。经过一番详细分析,最后他才推定,梅森的暴饮暴食一部分是身体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心理问题。
家人请来专业的心理医生协助调查,得出结论:梅森之所以控制不住,是因为他患上了一种名叫“强迫进食紊乱症”的病症。
该病具体表现为,患者对食物高度依赖,忍不住一刻不停地吃喝,即便身体上摄入的营养已足够,心理上还是会觉得自己没饱,因而也叫“神经性贪食症”。
但是这种症状,诱因一般都源于患者曾受到过的某段心理创伤,难道常年蜗居家中的梅森,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过往吗?
事实的确如此。
不幸过往如温室里的花朵般,梅森曾经有过一个十分幸福的家庭。
他的父亲威武、雄壮,父母都很疼爱他,在二人无微不至的关照下,梅森度过了一个无限美好的童年。
梅森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经常给梅森讲各种有关军旅的故事,听得他热血满腔,从此对军人的生活充满憧憬和向往。
然而现实很骨感,梅森后来没能顺利进入军队。他的成绩很差,身体状况也不好。到20岁时,只找到了邮局职工的工作。
梅森的日子过得很平凡,却胜在清闲,何况父母都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倒也其乐融融。可惜这样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仅仅两年过后,最疼爱梅森的父亲就在病痛中去世。
父亲的猝然离开,使梅森备受打击。追悼会那天,他一个人趴在灵堂地板上哭了很久。
自那之后,梅森的心理就出现了问题,开始变得消极,暴饮暴食。每顿饭量都增加,一开始是两个汉堡,后来是三个、四个……乃至完全失控,每隔一两个小时,梅森就要饱餐一次。
吃饭是要花钱的,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梅森只是一名普通的邮递工,每日工作所挣的工资很是微薄。若放在以前,这份工资满足吃喝当然没有问题,到月末还可以有结余,现在则不行了……
于是一天送信的时候,梅森因为肚子太饿,兜里又没钱,实在想吃东西,一个没忍住,就走上了偷窃的道路。
他将客户的信封私自拆开,拿走里边的钱,全部去买东西吃……客户不久后发现自己寄出去的钱不见了,果断选择报案,警察顺藤摸瓜,很快抓住了梅森。
理所当然,梅森失业了。他被邮局解雇,进入监狱里。本来他有一个女友,因为这件事,女友对他很失望,和他说了分手。
接连的打击,使梅森对生活失去了盼头。出狱后的他不愿找、也找不到什么工作,就选择整日赖在家,做一个啃老族,让母亲用工资来养自己。
梅森的食量再次剧增,饮食支出占到了家里开支的一半以上,为此,他还私自卖掉了母亲的首饰,与自己的姐姐大吵了一架、反目成仇。
希望曙光梅森最巅峰的时候,体重是508千克,即1018斤,被认识他的人戏称为“半吨人”。
因为疝气事件住院后,经媒体记者报道,梅森的名字被众多英国人所知,曾经遭遇过的不幸事迹亦广为流传。
许多人同情梅森,而梅森也得到了国家公费医疗体系和众人的帮助。
梅森的减肥之路漫长而艰辛。一开始住进医院里,因为想着无论治疗还是吃喝都不用自己花钱,所以梅森毫无主动减肥的积极性,结果丝毫没能控制体重。
2008年,梅森的母亲在对儿子的一片失望与惆怅中离世了,梅森失去了最后一位至亲。
同当初父亲的去世一样,梅森再度变得消极,甚至由于找不到希望,而想过自杀。
那天夜里,梅森吞下了大量可卡因,想着就这样安然去天堂,不料第二天只是比寻常晚一点醒来。可卡因的药效,全部被他庞大的身体吸收了。
没死成,梅森也就不愿再死。他日子依旧过得颓废,好在这时候,他的第二任女友出现,使他渐渐走出了肥胖的阴霾。
这个女人就是贝莉卡。
贝莉卡其实是一个美国人,通过电视新闻才知道梅森。
在了解梅森之所以肥胖的原因,那些不幸的事迹,及前女友之间的感情经历后,富有爱心的贝莉卡决定帮助这个走入困境的男人。
于是,不顾距离的遥远,贝莉卡横跨大西洋来到了英国,与梅森相见。
一开始,梅森对于这个陌生却热心的女孩将信将疑,即使明确得知了对方的来意,梅森也不敢轻易信任。不过很快,贝莉卡用无微不至的体贴照顾,走进了梅森的心里。
2009年,两人正式确定了恋人关系。此后,贝莉卡不仅帮助梅森办理了国家医疗体系相关的各项服务,还为他悉心安排了如缩胃手术等与减肥有关的手术,同时对梅森进行心理疏导。
在贝莉卡的温柔关怀下,梅森顺利瘦了下来,从惊人的1000多斤减到了240斤。尽管还是很肥胖,但比之当初,好了不止一点半点。
此后,梅森又做了解决皮肤松弛的手术。到2013年时,从外表看去,梅森已和正常人没太大差别。
后来梅森跟随贝莉卡去了美国,就住在贝莉卡马萨诸塞州的家中。
两人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遗憾的是,最终他们还是走向了分别。
最终结局当时,贝莉卡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制作宠物家具,靠订单赚钱,收入不稳定。而作为伴侣的梅森,已经几十年都不曾工作过了,240斤的他相较于普通人还是肥胖许多,依然找不到工作。
显然,以贝莉卡一个人的钱,要养活两个人,很是困难。倘若将来有了孩子,还会更累。
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贝莉卡一人肩头上,令一味付出的她在这段感情中不堪重负。曾经的恩爱在现实中被消磨,最后她只好狠心地向梅森提出了分手。
与贝莉卡的分别,让梅森深受打击,悲痛不已。身在异国他乡的他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钱,走投无路的时候,只能接受一位朋友的救济,住进了他家房子里。
但朋友并不是全心全意地帮助梅森,在朋友的家中待过一段时间,对方就开始胁迫梅森,气势汹汹地对他说道:
“找不到工作,你就去偷!自己赚钱,不然我将你赶出去!”
没办法,为了生存,纵使千般不愿,梅森也只好照做。结果不出意外,手段并不高明的他,仅偷了两次就被警察抓住,遣返回了英国。
2019年,梅森重回故土,他的体重已然反弹到了400多斤。
只是这一次,梅森的情况被报道出去后,人们不再同情他了。大家纷纷唾弃,认为梅森消耗了太多的社会资源,享受公共医疗保障就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
对于这些评价,梅森内心自是苦闷不已。好在短暂消沉过后,他有了悔悟,下定决心要减肥。
经过不懈努力,梅森终于再次瘦下来,将体重控制在300斤。
这样的重量,以常人眼光来看,当然还是很肥胖,有媒体记者采访梅森,说到此事时,梅森却表现得毫不灰心。
也许是人生走过大半历程,经历了太多事,梅森变得比从前多了几分洒脱,面对记者的问话,他只笑道:
“我对自己很有信心,我不气馁,至少现在,我可以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生活了。”
肥胖背后的秘密。
正解局原创
最近,新冠病毒又变异了,搞得全世界人心惶惶。
而其中,美国累计确诊病例数超过4700万例,死亡人数高达79万人,是全球新冠病毒感染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美国疫情为什么格外严重?
除了美国人习惯自我放飞,还有一个很重要但并不为人知的原因:
美国人太胖了!
调查显示,美国成年人(15岁以上)肥胖率高达38.2%,是全球最胖国家。
而脂肪组织中新冠病毒ACE2表达量比肺部更高。加上他们大多缺乏锻炼,气道狭窄,血液中氧分压只有正常人的一半;不幸感染后,肥胖者患呼吸衰竭的风险将比正常体重患者高出2.5倍。
简单地说,就是肥胖人群更容易感染病毒,而且被感染后更危险。
那么,美国人为什么会那么胖呢?
美国是全球肥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每年因肥胖造成的死亡人数在10-40万人。
这造成的医疗服务等直接支出和劳动力过早死亡带来的间接支出,总额约1170亿美元。
金额已经超过了因吸烟、酗酒造成的医疗保健成本,占美国总医疗支出的6-12%。
很多人会纳闷,怎样才叫肥胖?
国际上普遍以BMI指数来衡量一个人的肥胖程度。
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就能得到BMI指数,根据数值不同可分为过轻,正常,超重和肥胖。
BMI指数超过25就已经超重,大于30则属于过度肥胖。美国人BMI指数的平均值已经到了31。
当下这场疫情,则加快了美国人变胖的速度。
全球多国的BMI指数
《肥胖症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最新报告指出,自新冠疫情开始以来,因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大的精神压力、居家缺乏体育锻炼,有42%的美国人体重增加,平均增加13公斤。
肥胖率在35%以上州的数量,更是在疫情这两年内几乎翻了一倍。
如今,肥胖甚至到了影响美国国防的地步。
在2020年12月22日,美国议会调查局发布的报告书中,提到了肥胖对于新兵招募的影响。
自1970年代以来,想要参军但因为肥胖问题没能过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美国五角大楼承认,肥胖已经成为申请人无法参军的最大原因之一。
1995-2008年期间,有14万申请人因超重而未能通过体检。
10年后的2018年,美军新招7万士兵,其中68%的人体重超标。
即使有些肥胖的士兵侥幸过关,在后面的军事训练中也很容易受伤,美军医疗卫生系统每年要为现役或者退役军人花费大约15亿美元,用于治疗由肥胖引发的疾病。
如今肥胖带来的影响已不局限于新兵招募,正在服役的士兵也在迅速变胖。
美国国防部2019年8月的医学调查报告,公布了2011年和2018年肥胖率比较。
美国空军的肥胖率几乎逐年递增
2018年美国海军的肥胖率最高,达到了22%,其中空军18.1%,陆军17.4%。
相比2011年,海军增加了6倍,空军2倍,陆军2.7倍!
美国国防部中心主任托马斯·斯波尔和退役陆军中将戴维斯一针见血地指出:
美国武装部队的人力短缺直接损害了国家安全,而且已经迫在眉睫。
军人肥胖只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哈佛公共卫生学院预测,到2030年,美国将有二分之一的成年人会陷入肥胖危机。
首先有人种因素。
以游牧民族为主的欧美人祖先,饥一顿饱一顿那是家常便饭。
因此,必须要储存足够的脂肪来熬过那些没有食物的日子。
相比于自给自足的农耕民族,欧美人普遍体型更加庞大。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包揽了全球近五分之一的肥胖人口。
虽然美国人天生体型大,但体重失控却是1980年代以后的事。
这其中竟然和一种常见的农作物有关:
那就是玉米。
时间回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阿拉伯小兄弟们联手对西方进行石油禁运。
飙涨的油价让美国经济陷入停滞,也让美国政府意识到单纯依靠石油能源是多么不靠谱的事情。
必须大力发展其他能源,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祖祖辈辈种玉米的美国人,望了一眼自家的玉米地,打起了玉米乙醇汽油的主意。
想要发展玉米乙醇行业,政策扶持必不可少。
1978年,美国政府出台了《能源效率法案》,直接减免使用包含乙醇汽油在内的新型能源用户的个人所得税。
这一政策直接导致更多的农民选择种植玉米,来源源不断地提供乙醇原料。
在这个过程中,食品加工企业发现了玉米的另外一个用处,直接改变了美国人的口味选择。
那就是提炼高果糖玉米糖浆。
1980年,玉米糖浆成为可口可乐的原料,到了1984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两大饮料界巨头,完全以玉米糖浆代替蔗糖。
可口可乐中含有高糖玉米糖浆
目的只有一个:省钱!
因为当时玉米加工业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润,坚持进口蔗糖要缴纳关税。因此食品生产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更便宜的替代者——高果糖玉米糖浆。
高果糖玉米糖浆被广泛使用
玉米糖浆迅速占领市场,在美国人最爱的谷物早餐,如披萨饼、苏打水、甜甜圈里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按理来说,原料变便宜,售价也应该相应降低,但这么做无疑会减少企业的利润。
于是他们换了一个更方便的做法:加量不加价!
各种“巨无霸”、“超大杯”应运而生。
有人可能会想,面对这么大的分量,人吃饱了还是会停下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类面对大量食物时,食量的弹性非常大,这项能力深深扎根于人类的基因,以应付未知的饥荒。
人类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对于高热量食物有着独特的偏好,尤其是那一口可以带来超高满足感的甜食,更是让很多人无法自拔。
不知不觉中,廉价的玉米糖浆让美国人喝下更多的可乐,吃下更多的汉堡。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数据,自从高果糖玉米糖浆成为一种更便宜的甜味剂进入美国饮食以来,美国的肥胖率随之飙升。普利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也佐证了这项论断。
获得高果糖玉米糖浆的老鼠比获得普通蔗糖的老鼠,体重增加了更多。
著有《杂食者的两难》一书的迈克尔·波伦曾说:
美国25年来的农业政策,只是为了促进玉米过量生产而设计的。这个国家只补助高果糖玉米糖浆的生产。当公共卫生局局长警告肥胖的流行正节节升高时,总统却签署了让廉价玉米持续泛滥的农场法案,这使得超市中最不健康的热量,稳居最低价位的宝座。
但食品公司并不打算让人们知道真相。
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巨头,就曾通过宣扬对其有利的科学理念,试图掩盖肥胖的真相。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名为国际生命科学学会(ILSI)的非营利机构。
一提到非营利机构,印象中都是为公众谋福利,不计名利得失。
ILSI同样如此,它自称是“为公共利益开展科学”和“改善人类健康福祉”。
但事实上,它却是一家保护食品行业企业既得利益的游说团体。
从该组织的主要话事人就可看出一些端倪。
ILSI的首位创始人Alex Malaspina,曾是可口可乐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另一位ILSI总裁Knowles曾担任可口可乐全球科学和监管事务副总裁。
2015年,ILSI的总裁是Rhona Applebaum,她于2015年从可口可乐首席健康和科学官的工作中退休,进入ILSI。
当然,只安排高层还不能让ILSI完全听话,还要靠钱打点。
ILSI和各大商业巨头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2013年ILSI的纳税申报草案中,可口可乐提供了337000美元的资金赞助。
2016年ILSI的纳税申报中,更是出现了百事可乐、雀巢、好时、卡夫、星巴克咖啡等饮食界巨头的身影。
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ILSI在全球寻找有影响力的个人和团体,通过片面的数据去影响食品和公共卫生政策,以实现他们的经济利益。
2015年,《纽约时报》就发表数篇专题文章,指出ILSI与多位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合作,陆续在医学期刊、社交媒体宣传“肥胖更在于缺乏运动”的理念,并试图消除含糖饮料导致二型糖尿病的负面评价。
虽然提倡体育锻炼、开办学术探讨都有正面意义,但ILSI的目的却是在掩盖肥胖的真相,让人们更注重运动而忽视膳食的营养健康。
食品巨头之所以费尽心机这么做,还是为了盈利。
最近这几年,全球正在形成减糖趋势,美国发布禁令禁止在中小学出售高糖饮料,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美国饮料协会都已全部签署这一协议。
可口可乐的营收呈现连年下滑的趋势。
毫无疑问,让消费者清楚知道客观公正的数据,是品牌被认可的关键,但更为重要的,是借助外部力量的监管。
如今肥胖之风在全球刮起,中国1980年代糖尿病患病人数只有1%,如今这个数字来到了11%。接受肥胖治疗手术的人过去10年增加了10倍。
美国的例子,已为我们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