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对肥胖(练太极拳的人都长得比较胖)

中国新闻网 0 2025-02-06

文章目录:

港大研究发现太极能有效改善“中央肥胖”

中新社香港7月30日电 (记者 韩星童)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30日召开记者会公布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太极运动能助有“中央肥胖”的年长人士减少腰围,其效果与传统运动相若。

太极(正式名称为太极拳)是中国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武术,融贯身心,并被视为一种“动态冥想”的身心运动。

据悉,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联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有关研究,研究团队在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招募了543位50岁或以上、被界定为“中央肥胖”的华人参与是项研究。参加者以随机方式被分配到太极运动组、传统运动组或无运动对照组。

研究团队介绍,太极运动组和传统运动组的参加者须参与每周3次、每次1小时,为期12周的运动课程。太极运动组由导师传授最普及、广为人知的24式杨氏太极;而传统运动组的课程内容包括快步走,双手弯举、双手侧平举、肩上推举、深蹲及提踵等强化肌肉的训练。

研究团队分别于课程开始前、开始后第12周以及第38周,为所有参加者量度腰围及其他代谢健康的指标。研究发现,相比无运动对照组,太极运动组和传统运动组的参加者在没有任何饮食干预及经过12周的运动课程后,平均腰围分别减少了1.8厘米及1.3厘米。运动干预亦有助提升太极运动组及传统运动组参加者的高密度胆固醇水平。

港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运动学分部主任兼副教授萧明辉指出,近期的学术文章已阐明腰围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风险指标,并与体重超标、二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太极运动与传统运动一样,可以有效地改善“中央肥胖”,萧明辉相信,研究结果对于行动不便或不喜欢做传统运动,但又有“中央肥胖”的年长人士实为一大喜讯。(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台大研究:6种运动可对抗肥胖基因 慢跑最有效

中新网8月8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呼吸也会胖”的人有救了,台湾大学研究1.8万名有肥胖基因者,发现6种运动可有效对抗肥胖基因,以慢跑最有效;医师强调,慢跑不见得适合所有人,建议心脏病患与医师讨论运动处方。

资料图:民众在健身房跑步。 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 摄

台大公共卫生学院今天举办记者会分享这项研究成果,参与研究的台大副教授林菀俞表示,肥胖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难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代谢症候群等风险,根据2013年至2016年台湾民众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台湾成人过重、肥胖盛行率高达45.4%。

林菀俞指出,先天遗传、后天生活型态都是肥胖的重要因素,过去文献显示,先天影响约占40%到70%,专家虽然常建议民众多运动,却没有告诉民众做什么运动比较有效。

台大公卫学院、台湾卫生研究院、台北荣民总医院研究团队,利用“台湾人体生物资料库”分析约18000多名、30至70岁民众的全基因体定型资料及健康问卷资料,并以此分析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脂肪率、腰围、臀围、腰臀比等5大肥胖指标,并分析18种运动项目对于肥胖基因的影响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1.8万名带有肥胖基因的民众当中,只有41%有运动习惯,相对偏低。研究团队进一步研究有运动习惯的族群,发现即便带有肥胖基因,只要勤做6种运动,同样可避免陷入肥胖窘境。

6种运动当中,瘦身成效最佳的是慢跑,研究显示,过去1年都没有运动的族群,BMI平均增加3.13、体脂肪增加5.09%、腰围增加7.95公分、臀围增加5.84公分;有慢跑习惯者BMI仅增加2.11、体脂肪3.89%、腰围增加6.2公分、臀围增加4.54公分。

除了慢跑外,2至6名有效运动分别为爬山、健走、散步、瑜珈、土风舞或国际标准舞。反之,许多民众同样热爱的骑单车、伸展操、游泳、太极拳、气功,缓解肥胖基因效果较不显著;至于重训、羽毛球、台球、篮球、网球等运动,因分析的族群中有此运动习惯人数较少,无法分析。

这项研究成果日前刊登在国际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学》(PLOS Genetics),广受国际媒体报道。

林菀俞认为,慢跑之所以可对抗肥胖基因,主要是全身性锻炼,过程中需要摇摆手臂,腿部、足部、肩膀、腹部都会参与动作。

台大医院北护分院院长黄国晋表示,慢跑虽然对于对抗肥胖基因效果显著,但不见得适合所有族群,尤其有心血管疾病风险者不要做过于剧烈的运动,建议先和医师讨论运动处方,避免心肌梗塞等风险增加。

黄国晋呼吁,有些运动虽然无法对抗肥胖基因,但对于健康仍有一定程度的帮助,建议民众养成每周运动5次的习惯,每次至少30分钟,达到说话会喘的状态;一周最好做2次重量训练,不仅能增加肌肉量,也能避免肌少症、跌倒等问题发生。

老年人锻炼有“三忌”,快看看自己有没有犯忌

老年朋友们如今也

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

但是锻炼不当

会出现效果不佳或者伤身体的情况

老年人锻炼有“三忌”

您中招没?

老年人在锻炼时有“三忌”

01

忌急功近利

有的老年人身体肥胖,为了减肥,便想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变现状。一个月下来后,发现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于是便抱怨运动并不是灵丹妙药,干脆就放弃了体育锻炼。

02

忌缺乏坚持

运动是长期的,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有的老年人原先很多时候是泡在棋牌室里的,而且一坐就是半天,甚至更长时间。而当自己身体出现不适,去医院检查,医生叮嘱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后,才不情愿地进行了运动。数日下来,感觉自己不习惯,身体非常疲劳,就停止了锻炼,造成前功尽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天新鲜劲儿。

03

忌朝三暮四

老年人运动除了要坚持外,还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可有的老年人却表现为朝三暮四,今天去打太极拳,明天又去练甩鞭子,后天还想打大鼓。这样频繁地换运动项目,会让身体一些部位出现严重不适应。因此老年人运动也要力戒朝三暮四。

老年人应进行的身体活动

对于65岁及以上的成人,身体活动主要包括在日常生活、家庭和社区中的休闲时间活动、交通往来(如步行或骑车)、职业活动(如果仍然从事工作的话)、家务劳动、玩耍、游戏、体育运动或有计划的锻炼。

为增进老年人的心肺、肌肉、骨骼和功能性的健康,减少各种慢性病、抑郁症和认知功能下降等风险:

老年人应每周完成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身体运动,或每周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结合。

有氧活动应该每次至少持续10分钟。

为获得更多的健康效益,该年龄段的成人应增加有氧活动量,达到每周300分钟中等强度、或每周150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组合。

活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每周至少应有3天进行增强平衡能力和预防跌倒的活动。

每周至少应有2天进行大肌群参与的增强肌肉力量的活动。

由于健康原因不能完成所建议身体活动量的老人,应在能力和条件允许范围内尽量多活动。

运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01

运动前

1.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合理选择运动项目,因人而异,切不可强求一致。

2.保证生活规律和充足的睡眠,确保在运动中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避免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3.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4.老年人运动要有足够而又安全的运动量,这对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尤为重要。

02

运动中

1.运动量宜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到繁,持续时间由短到长,不要盲目冒进,急于求成。

2.运动时注意及时、适量补水。根据需要,少量多次,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去饮水,水温以38℃~43℃为宜。饮水量一次不宜过多,饮水超量会增加心脏负担,冲淡胃酸,影响心脏与肠胃功能。

3.运动中要有间歇,如1小时内安排1次~2次休息,每次10分钟~15分钟。

4.自感不适应立即终止活动,如运动过程中感觉胸痛、胸闷、头晕、恶心或呼吸困难等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及时就医咨询。

03

运动后

1.不能立即喝凉水或冷饮。2.不宜立即洗冷水澡。

推荐的运动方式

老年人可以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八段锦(文或武)、各种球类活动、游泳、各类步行(慢步、快步走、小跑等)、站桩(练习下肢力量、身体平衡,以防跌倒,没有专业指导时不提倡练习运气)、关节运动(如伸胳膊伸腿)、写书作画等等。

您准备好了吗?

持之以恒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转发给身边的老年朋友

大家一起运动起来吧!

综合自健康咨询报、中国疾控动态、老年健康报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上一篇: 肥胖者占20(肥胖人数比例)
下一篇: 啥是肥胖症(啥叫肥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