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脚臭腋臭的方子(中医治疗脚臭祖传秘方)
36
2025-02-23
在这个追求健康与美的时代,肥胖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报告的数据再次引发了热议。
报告显示,我国肥胖率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北方省份普遍高于南方,内蒙古、山东、河北更是占据了超重和肥胖发生率的前三甲,而广东则成了肥胖率最低的省份。
内蒙古:超重比例37.1%,肥胖比例19.8%。
山东:超重比例37.1%,肥胖比例19.7%。
河北:超重比例36.6%,肥胖比例21.9%。
广东的总体超重比例为30.8%,肥胖比例为9.5%。
北方天气寒冷,人体为了维持体温,新陈代谢会相对减慢,这就容易导致热量堆积,进而引发肥胖。而南方呢,四季如春,天气炎热,人们的新陈代谢自然加快,脂肪燃烧也更为迅速,肥胖率自然就低了。
但气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饮食习惯的差异更是关键。
北方人,一提到美食,那肯定是面食唱主角,馒头、面条、饺子,哪一样不是让人垂涎三尺?
可这些面食,热量可不低啊!再加上北方冬天寒冷,大家伙儿都喜欢吃点热乎的,火锅、烧烤、炖菜,这些高脂高热量的食物就成了餐桌上的常客。长期这样吃下去,能不胖吗?
相比之下,南方人的饮食就显得清淡多了。
米饭、蔬菜、水果,这些低热量、高纤维的食物是南方餐桌上的主角。而且,南方人还特别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形,每道菜都做得精致可口,让人看了就食欲大增。但别看他们吃得多,其实摄入的热量并不高,自然也就不容易发胖了。
除了气候和饮食,生活习惯也是影响肥胖率的重要因素。北方人性格豪爽,喜欢喝酒吃肉,这酒一喝,肉一吃,热量可就上去了。
再加上北方人的运动量普遍较少,冬天冷得不想出门,夏天又热得懒得动,肥胖率自然就上去了。而南方人呢,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每天都得忙忙碌碌的,这样一来,运动量自然就上去了,肥胖率也就下来了。
报告数据显示,男性超重和肥胖率普遍高于女性,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背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生理角度来说,男性的新陈代谢率普遍高于女性,这就意味着他们消耗热量的速度更快。男性的饮食习惯往往更不健康,他们更喜欢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比如炸鸡、汉堡、烤肉等。这样一来,摄入的热量多,消耗的热量少,自然就容易发胖了。
男性在社会中承受的压力也更大。
他们不仅要面对工作上的竞争和挑战,还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这种高强度的生活状态往往会导致他们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等问题,进而引发肥胖。相比之下,女性虽然也要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但她们更注重身材和形象管理,因此会更加注意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
这里咱们得提一位知名人物——彭于晏。作为娱乐圈的健身达人,彭于晏的身材可是出了名的好。他曾经说过:“我没有什么才华,所以我只能拿命去拼。”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对演艺事业的执着追求,也反映了他对身材管理的严格要求。彭于晏的饮食习惯和运动计划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他每天都会坚持锻炼数小时,而且饮食也非常健康。这种自律和坚持的精神,不仅让他保持了完美的身材,也让他在事业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衡量胖瘦与否,从科学角度来说,有一个专业的词,叫做BMI,全称Body Mass Index,即身体质量指数,是一种用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得出的数值,用以衡量一个人是否肥胖或超重。
这个公式简单易懂,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一般来说,BMI在18.5-23.9之间为正常,24-27.9为超重,28以上为肥胖。
公式是:BMI指数 = 体重(kg)÷ 身高²(m²),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数据自行计算。
肥胖不仅影响外貌和形象,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肥胖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风险远高于正常人群。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增加医疗负担和家庭压力。
除了身体健康问题,肥胖还会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肥胖者往往会因为体型问题而感到自卑和焦虑,甚至会产生抑郁情绪。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社交能力和工作表现,还会对家庭和社会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面对肥胖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啊,应对肥胖的方法并不复杂,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健康饮食。我们要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品等低热量、高纤维的食物,少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同时,还要注意饮食的规律性和适量性,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
运动锻炼。运动是减肥的最佳方式之一。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跑步、游泳、瑜伽等。每周至少进行三次有氧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这样才能达到减肥的效果。
减轻压力。压力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可以通过阅读、听音乐、旅行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肥胖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和氛围,鼓励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个人要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做到健康饮食、运动锻炼、减轻压力。
在这个追求健康与美的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吧!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去迎接每一个美好的明天!
以下数据来自《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报告,数据基于2023年的统计,实际排名可能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今天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报告,关于全国的肥胖率数据的排行。
根据数据显示,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前三的省份是:
内蒙古:超重比例37.1%,肥胖比例19.8%。
山东:超重比例37.1%,肥胖比例19.7%。
河北:超重比例36.6%,肥胖比例21.9%。
而肥胖率最低的是广东省,广东的总体超重比例为30.8%,肥胖比例为9.5%。
数据还显示,肥胖率靠前的多数都是北方的省份,而南方的省份排行都比较靠后,这也许与气候、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肥胖率过高会产生哪些影响,以及有什么好的建议呢?我们一步一步往下看。
从数据里我们可以看,关于“肥胖率”提到两个词,一个是“超重”、一个是“肥胖”,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呢?
用通俗的话来讲,“超重”就是根据你自身的身高体重比例,你的体重已经超过了标准体重的10%,就定义为超重。
“肥胖”的意思就是,你的体重和标准体重对比,已经超过了标准体重的20%,这就定义为肥胖了,而肥胖还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和“重度肥胖”。
具体的标准体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按照公式计算:
女性标准体重计算公式:标准体重(kg) = (身高cm - 70) × 60%
男性世卫组织标准体重计算公式:标准体重(kg) = (身高cm - 80) × 70%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正常体重:标准体重±10%
超重:大于标准体重10%但小于标准体重20%
轻度肥胖:大于标准体重20%但小于标准体重30%
中度肥胖:标准体重的30%以上但小于标准体重的50%
重度肥胖:大于标准体重的50%以上
体重指数BMI评定肥胖的标准还有更科学的依据是根据体重指数(BMI),大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自己的BMI,然后对照下表来看自己是否超重,男女的计算方法都一样:
BMI指数 = 体重(kg)÷ 身高²(m²)
要注意的是身高的单位是“米”,而且是除以“米”的平方数,计算好后就可以对照以下对照表了:
北方省份的肥胖率普遍高于南方省份根据计算出的BMI指数,可以大致判断你的体重是否处于正常范围:
健康体重:BMI指数在18.5~23.9之间,表示你的体重在正常范围内,既不过轻也不过重。
低体重:BMI指数小于18.5,表示你的体重过轻,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
超重:BMI指数在24~27.9之间,表示你的体重过重,但尚未达到肥胖的程度。
肥胖:BMI指数大于或等于28,表示你处于肥胖状态,可能会面临一系列健康风险,自己就要多注意一些了。
北方地区超重/肥胖的比例普遍高于南方,这可能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多种客观因素相关。例如,在我们北方城市居民的饭菜中,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越来越多,北方天气较冷,人们的代谢速度相对较慢。而南方则以清淡为主,而且还因天气热导致当地人代谢快也快。
我们北方人的饮食习惯中,面食占据较大比重,如馒头、面条等,而面食相对于南方的米饭来说,相对来说更容易导致体重增加。
北方平时为了驱寒,更多的倾向于食用煎炸炒的烹调方式制作,这样的食物往往含有比较高的脂肪和热量,如烧烤、火锅等,这些食物热量高、油脂多,长期摄入容易导致肥胖。北方人还喜欢喝酒等方式来驱寒,酒精的摄入可可能是导致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
北方省份肥胖率普遍高于南方省份的原因主要包括饮食差异、运动习惯、生活节奏与工作压力、地域气候以及饮食口味等多个方面。为了降低肥胖率,人们需要关注自己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男性相对较高的睾酮水平可能导致更多的脂肪积累在腰部,容易形成腹型肥胖。
在日常生活中男性普遍承受更大的社会与工作压力,这种高强度的生活状态容易导致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如过度依赖外卖、方便面等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
为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男性常常会采取喝酒和过多进食等不良生活方式,这些习惯都会增加肥胖的风险。
还有最主要一点,目前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往往集中在事业、经济能力等方面,而对女性则更强调外貌、体重等因素。这种社会期望可能使男性更容易忽略身体健康,而女性更加注重保持体重。
综合以上原因,男性超重肥胖率普遍都是高于女性的。
肥胖会带来哪些影响肥胖不仅影响外貌,还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很不利,这里就不过多叙述了。而且肥胖还可能产生一些自卑感,很多肥胖者可能因为体型问题而感到自卑,缺乏自信。甚至焦虑和抑郁,这些问题可能进一步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
因此,保持健康的体重和饮食习惯对于个人健康至关重要。
北方地区的超重和肥胖比例普遍高于南方,可能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男性肥胖率普遍高于女性,与他们在生活或工作中所受压力和情绪等因素有关。年龄差异也表明,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在不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控制肥胖率的上升,需要我们自身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推广健康饮食、加强运动锻炼、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等,呼吁大家进行全民健身,提高身体素质。
最后希望相关朋友能够成功改善肥胖问题,祝愿大家塑造出全民健康体魄,迈向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
澎湃新闻 实习生 伍甜甜 记者 卫瑶 陈良贤
9 月 1 日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今年的主题是“‘三减三健’从我做起”(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谁都知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好,但坚持者寥寥,特别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遭遇肥胖危机的人近年来也愈来愈多。
根据中国人的体质,成年人的 BMI 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分别达到 24 和 28 时,就是超重和肥胖。基于这一标准,近期发表于学术期刊《糖尿病、肥胖与代谢》上的一篇名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 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论文,就统计出了中国的整体发胖情况:有 34.8% 的人超重,另外还有 14.1% 的人有更严重的肥胖问题。
这项调查由解放军总医院母义明教授团队所主导,样本来自全国 243 个城市的 2117 万名成年体检者(有效样本量 1557 万名),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关于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
变胖这件事,
男女其实有别
相比以往别的调查,除了变胖的人变更多外,这次研究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超重/肥胖问题在男性群体中变得比女性更普遍。相比女性的超重率为 27.7%、肥胖率为 9.4%,男性的这两项数据分别达到了 41.1% 和 18.2%。
但是在过去很长时间,国内遇到体重问题最多的其实是女性,并且多是在老年时期。这是由于女性在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和孕激素降低,新陈代谢速率随之下降,因此发胖的比例整体变高了。
到了本世纪,国内男性超重的比例开始迅速增加,并最终反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逆转的情况,可能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有关。2013 年发表在《柳叶刀》的一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在欠发达地区,女性的肥胖率要高于男性,而在发达地区,情况则相反。
除了发胖率较高,男性变胖的年龄也更早。相比女性整体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在 70 岁后才到最高值,男性群体的这一峰值在 40 多岁就已到来。甚至根据此次母义明团队的调查,男性在迈入 30 岁的门槛后,就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体重——相比 18-29 岁的男性,30-34 岁男性的超重比例会从 28.7% 迅速攀升至 38.5%。
过快的工作节奏、不规律的饮食、喝酒等应酬文化、缺乏足够的运动锻炼,以及相比女性在职场中有身材管理的无形要求,社会对男性身材走样的包容度较高,都在让“中年发福”更容易出现在男性身上。
但最根本的影响因素,还是现在的人相比前几代人更容易摄入丰富的食品。不管有多晚,动动手指就能被送上门的外卖,让人们的饮食更加难以节制,而身体却因此动得更少了。
因此除了成年人,儿童的肥胖情况也同样不容忽视。根据国家卫健委在 2020 年发布最新一期《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与 1985 年时,中国 7 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仅 2.6% 比,现在的小朋友遭遇体重问题的比例也已经上升到了 19.0%。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有可能会伴随小朋友的终身。虽然很多人都说“长大后就会瘦下来”,但美国一项基于追踪 11591 名儿童 BMI 数据到长大成人后的研究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小时候胖的人,其中长大后继续胖的比例达到了 88%。
联合国 2018 年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在建议部分也提醒道:“肥胖一旦发生,再减就很困难。”
在中国,
哪里人更会长膘?
除性别、年龄上的差异外,肥胖率在地域分布上也有所不同。在很多人印象中,北方人比南方人都要大上一号。而《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这份研究也印证了这一印象——中国北方地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都高于南方地区,其中,内蒙古、山东和河北的两项数据都是位列全国前三,而广东、海南和江西则是全国瘦子最多的 3 个省。
这与清华大学发布的 2021 城市健康行为指数相吻合,其根据早睡、运动等多个指标,对全国 27 个中心城市和 53 个地级市进行生活习惯评分,成人体重肥胖人群比重最低的前十个城市——成都(2.65% 的肥胖率)、广州(2.89% 的肥胖率)等,无一例外均在南方。
为什么北方更容易出现超重的人?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京钟认为,这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多种客观因素相关。比如南方人因为天气整体较热,人体的代谢速度也更快。
而 2022 年发表于 Nutrients 期刊的一项基于 3 万多名中国成年人饮食习惯的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地域饮食模式的差异与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的关系,得出了和王京钟相似的观点。
该研究将中国的膳食模式依照被调查对象的情况,划分为了四大类型:以小麦为主的北方模式、以大米为主的南方模式、以大米为主的其他模式和多元化模式。其主要差别,就是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比例不同。
其中,北方膳食模式相对其他模式,有更多的能量是来自碳水化合物(超过 60%),研究认为这可能就导致了北方地区的超重和肥胖风险更高。
生活在北方,身体代谢本就相较南方更慢,而容易导致长胖的碳水摄入量又多,日积月累起来,想努力不变胖,北方人确实要比南方人难。
另外,这份研究还提到,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群体,饮食习惯也有所差异。选择更为健康的多元膳食模式的人群,集中分布在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并多为高学历和高收入群体所采用。这也解释了母义明教授团队的研究中所提到的,GDP 较低的地区,超重/肥胖的比例也相对较高的现象。
不过,以上这些超重、肥胖主要基于 BMI 做评判,但这套公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只能粗略地评估身体整体情况,不能准确地测定脂肪的分布,容易遗漏腹型肥胖群体。也就是那些 BMI 指数本身可能并不高的人,但他们的脂肪聚集于腹部,因为会影响内脏,同样会带来健康风险。而中国人的身体特征,正是腹部更容易堆积脂肪。人到中年,一不留神,可能就有了啤酒肚。
2019 年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一项研究按照国内通用标准——腹型肥胖被定义为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 90 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 85 厘米——发现从 2004 年到 2014 年,中国腹部肥胖的患病率增加了 50% 以上,腹型肥胖率达到了 31.5%。而北方居民仍然是中国“腰最粗”的一群人。
体重健康,
不仅事关身材
在 8 月初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肥胖大会(COC2023)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就提醒道:“预计到 2030 年,我国超重肥胖相关卫生支出将占到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 22% 左右。”
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国内的肥胖群体日益扩大,也和肥胖作为独立的慢性疾病及其他众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有关。大量医学研究表明,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重要诱因。与 BMI 正常者相比,超重/肥胖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更高,且 BMI 越高,并发症越多。因此,发胖这件事,增长的不只是肉,还有慢性病。
根据母义明团队的研究,在超重和肥胖的群体中,有至少 1 种慢性病的比例,分别在 70.7% 和 89.1%,高于BMI 正常者的 41.7%。其中,肥胖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脂肪肝(34.9%)、糖尿病前期(27.6%)和血脂异常(24.9% )。而且因为肥胖,这些曾经人们眼中的“老年病”,如今慢慢也找上了体重较高的年轻人。
“营养转变”理论认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总体营养状况的变化将会依次经历饥饿减少、慢性病高发以及行为改变三个阶段,中国已跨过第一阶段,目前整体还处于第二阶段。
但也有不少机构、团体和个人已经注意到了肥胖的危害并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行动。最新的一个标志就是刚过去的 8 月,上海市疾控中心制定了《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试点应用及效果评估实施方案》,随后多个商超及便利店开始主动在饮料区悬挂“红橙绿”标识,提醒消费者注意到自己购买的含糖量过多的饮料。
上海市嘉定区一超市内悬挂了含糖饮料警示标识。
减少超重和肥胖比例,不仅需要个人的自律和努力,也需要整个社会一起打造“不致胖环境”。
来源: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