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度一度(1度肥胖2度肥胖3度肥胖)

体坛叨sir 0 2025-02-05

文章目录:

减肥圈 | 肥胖值一度爆表 关岛一华裔男子下狠心减掉170斤

人们常常会说:“夏天不减肥,穿衣徒伤悲!” 近年来,肥胖成为了全球热议的话题。尤其是过度肥胖可以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或相关疾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减肥便成为了热门话题。相信会有很多人通过节运动或节食来减肥,但也有人选择了特殊的方式,即通过手术减肥。什么样的减肥方法更适合自己?这个问题还需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查找原因。

8月4日上午,北青报记者在医院见到了一位重量级人物,这位来自关岛的华裔男子名叫J贾书亚,身高172cm,体重却达到了惊人的564斤,BMI值更是爆表到95.32,这个数值是正常标准的4倍左右, 属于“超级肥胖型”患者。

因为过度肥胖,贾书亚此行是为了寻求减重治疗帮助。据了解,贾书亚很小的时候体重已经达到超级肥胖的水平,如今连正常行走都很困难。节食、运动等减肥方法都尝试了多次,体重依然高居不下,因此不得不接受减重治疗。据了解,贾书亚在关岛担任公务员,他表示,2018年10月父母接连骤逝,只剩他与妹妹是彼此的亲人,为了能更长久陪伴妹妹,他想保有健康,于是决定改变自己,选择飘洋过海寻求系统的减肥治疗。

贾书亚的主治大夫告诉北青报记者,“BMI大于60即可定义为‘超级超级肥胖’,他的BMI值却高达95.32,这也是目前已知的减重手术纪录里BMI与体重最高的肥胖症患者。”考虑到手术困难度、设备、照护、环境种种因素,医疗团队为Joshua贾书亚进行了一周的严格饮食管制,进而进行了微创胃绕道减重代谢手术。由于Joshua贾书亚的体型超出许多检查仪器设备的上限,病人腹部横向宽度就有80公分,围在手术台移重病患的工作人员就有12人。再加上病患腹壁肌肉肥厚达15公分,得用加长器械进行,2个小时的过程如同拿着哑铃做手术。

“因为身体原因,减重前因为体重及左脚慢性静脉淤滞性溃疡,伤口所带来的疼痛让他不想运动,连走路都感到困难,这种状态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可以说是‘生不如死’。通过减重手术以后感觉走路变的异常轻松,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走几步路就开始气喘吁吁。目前术后将近4个月,体重是196.8公斤,总共减掉了170斤,而且现在每天的体重都在下降,感觉恢复的还不错。自己的目标是在一年半尝试减掉150至180公斤,希望能早日卸下重负,拥有真正健康的人生。”贾书亚说。

夏季减肥指南:

夏季如何吃?

1.少油少盐,告别重口味

做饭时也应该采取少油少盐、清蒸白煮等清淡烹饪方式了,这样不仅能避免重口味带来的健康问题,又能减少脂肪摄入,助于减肥。

2.肉类适量,优选白肉

减肥时不是不能吃肉,而是要有选择,首先要注意适量多吃鸡肉、鱼肉等白肉,少吃猪肉等红肉。

3.补充膳食纤维,吃得“粗”一些

日常饮食建议多吃一些粗粮、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它们不仅能促进肠胃蠕动,还能够帮助抑制食欲,控制热量的摄入,有利于减肥。

4.多吃水果、多喝水,补充水分很重要

夏季持续高温,人体也更容易缺水。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成年人每天需喝1500-1700毫升左右的水,当然你也可以选择适当多吃一些水分丰富的蔬果帮助补水。

夏季如何动?

1.慢跑

想通过慢跑消耗更多热量,不是看跑的速度。而是跑得姿势科学不科学,慢跑不宜太快或太慢。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吃完饭1小时后再锻炼,否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者腹痛。每次运动应保证30分钟以上,才能真正起到燃脂的效果。

2.爬山

周末和好友相约去远足登山踏青,爬山30分钟就相当于在跑步机上跑50分钟或者游泳45分钟,相比枯燥的健身房风景,爬山还能让你放松心情,呼吸新鲜空气,更好的释放压力,一举两得。

3.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

每个人的爱好不同,运动方式也因人而异。科学的健身、减肥方法有很多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长期坚持下去,终有所获。

专家提示:

目前普遍认为,持续复胖,运动减肥效果不明显的体质,可以考虑选择正规的大型医院进行科学治疗。体重指数大于37的重度肥胖患者,只要评估显示身体条件允许,就可以考虑手术。对于体重属于轻中度肥胖的患者,如果合并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可通过多学科会诊评估,权衡是否可从手术中获益。由于肥胖患者的个体情况不同,对于减肥的方法选择可能也各有不同。医生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考虑手术为佳。手术减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需要搭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定要控制饮食,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台媒:万余台军“中度肥胖”,传“参谋总长”震怒一度打算开除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综合报道 记者赵友平】台湾“联合新闻网”7日消息称,据台防务部门军医局最新统计,台军全军目前BMI值(身体质量指数)超过30的“中度肥胖”者,总数高达万余人,传引发“参谋总长”陈宝余关切甚至震怒,一度主张研拟将BMI超过30者列入开除对象,台防务部门负责人邱国正虽急踩煞车,但也认为台军“胖官兵”问题必须正视。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台“陆军司令部”6日开放位于凤山的陆军步兵学校,披露自美军“体适能”改良而来的运动科学课程,台军能经人体运动机评估系统测定后,确认身体状况与BMI值后,接受一连串包括核心训练、壶铃深蹲等十项体适能训练。

台“陆军司令部”6日开放位于凤山的陆军步兵学校,披露自美军“体适能”改良而来的运动科学课程。图自“联合新闻网”

报道提及,台“参谋总长”陈宝余任“陆军司令”之初,为推广“运动员战士”计划,曾引进美军“体适能”,由“陆军特战部队”修习,一度评估取代台军现行“伏地挺身”“仰卧起坐”“三千米跑步”三项体能验测。但考虑过于匆促,当时为时任台防务部门负责人的严德发喊停。如今陈宝余出任“参谋总长”,显然已贯彻初衷,借由兵监单位磨合,推广改良版的“体适能”。

陈宝余。台湾“联合新闻网”资料图

报道称,根据军医局日前最新统计,台军全军目前BMI值超过30者,总数高达万余人,传此节引发提倡“运动员战士”的“参谋总长”陈宝余震怒,一度主张研拟将BMI超过30者列入开除对象,但邱国正急踩煞车,认为必须从长计议。

所谓BMI,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以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来衡量肥胖程度,其计算公式是以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170厘米男女体重超过87公斤,BMI就达到30.1,属于中度肥胖。台“健康署”建议成人BMI应维持在18.5(kg/㎡)及24(kg/㎡)之间,太瘦、过重或太胖皆有碍健康。

对于台军被爆出有万余人中度肥胖,有岛内网友讽刺道:“呵呵,这是台军的‘秘密武器’,拼刺刀时可以仗着自己脂肪层比较厚,防刺刀啊。”↓

有网友说,现在哪是在当兵服役,都在“夏令营”“战斗营”度假领薪水……!↓

还有人说,全部淘汰就不符合募兵达标数量,台防务部门只好拿布遮一下。↓

“511肥胖日”:肥胖不仅仅是体重增加那么简单|健康深一度

“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但很多人对其认知却充满着误解,只是简单地将肥胖视为纯粹的外观问题,没有把它真正当做一种病。”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也是“中国肥胖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陈宏教授在此期间接受了南方 #健康深一度#的采访,针对肥胖的成因、危害以及认知误区进行相关的解答。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陈宏教授

肥胖“无伤大雅”?其实是“万病之源”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肥胖率为16.4%,而超重和肥胖的总比例已经超过了50%。在6至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超重率为11.1%,肥胖率为7.9%,根据预测,这些数字仍将持续上升。不久前,国家卫健委还发布了2024年版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和《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为肥胖防控提供科学指导。

有不少人认为,只有极度肥胖才会产生健康危害,而轻度或中度肥胖仅仅只是体重稍微多一点,无伤大雅。

其实,医学上对于肥胖的认知是非常清晰的: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已将肥胖定义为疾病,认为肥胖症是一种可能损害健康的过度脂肪蓄积。超重和肥胖与超过200种疾病都相关,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2型糖尿病等。相比于体重正常的人群,肥胖人群患心衰的风险增加96%,冠心病风险增加49%。因此,肥胖常被视为“万病之源”。同时,儿童肥胖的日益增多也导致了很多慢性病低龄化,肥胖可引起儿童发生高血压、高血糖、肌肉与骨骼发育不足等代谢异常,增加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过早发生的风险。

陈宏教授表示:“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巨大风险,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发病的基础,控制好体重实际上就是控制了慢性病。肥胖干预越早越好,只要解决肥胖的问题,就能解决很多肥胖所引发的相关并发症。”

除了身体上的负担外,肥胖所带来的心理负担也不容忽视,仍有不少人认为肥胖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这很可能导致肥胖人群在社会环境中受到歧视。但其实,肥胖症发病机制复杂,并非是简单的“好吃懒动”。

网络图片

人为什么会变胖?肥胖是“吃”出来的吗?

到底为什么会变胖?简单地说就是能量的摄入超过能量的消耗。从科学角度来看,肥胖症其实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正常情况下,大脑中的“饥饿中枢”和“饱食中枢”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平衡出现异常,“饥饿中枢”的作用将明显增强,“饱食中枢”的作用就会减弱,人体就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饱腹感和饱足感明显减弱,从而食欲大增,而非简单的仅靠意志力就能控制住进食的渴望。还有更令人担忧的,某些人进食的增加,是追求食物所带来的欣快感,这会使摄食更加难以控制。

同时,不同的基因构成也决定了身体的代谢类型,从而影响体重。陈宏教授表示:“其实根本不存在光喝水都会胖的情况,基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基础,有的人确实是代谢能力比较低的易胖体质。有的人代谢率高,相对来说就不容易胖。”

此外,还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长期久坐工作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都促进了肥胖症的发生。心理因素和部分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体重的增加。不同的人群具有不一样的特点,很多时候“减肥”这件事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胖不胖谁说了算?你真的需要减重吗?

过去,人们常常通过肉眼判断或称体重来评估自身的胖瘦。但其实医学上有专业的诊断标准。陈宏教授介绍:“BMI指数是衡量超重与肥胖的重要指标。计算方式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设定的适用于中国人群的标准,成年人BMI在24.0-27.9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而大于28.0则被视为肥胖症。”

尽管BMI是常用的评估指标,但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的报告曾指出,它并不能准确反映脂肪量或分布情况。陈宏教授表示:“肥胖的核心是影响健康的过多的脂肪堆积,但BMI反映不了脂肪堆积,中国人群的体脂分布趋向腹腔内积聚,更易形成腹型肥胖,因此腰围是诊断腹型肥胖的重要指标。”这种“隐形肥胖”可能对健康造成更大影响。

网络图片

因人而异,科学减重有方法

当我们的身体真的出现状况急需治疗,尤其是针对肥胖症的治疗时,其关键是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体重控制目标,做到合理减重、科学减重,在关注体重的同时,更要关注由肥胖引起的各类并发症的治疗。

目前,许多肥胖症患者为了减重可能采取快速却不健康的方法,如极端节食或过度运动,其实这些方法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陈宏教授指出,大众应该意识到,很多肥胖是减不下来的,比如有肥胖基因的人群、BMI超过40的人,用常规办法很难达成减肥,饮食控制只是杯水车薪。其实减肥不是只靠意志就可以的,还要控制反弹的问题,因此需要团队管理的模式,对生活方式进行监督和指导。陈宏教授认为以医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结合的“三师共管”的综合治疗方案,能帮助肥胖患者降低体重的同时兼顾相关疾病的治疗。

在谈及未来对于肥胖症治疗时,陈宏教授表示药物可能会成为未来减重的主流:“我觉得药物治疗应该是以后减重的一条重要道路,是非常关键的道路。新型的药物里,我们看到的希望就是GLP-1这个赛道的药,GLP-1、GIP、GCGR,因为这些药物本身是激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东西,与人体是适应的,所以相对是安全的。”

肥胖管理依然任重道远,治疗肥胖症更应采取全面科学的方法。面对肥胖的危害,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预防,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另一方面要积极就医,寻找专业建议,及早干预,以避免肥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当体重超重和肥胖不再只是简单的审美问题,而成为一个严肃的健康问题时,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采取行动,积极面对这一挑战。

南方 记者 欧旭江

【作者】 欧旭江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上一篇: 肥胖症喝牛奶(肥胖症喝牛奶有用吗)
下一篇: 预防肥胖黑板报(预防肥胖小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