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肥胖会遗传吗(女生肥胖会遗传给孩子吗)

观谈 0 2025-02-05

文章目录:

生活中的冷知识:父母肥胖会遗传给孩子!

1.父母肥胖,孩子肥胖的概率很大。2.打羽毛球或乒乓球,可以预防近视。


3.字写的丑的人,一般相对更聪明一点。4.牙齿缝宽的人,可能会更爱说谎。5.眉毛上有痣的人,一般相对更聪明一些。6.大部分女生睡觉时都喜欢夹个东西。

7.眼睛大的女生,可能更爱花钱。8.眼泪的原材料其实是血液。9.三十岁以后,身高可能会慢慢降低。10.生男还是生女,取决于男人,和女人关系不大。11.最好不要站着吃饭,可能会引起胃下垂。12.女性生完孩子,真的很容易老的快。13.生理期不疼,有可能是易孕体质。14.会哭的男人,可能是对女人最高级的拿捏。

15.身材不好的女性身边总有一个好看的闺蜜。16.充电时打开飞行模式,充电速度会很快。17.人的手指头中最敏感的是食指。18.身上开始长红痣,一般是身体开始衰老的信号。19.喜欢咬手指的人,一般内心都不强大。20.秃顶的男人,一般智商相对较高。21.家里有弟弟的女生,一般脾气不怎么好。22.大嗓门的男人多半胆小,大嗓门的女人惹不起。23.大多数人转舌头和转头一起转只能朝一方向在转。24.如果等的车迟迟没有来,可以试着点一根烟。25.秋天出生的人,寿命一般相对长一点。26.喜欢留短发的女生,一般是最难追求的类型之一。27.男生腿毛很多,一般是秃头基因的一种表现。28.男生小便时往往喜欢提前冲厕所,想跟水比时间。29.性格太弱,实力太强。这两种人一般容易被孤立。30.不要撒谎,特别是女朋友问你的时候,因为很多时候她们是揣着答案在问你。31.说话温柔的人,内心大多强大无比。32.穿衣时,男人一般喜欢先穿裤子,女生大多喜欢先穿衣服。33.灯泡不能放嘴里,不然拿不出来。(不要试哦)34.40到60岁赚的钱,往往守的住。35.越是漂亮的女生,房间可能越乱。

科普 | 遗传性肥胖的真相

陈伟 医学减重专家陈伟 今天

肥胖,和其他许多疾病一样,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环境因素及个人行为因素。

在遗传方面,许多先天性疾病,比如唐氏综合征、小胖威利症候群 、先天性瘦素缺乏等等遗传代谢疾病,表现就是肥胖及其他许多机体功能异常。

这些疾病的患者数量相当少,只占不到肥胖总数的1%,99%以上的肥胖者是单纯性肥胖。

不过大量研究表明,肥胖是可以遗传的

当然,不是每个肥胖者的子女一定会变胖,只是可能性要比普通人的子女要大得多。一般来讲,父母有一方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可能性有32%-33.6%,父母双方均为肥胖的,子女肥胖的发生率就上升为50%-60%。

大家都知道,遗传是通过遗传基因来进行的。那么,肥胖的遗传基因是什么呢?

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已经在动物身上找到了“肥胖基因”,但在人类的肥胖中还没有发现肥胖基因有异常,但是发现绝大部分肥胖者体内瘦素不但不低,反而很高。

一些重度肥胖者的瘦素功能还有改变,所以推测肥胖者的瘦素受体(也就是瘦素的作用部位)对瘦素不起反应,就像胰岛素抵抗一样,存在着瘦素抵抗,从而造成进食过多,引起肥胖。

瘦素(Leptin),被称为“饱腹感激素”,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瘦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大脑的下丘脑(Hypothalamus),告诉大脑“我已经有这么多脂肪了,不需要更多了”,从而抑制食欲,调节能量代谢,反过来使脂肪合成减少,体重下降,也因此获名“瘦素”。

研究证明,瘦素缺乏并不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肥胖者可能是对瘦素不敏感,或者说存在瘦素抵抗。

另外,还发现了一共十几种与肥胖有关的基因。比如,在美国皮马部落印第安人与芬兰人中,就发现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的缺陷与肥胖的关系,然而这种遗传基因的缺陷在其他肥胖者群中又不存在。

所以目前认为:肥胖的遗传并不仅仅取决于单个基因,而很可能是多个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虽然由于遗传的关系,肥胖者的子女比其他人更容易发胖,但是只要注意合理饮食与运动,依然可以预防和控制“发胖概率”。

如果发现自己属于遗传性肥胖,对于饮食的要求就要更严格,运动要更科学,减脂的阻力越大,付出就要越多。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自律和节制,有肥胖基因一样可以拥有好身材。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

胖真的会「遗传」,而且传女不传男

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饮食高盐高脂、熬夜、缺乏运动等,但也有人的确是“天生易胖”。

近日,美国《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与儿子相比,母亲肥胖更倾向于将这种肥胖风险遗传给女儿。

《生命时报》结合新研究,并采访专家,给天生易胖的人推荐一份运动清单。

受访专家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副教授 苏 浩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欣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张一民

胖真的会「遗传」,传女不传男

研究人员分析了1998年至2002年南安普顿妇女调查前瞻性母子队列研究中,3158名年龄在20~34岁之间产下活产婴儿的参与者数据。

研究人员观察到母女之间BMI和脂肪量的关联性很强,但没有观察到母子之间存在关联;在身体成分方面几乎未发现父子关联。

该研究也进一步表明,女孩的BMI和脂肪量与母亲相似,这表明肥胖或高脂肪量的母亲所生的女孩患肥胖或超重的风险更高。

不同部位的胖也受基因影响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脂肪在人体内堆积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受到基因的影响。

研究人员参考了英国生物样本库中50万人的血样数据,并对36万名志愿者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测试了基因组中数百万个基因变体后,研究团队发现,其中有近100种基因会决定脂肪是否堆积在人们的胳膊、腿部或躯干。男性和女性身体内脂肪堆积的方式有所不同。女性的臀部和腿部更易堆积脂肪,而男性则易在腹部长肉。

此外,在男性和女性中,这种遗传因素的影响差异也很大,其在女性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6种运动帮天生胖人减重

国际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遗传学》曾发表一项研究,确定了6种运动可有效对抗遗传效应导致的肥胖。

慢跑是控制肥胖的最佳锻炼方式。此外,爬山、散步、健走、某些类型的舞蹈(如国标舞)和长期练习瑜伽,也降低了因遗传因素而易致肥胖症者的体重指数。

1慢跑

对成年人而言,慢跑时心率大概控制在140~150次/分;老年人心率大概为130~140次/分。慢跑速度可参照3~4分钟跑完400米,但老年人可放宽为3~5分钟。

频率:每次慢跑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并每天坚持。

提醒:如果出现胸闷气短、头晕目眩、心悸等情况,或第二天极度疲劳,或持续数日精神不振,需要减少强度或时长。

2健步走

不同人群的标准不一样:

儿童没有发育完全,不建议家长强制其走路锻炼。更重要的是纠正走路姿势,做到脚跟先着地,防止骨骼变形。

青壮年步行锻炼要达到110~120步/分钟的强度。

老人走路时心率达到110次/分钟左右、微微出汗的程度即可。

冠心病、高血压等患者把运动心率控制在100次/分钟,强度大约是90~100步/分钟

提醒:对普通成人来说,一天走6000步并达到一定速度,就能起到运动效果,不必追求日行万步。

3爬山

登山讲究“不怕慢,就怕站”,要慢慢走,最好走半小时,休息十分钟。否则不但达不到锻炼效果,还会因为运动量的快速变化,加重心肺和肌肉的负担。

提醒:如果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软骨损伤不建议爬山。

4散步

散步并非专业运动,如果想要达到运动效果应采取专业的方式进行,如穿着轻便专业的运动服和舒适的运动鞋,选择专业的步道等,这样既能提升散步质量,也能避免受伤。

5瑜伽

瑜伽中常说的“动作到位”,不是非要做成标准动作,而是指拉伸到自己的极限,在自己极限的边缘温和地伸展肢体为宜,不能超过,否则容易损伤。

时长:初学者每次练习45~60分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增加,但建议每次不超过90分钟。

频率:初学者每周练3~5次;熟练者可根据自身条件增加练习次数,但每周仍要至少留一天休息时间。

6跳舞

无论哪种舞蹈,决定其锻炼效果的都是三个关键因素,即强度、时长、频率。

强度:通常用心率来衡量,运动时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80%,年轻人一般控制在160~180次/分,四五十岁时达到140~150次/分即可。

时长:1小时以内,身体素质较好或年纪较轻的人,算上休息间隙,可以坚持1.5小时。

频率:可每周跳舞3~5次。▲

本期编辑:邓玉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上一篇: 去肥胖纹推荐精油(去肥胖纹精油越抹越严重)
下一篇: 很肥胖的蓝猫(超胖蓝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