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腋臭但是流汗会臭(没有腋臭但是流汗怎么办)
46
2025-02-24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5•11的谐音是“我要1”,最后的“1”代表苗条,通俗讲就是“我要瘦”。本期特邀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讲述科学减肥,健康享“瘦”。
肥胖是一种病
世界卫生组织已确认肥胖是一种疾病,并向全世界发出忠告:肥胖病将成为全球首要的健康问题。
肥胖症是指身体中含有过多的脂肪组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2023年3月,世界肥胖联盟发布了2023《世界肥胖地图》,预测到2035年,全球超过40亿人属于肥胖或超重,占全球人口的51%。到2035年,中国成年人的肥胖率预计达到18%。
全球营养改善联盟(gain)在华盛顿发布的《全球营养不良状况报告》显示,中国逾3亿人属于超重和肥胖人群,其中7%的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专家指出,超重与肥胖人数庞大,与饮食量、饮食结构不合理和运动缺乏有关。
肥胖会带来哪些危害
1、高脂血症:由于肥胖会导致人体的代谢障碍,所以会出现代谢综合征,造成高脂血症;
2、糖尿病和高血压:肥胖会导致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且肥胖也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及危险因素;
3、血管疾病:肥胖也是冠心病、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4、骨关节异常:肥胖会对膝关节、踝关节、腰椎关节造成压迫,导致负重的关节过早退化;
5、激素分泌异常:肥胖还会导致激素的分泌异常,导致有些女性会出现月经不调、不孕,某些男性出现不育等;
6、胆囊炎、胆石症及脂肪肝。
肥胖症的判定标准
BMI 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体质指数 BMI =体重(kg)/身高(m)× 身高(m)
BMI :24-27.9超重
BMI :≥28 肥胖
WC 腰围 ( Waist Circuit)
亚洲标准:男性 WC >85cm
女性 WC >80cm
WHR 腰臀比( Waist to Hip Ratio )
中心性肥胖:男 WHR>0.9
女 WHR>0.85
脂肪含量
体内脂肪占体重的%:
男 > 25%
女 > 30%
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40%
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肥胖率70~80%
单亲(特别是母亲)肥胖者,子女肥胖率40%
2、饮食因素
脂肪和糖是导致肥胖的两个危险因素。
3、进食过量
4、进餐速度过快
5、丰盛的晚餐
晚餐吃得十分丰富,有的甚至在临睡前加一顿夜宵,这种吃法是肥胖的祸根。另外,晚上8点以后吃饭,容易导致内脏脂肪肥胖。
6、静坐生活方式,缺乏运动
体力活动减少可导致能量消耗少,多余的能量就转化为脂肪储存体内,从而导致肥胖。
7、精神情志与肥胖病
人有一种“情感饥饿”的心理状态,由于情感需要未获满足,而以食物来补偿,结果过食,导致发胖
8、饮酒与肥胖病
酒精是一种产热很高的物质,仅次于脂肪。另外,酒精还影响酶类的活性,间接引起甘油三酯增多。
肥胖的治疗
1、外科治疗:空肠回肠旁路手术;脂肪切除术;局部注射溶脂药物;胃部切除术。
2、药物治疗:食欲抑制剂;口服降糖药;脂肪酶抑制剂;肉碱制剂;脂解素;中药。
3、饮食控制与运动:适合大多数人,安全、有效。
如何控制饮食与运动
1、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合理低能量
男性:1400-1600Kcal/d,女性1200-1400Kcal/d
比原来习惯摄入的能量低300-500Kcal/d
进食量比原来日常水平减少约1/3
随着运动量的加大,能量摄入可相应增加。
应保持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以满足生理需要。
2、控制脂肪的摄入
每天烹饪用油大约25克,不宜选择肥肉、动物内脏。
3、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每天主食200~300g,保证一半粗粮、全谷物。
4、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给
鱼虾类40g-75g;畜禽肉类40g-75g;蛋类40g-50g;豆腐每天50-100克。
5、确保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
不偏食、不挑食,饮食均衡,食物多样化;每天吃蔬菜300~500g,深色蔬菜至少应占一半;每日吃水果200g-350g。
6、确保膳食纤维的供给
蔬菜、水果、粗粮、薯类、杂豆、菌藻类是获得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另外,建议每人每天摄入豆类及坚果25g-35g。
7、注意三餐的分配与烹调
早中晚餐的热量比例可以按照30%、40%、30%的比例分配。
宜采用蒸、煮、烧、汆、炖等烹调方法,忌用油煎、炸的方法。
8、适当运动
运动强度可达最大吸氧量 60~70%,心率 年龄=170。
每次不少于30分钟,时间在晚饭前两小时最佳。每周4~5次。
一般首先可考虑慢跑、快走、跑走结合、体操、打太极拳等;体质较好者,可选择游泳、爬坡、打乒乓球、羽毛球等。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347期
工人日报客户端 工人日报记者 姬薇
来源: 工人日报
大多数人认为肥胖就是体重超标, BM I指数增高。有些人把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有些人则认为这不是病,只是个体的差异性导致。
不论肥胖能不能被定义为一种疾病,极度肥胖确实可以引起一些疾病,使个体出现代谢或器官异常的障碍。
对于肥胖的诊断,不仅仅要测定BMI指数,BMI指数超标只是一种;还有一种肥胖属于不均质性肥胖,这类人群的BMI指数可能处于正常水平,但由于体内脂肪分布不均匀,例如典型的内脏或腹部堆积脂肪的人群,定义为腹型肥胖,这也是肥胖的一种。
对于那些长期健身的博主来说,由于肌肉含量很大,脂肪相对不多,但是这类人群的BMI指数也超标,这就不能被定义为肥胖。
基于BMI的肥胖临床定义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发布了“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重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关于肥胖的定义:应考虑脂肪分布、内脏脂肪含量以及器官功能状态的评估;同时要结合其他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和体脂测量等,全面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
临床肥胖症的诊断标准:
一、体征标准:个体体内存在过多的脂肪,至少存在一个测量指标,比如腰围或BMI指数超标,以确定患者体内存在过多的脂肪堆积。
二、临床标准:患者出现某个或多个器官功能障碍和异常体征症状。例如;出现心脏、呼吸系统或者骨骼肌系统的功能障碍;患者在做某些日常活动时出现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穿衣、吃饭、洗澡、走路等等。
正视肥胖的定义,通过正确的诊断肥胖,不要简单的局限于BMI为肥胖的诊断标准。
对于临床肥胖症的诊断,不仅仅要视为一种超重状态,可能需要确定为一种慢性疾病状态。
通过确立临床肥胖症为一种疾病,可以让患者更加的重视肥胖对于身体的危害性,需要及早的给予干预治疗。
如今,全球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超重或肥胖。在中国,肥胖呈爆炸式增长。目前约有43.6%即6亿的中国人超重或者肥胖。
肥胖已成为全世界的一大难题,那肥胖的标准是什么?您离肥胖还有多远?
在临床上,诊断肥胖以体重指数(BMI)为标准。BMI定义为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2)。针对亚洲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特点,以下为BMI的分类标准:
哪些危害?
很多人即使知道自己已身处肥胖状态,却没有引起重视。其实,肥胖是一种病,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或者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各种肿瘤、生殖系统疾病等等,进而影响我们的寿命或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肥胖症使预期寿命平均减少6-7年;其中严重肥胖症(BMI>40kg/m2)使男性预期寿命减少10年,女性减少5年。
肥胖可以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或者相关疾病,进而影响我们的寿命或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与肥胖相关的健康问题包括:
1、代谢并发症: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痛风等
2、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静脉血栓形成
3、呼吸系统疾病: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等
4、消化系统疾病:非酒精性肥脂肝、胃食管反流病等
5、骨关节炎
6、肿瘤:食管癌、肠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肾癌、白血病、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绝经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
7、尿失禁
8、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不育、多囊卵巢综合症、妊娠糖尿病、流产等
9、焦虑和抑郁
糖尿病往往与肥胖并存
在肥胖可能导致的众多并发症中,我们发现肥胖往往与糖尿病并存。中国成人中患糖尿病的人群比例为11.6%,约为1.139亿人;而胖子中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占41.5%。在糖尿病患者中,调查显示65%的人超重或者肥胖,在中国约合7440万人。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代谢紊乱的一种疾病,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所有类型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病人约占90%。
肥胖带来的危害是可怕的,然而肥胖伴有糖尿病的危害更是致命的。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会引起冠心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会造成患者致死、致残。
糖尿病传统治疗效果有限,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良好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手段。
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治疗等。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会随之加强。然而,传统治疗方法很难从根本上治愈糖尿病,保持患者血糖的长期稳定,也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严格的饮食控制和反复的血糖波动对患者造成持续精神压力,影响生活质量。因此,糖尿病患者迫切需要一种能良好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肥胖患者接受减重与糖尿病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减重效果。手术不仅有效减轻了患者的体重,也有效改善了大部分患者并存的血糖代谢紊乱。在接受减重与糖尿病手术后,一些肥胖患者术前并存的糖尿病得到临床缓解甚至是临床完全缓解。为什么减重与糖尿病手术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如此显著?减重与糖尿病手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减重与糖尿病手术的主要机理:
1、减少食物的摄入与吸收,从而减少能量的摄取与糖代谢负荷;
2、降低患者的体重,减少由于单纯性肥胖的脂肪堆积所造成的胰岛素抵抗;
3、胃肠道重建后改变了肠-胰岛素轴激素的分泌,从而调控体重并改善糖代谢以及其他一系列代谢性疾病。
减重与糖尿病手术带来的获益:
1、对于持久、显著的减轻患者体重是目前为止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2、显著降低肥胖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
3、缓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4、显著解决或改善2型糖尿病和其他肥胖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等;
5、显著减少2型糖尿病和其他合并症的药物使用;
6、相比不接受手术治疗,进行减重与糖尿病手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7、相比不接受手术治疗,进行减重与糖尿病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显著减少;
8、相比药物治疗,实施减重与糖尿病手术的患者在整体健康、情感健康、身体与社交功能、痛苦缓解以及个人精力恢复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目前主流的两种手术方法
方法:一方面通过在胃的上部建一个小胃囊,限制食物摄入量,另一方面通过远端空肠和小胃囊吻合,使食物绕过胃大部、十二指肠和第一段空肠,极大的控制食物摄入和吸收。
原理:减少胃的容量限制摄入,改变肠道结构减少吸收,改变胃肠道激素的分布与调控,从而调控体重改善代谢性指标。
优点:减重效果明显,治疗效果可望长期保持。
方法:顺着胃大弯的走行方向保留2-6cm幽门以上胃窦,沿胃长轴切除胃的大部,切除全部胃底,使残留的胃呈“香蕉状”,容积在60-80ml左右。
原理:减少胃容量的同时去除了更容易产生饥饿素的胃底,从而反馈到大脑调控饮食进而调控体重;
优点:不改变胃肠道的生理状况,不干扰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过程。
哪些患者可接受减重与糖尿病手术?
1、2型糖尿病程15年,且胰岛仍存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空腹血清C肽水平≥正常值下限的二分之一。
2、BMI≥27.5kg/m2
3、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时,可酌情提高手术推荐等级。
4、建议年龄16~65岁
5、BMI在25.0~27.4 kg/m2之间的患者需慎重考虑手术
以上标准,医生还需要考虑患者代谢综合征组份或存在合并症的情况,请详细咨询医生
哪些患者不适合进行减重与糖尿病手术?
1、明确诊断为非肥胖型1型糖尿病的患者
2、胰岛β细胞功能已基本丧失,血清C肽水平低下或糖负荷下C肽释放曲线低平的T2DM患者
3、BMI<25 kg/m2的患者目前不推荐手术
4、妊娠糖尿病及某些特殊类糖尿病
5、滥用药物或酒精成瘾或患有难以控制的精神疾病的患者
6、智力障碍或者智力不成熟,行为不能自控的患者
7、对手术期望值不符合实际的患者
8、不愿承担手术潜在并发症风险的患者
9、不能配合术后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依从性差的患者
10、全身状况差,难以耐受全身麻醉或者手术的患者
减重与糖尿病手术的安全性与疗效
【减重与糖尿病手术的安全性】
现代外科技术已经能够将并发症降到最低。大众对减重与糖尿病手术的风险存在一定的误解,手术的风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其实,减重与糖尿病手术的死亡率被证实低于其他常见的手术,如胆囊切除术等(您可以从下方表格中比较)。
手术类型
并发症发生率
死亡率
减重与糖尿病手术
胃旁路术
0.4%
0.2%
其他常见手术
结肠切除术
2.4%
0.8%
子宫切除术
0.4%
*
胆囊切除术
0.9%
0.9%
髋关节置换术
1.0%
0.2%
在肥胖人群中,未实施手术的患者相比实施减重手术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8倍,接受减重与糖尿病手术患者较不接受手术者,相对死亡风险显著降低89%。上表中可见,减重手术的风险总体是低于很多常见的手术的如胆囊切除术等。
任何手术都有风险,每位患者面临的手术风险都不同,减重与糖尿病手术风险的增加往往与患者自身存在的一些因素相关,包括年老、高BMI、男性、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存在肺栓塞风险、行动不便等。
减重与糖尿病手术的并发症包括常见消化道并发症(出血、瘘、胃食管反流、溃疡等)、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内疝、呼吸系统并发症(肺不张和肺炎)、胆囊炎和胆石形成等。
我们建议您在手术之前充分的咨询医生。
来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