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群体检套餐(肥胖人体检一般做哪些项目)

新京报 0 2025-02-05

文章目录:

开工前,先给自己定制一份科学体检套餐

春节前后是体检高峰。在开始投入新一年的工作前,进行一次体检,全面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让自己新一年的健康计划更有针对性。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该如何定制自己的体检套餐?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都是重要的参考因素。

30岁以上建议筛查各种慢病和重大疾病风险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健康状况也会面临各种情况,特别是慢病风险。专家建议,20岁以上人群如果有性生活,体检中可以增加HPV检查、生殖健康检查;30岁以上人群在体检时则需要对饮食、营养、运动、睡眠、烟酒嗜好等生活习惯方式、家族遗传和既往病史进行评估,筛查各种慢病和重大疾病风险。在体检基础项目之外,可依据医生指导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慢病筛查项目,如糖化血红蛋白、超声心电图、幽门螺旋杆菌检查、乙肝五项等。如果有家族史既往风险,女性尤其是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受检者,应增加乳腺超声检查,有胃癌、结直肠癌家族史的受检者,可以进行胃镜或肠镜筛查,或者早筛产品。

到了40岁以后,除了建议进行更详细的慢病及肿瘤筛查体检外,还可以考虑增加消化道肿瘤、肺癌、乳腺癌、血管等检查项目,如定期进行胃肠镜、肺部CT、各种脏器的B超检查、有针对性的化验检查等;增加血管健康状况检查,如增加动脉硬化检测、眼底摄影等。通过观察眼底血管的情况,可以协助判断全身血管有否狭窄和其他异常等情况发生,基本能反映出全身血管的状况。

随着年龄的增加,激素水平的检查也应该纳入体检套餐之中。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步入更年期后,激素变化会带来一系列影响。如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会出现断崖式下降,失去雌激素保护,骨量流失较男性更高;男性体内雌激素、雄激素水平减少,也会导致骨量丢失,只是相较于女性更加平缓。建议增加骨密度检测、心理健康测评等体检项目。在步入老年阶段(60岁以上)之后,身体各个器官逐渐衰退,应该更加关注综合健康评估,包括营养状况、日常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精神心理等方面。高龄老人的综合征筛查也很重要,包括衰弱、肌少症、视力听力障碍、睡眠和认知障碍等,通过评估以制订相应预防干预方案。

选对方式很重要

不同的体检项目,都有相应的检查方式,有时同一个检查项目,也有多种检查方式可供选择,该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检查方式,这其中也有门道。

以乳腺癌为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表明,2020年全球约有226万女性诊断为乳腺癌,占全世界肿瘤病例的四分之一,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乳腺癌的筛查方式也有多种,包括乳腺超声、外科检查、肿瘤标志物、胸部CT、钼靶检查等。具体来看,乳腺癌防癌体检以乳腺超声结合乳腺X线摄像检查(钼靶)为主要手段,辅以乳腺触诊。45岁以下女性采用超声检查并辅以临床乳腺触诊,如出现可疑结果,加用X线摄像检查(钼靶);45岁以上(含45岁)的女性采用超声检查结合X线摄像检查(钼靶),并辅以临床乳腺触诊。建议单纯X线摄像检查(钼靶)时也辅以乳腺触诊。超声每年一次,钼靶绝经前隔年一次,绝经后每年一次。

此外,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也需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脑卒中是有明显家族聚集性疾病。除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吸烟史、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等均属于脑卒中高危因素。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到医院进行一次体检,项目包括,血压、血糖、血脂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检验,颈动脉超声检查。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校对 杨利

“体检季”来临,我们帮您搭配最优“体检套餐”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国人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健康体检正在成为人们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名目繁多、种类各异的健康体检项目,让人们眼花缭乱甚至不知如何选择。在“体检季”到来之际,我们为您详细解读各类健康体检项目,帮您选出最适合您的体检套餐。

如今,健康体检的套餐种类繁多,其中,普通体检与日渐趋热的防癌体检各有何特点,分别适合哪些人,人们该如何选择体检套餐?这是让很多人非常困惑的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体检是对健康状态的全面检查

北京安贞医院体检中心主任胡荣表示,健康体检是针对个体健康状态的普查,是对疾病的一级预防。健康体检一般建议每年一次,体检项目主要包括身高、体重、病史询问、血压、血脂、血糖、血尿便常规检查、心电图、B超、胸部X线,以及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妇科等专科检查等。

胡荣主任特别强调,健康体检同时也是受检者“接受健康再教育”的过程。人们通过体检对自身健康有个重新审视,并提醒自己及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以减少疾病发生、延缓疾病进程。如空腹血糖低于6.1毫摩尔/升为正常,超过7毫摩尔/升定义为糖尿病,6.1毫摩尔/升~7毫摩尔/升提示空腹血糖异常,这一异常指标通过运动、饮食调整等生活方式改善,可以延缓甚至减少糖尿病的发生,但是如果不注意,以后发生糖尿病的概率特别大。

心血管疾病是最为常见的重大慢性疾病,也是健康体检的重要内容。胡荣主任介绍,安贞医院根据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会的相关专家共识,制定了针对健康人群的心血管风险筛查,依据年龄、性别、是否肥胖、是否吸烟等危险因素对受检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进行初步的危险分层,然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心血管风险筛查。比如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可能出现心、脑、肾、血管、眼等器官组织的损伤,建议患者增加心脏超声、动脉弹性检查、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检查等项目。一个人具备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越多,其心脏年龄就越大,越需要干预危险因素。

防癌体检是专项筛查

在健康体检比较普及的同时,防癌体检现在也日益受到公众认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体检中心副主任徐志坚教授表示,健康体检针对的是所有慢病及“亚健康”状态进行的检查,而防癌体检是专项病种筛查,主要针对常见的癌症进行筛查,其目的是发现早期癌症、癌前病变,降低受检人群死亡率。防癌体检是建立在癌症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与健康体检相比,需要对相应检查项目进行补充或“升级”。

在检查项目上,防癌体检是目前业内癌症筛查最敏感手段的集合体。如健康体检中通常使用胸片检查肺部,而肺癌筛查则采用更容易发现小病灶的低剂量螺旋CT;普通健康体检中乳腺癌筛查多用超声,而防癌体检中乳癌筛查推荐钼靶与超声联合使用,对乳腺癌高危人群,更推荐乳腺核磁检查。

徐志坚表示,癌症的发生与危险因素暴露、年龄、家族史等多因素有关,建议40岁以上人士可首先进行一次患癌风险基线评估,根据风险程度选择不同的筛查手段和筛查频次。不同癌种的危险因素不同,相对应的筛查人群、手段、筛查频次也不同,高危人群是筛查重点。

以肺癌为例,不吸烟、无家族史的一般人群每年可常规筛查;40岁以上、吸烟超过20包/年的人士,建议每年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有长期吸烟史、家族史、肺部有超过7毫米的阳性结节者,应3个月或半年进行一次CT检查。在结直肠癌筛查中,肠镜检查是最重要手段。无家族史、息肉等危险因素的一般风险人群,每5~10年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即可,如果发现超过1厘米的息肉,切除息肉后,应连续两年每年随诊复查一次,如无异常则可5年~8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在胃癌筛查中,若有幽门螺杆菌或胃蛋白酶源阳性,应每两年做一次胃镜;若两者均为阳性,则每年一次胃镜;两者均为阴性,3年一次胃镜。这些检查内容,普通健康体检一般也不涉及。

体检不是无癌就万事大吉

胡荣提醒,做健康体检前应空腹,禁食禁水,否则会影响腹部B超检查。另外,体检中不查部分项目或过度检查的两个极端不可取。比如有的受检者担心拍胸片的射线辐射,不做常规胸片检查,实际上现在大医院的设备都较好,胸片检查射线量非常低,仅相当于人在自然环境中暴露几小时的辐射量。胸片检查能够发现肺部炎症、肿瘤,以及心脏形态异常等问题,检查还是很有必要的。另一类受检者则担心检查不够,要求“CT从头到脚做一遍”,这完全是过度检查。

胡荣还提到,不少人拿到体检报告,只要没有查出癌症就认为万事大吉,其实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也不可小视。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是我国的首位死亡原因,如心功能III—IV级、左室射血分数低于30%的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30%,与晚期转移的癌症相近。因此不能等待心脏明显异常才重视,应根据体检结果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及早治疗。

徐志坚也特别强调,防癌体检是终身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不是一次检查一劳永逸,发现问题的受检者要关注、跟踪可疑病变,早诊早治。另外,现在防癌筛查主要还是针对常见癌种,且任何筛查手段都有局限性,也有漏诊可能,公众应正确认识防癌体检,科学选择筛查手段和方法,尽早发现疾病。

/健康报记者 谭嘉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大医生来了》体检,套餐怎么选?报告怎么看?讲解来啦!

大医生来了

本期《大医生来了》节目中

邀请到了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健康体检中心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石红霞

健康体检是指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的诊疗行为。

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进行健康管理,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并对其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健康信息采集、健康检测、健康评估、个性化管理方案、健康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

体检分为哪几种类型?

主要按体检类型及需求分为个人健康体检、入职体检、入学体检、公务员招录体检、职业病体检等。

每年体检有多重要性

通过健康体检,可以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发现一些不易察觉的早期疾病,以便及时干预、终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所有健康人群至少应每年参加一次健康体检,尤其是35岁以上的人更应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中老年人群(50岁以上)及疾病高危人群每年至少体检2次。

如何科学选择体检项目?

根据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在2014年制定的《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这个共识是我国医疗机构开展体检服务的基本参考依据。共识采用"1 X"的体系框架。

"1"—为基本体检项目,必选项目,也是形成健康体检报告及健康管理档案的必须项目;

"X"—为专项体检项目,备选项目,主要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及慢性病风险个体进行的专业化筛查项目。

体检前后分别有哪些注意事项?

体检前的注意事项包括:

1、体检前三天开始注意清淡饮食、开始忌酒;

2、体检前一晚十点钟以后请勿进食,尽量少喝水;

3、检查前一天请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做好个人卫生;

4、体检当天请空腹,待做完空腹项目之后再进早餐;

5、检查当天尽量轻装上阵,穿宽松的分体服,不要穿连体衣及长筒丝袜;

6、女性朋友尽量在月经结束3天后体检;

7、孕妇或者有备孕计划的受检者,不做与放射相关的检查项目;

8、未婚女性不做妇科检查;

9、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按常规进行服药,避免体检途中身体出现异常情况。

体检后的注意事项:

1、尽快进食:由于之前一直禁食或者清淡饮食,会导致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所以应该尽快补充饮食,使身体恢复活力;

2、避免剧烈运动:抽完血后,如果剧烈运动,很容易使得抽血血管的针孔处再次分开,会引起一定的感染、出血等;

3、抽血后按压时间长一点:对于体检后,尤其是抽血后的这个位置,最好在抽血结束后,按压长一点的时间。一般的人按压3-5分钟就可以,但是有个别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如果按压不够,会导致渗血,渗出的血有时会引起疼痛不适。因此,最好按压长一点时间,有时按压不够还会导致淤血。所以,注意在24小时后,采用湿温的毛巾进行温敷,以使淤血尽快消散;

4、注意休息:还有一些其他的注意事项,比如注意休息,尤其是做一些胃肠镜检查时,会有身体不适,应注意休息、清淡饮食,使身体逐渐恢复正常状态。

体检报告单中的异常指标意味着什么?

在体检报告中提示血压、血糖偏高时,要结合既往的病史,如果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需要结合服药的情况到专科调整用药。如果既往没有病史,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疾病,如发现血压高了,应进一步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明确是否有高血压病史;血糖高了,需要进一步测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以明确是否有糖尿病病史。血常规中出现指标异常,要看具体是哪个指标异常,还有数值的高低,一般重点关注的项目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数值,如果是血液系统疾病需整体进行分析。不同的指标提示不同的问题,比如白细胞增高多见于炎症、感染、肿瘤时,白细胞可以反应性增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时多见于贫血,高于正常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血小板低于正常多见于血小板减少症,异常偏低易引起出血,明显高于正常多见于血栓性疾病。

如何应对常见的异常指标?

1.体检报告中出现异常的指标或阳性结果,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进行分析讲解,听医生的建议,有些可能需要定期复查,如常见的良性甲状腺结节,需要半年后复查甲状腺彩超和甲状腺功能。心电图或内科检查发现室性早搏,首先要区分是偶发室早还是频发室早,应及时就医治疗需要进一步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大于5次/分钟属于频发室早。室性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类型,主要是由于器质性心脏病、代谢性疾病及神经系统因素导致的。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心悸或“停跳”感,严重者可出现乏力晕厥、心绞痛、低血压等症状。对于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人,如果早搏没有明显的症状,可以不用给予药物治疗。但要积极地祛除诱发早搏的各种诱因,如失眠、情绪波动以及过量吸烟、饮酒等。频发室早伴有临床症状者需要到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就诊,根据具体病因和临床表现,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2. 颈动脉斑块形成属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如年龄、性别、早发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项危险因素,出现颈动脉斑块的几率会明显增加。建议积极控制血压、血糖、降血脂等减轻颈部动脉斑块的加重,严重时可以行支架手术,坚持锻炼,避免长时间久坐及伏案工作等,保持良好的坐姿,饮食清淡,避免进食高脂饮食。

主持人大春与嘉宾石红霞合影

来源:甘肃农村广播

编辑:张耿源

责编:王玉珏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931-8569680)

多地价格大涨!很多人都爱吃

换车吗?汽车以旧换新最新安排

向沙地要食物 实现绿富共赢

上一篇: 职场肥胖男生穿搭(职场胖男士穿搭)
下一篇: 腿窝长肥胖纹(腿窝长肥胖纹怎么回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