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臭腋臭手术内蒙古专家(狐臭腋臭手术内容)
35
2025-02-24
儿童正处于生长和发育阶段,不能通过节食的的方式来减肥,以免影响骨骼的发育。另外减肥也不能急于求成,可以通过有氧运动以及调整饮食的方式来帮助瘦身。
儿童肥胖如何来减肥?
1、运动减肥
爬楼梯:爬楼梯不仅消耗更多的能量,同时也克服自身的重力,经过研究发现上下楼梯比游泳消耗的能量高于三倍以上。每次爬楼梯运动30分钟,每天1~2次,要先从小量的运动开始,然后慢慢的增加运动量,每分钟爬50个台阶,爬10分钟左右再休息5分钟。
快步走运动:快步走强度并不大,能调动全身的生理功能,特别适合于肥胖儿童,但是必须要持续一个小时以上,才能帮助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提高基础代谢率。快步走运动的时候要让孩子抬头挺胸,让手臂正常的摆动,不能有意识的加大摆动的幅度,这样可能会因为失去平衡而摔倒,要选择平坦的场地,让孩子穿上厚底高帮的鞋子,以免脚部扭伤或者擦伤。
骑行:骑行减肥特别适合于学龄前的儿童,但是骑行的速度要快而且持续时间长,保持均匀的速度,每小时超过20千米,持续60分钟左右,但是必须要有家人的陪同并且选择空旷的场地。
跑步:跑步是非常简单而且有效的有氧运动,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控制,能迅速燃烧体内的脂肪,提高身体素质,但是不能空腹跑步,以免出现低血糖,跑步前可以喝一杯热牛奶。
2、调整好饮食结构
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也可以采取少量多餐的原则,两餐之间必须相隔6个小时,晚餐要安排在傍晚6:00~7:00左右,睡觉前三个小时不能吃任何的食物。不能饥一顿和饱一顿,吃饭时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晚餐的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不仅有利于消化,同时也能给人们一定的饱腹感,减少了对其他食物的摄入,尽量以清蒸或者水煮的方式来烹饪食物,不能红烧或者油炸,多吃蔬菜和水果,炒菜的时候要少放盐和油。零食应该以低热能为主,推荐选择干果水果或者乳制品等。
温馨提示
每天必须要测量一次体重,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信心以及毅力,不能以讽刺的口吻,以免造成心理上的问题。多吃蔬菜和水果,主食应该增加五谷杂粮,做菜的时候少放油。
1989年成立的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在营养学家于若木的主持下,结合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确定每年5月20日为中国学生营养日,其目的在于广泛、深入宣传学生时期营养的重要性,大力普及营养知识。
在“中国学生营养日”,我们今天就聊一聊“儿童饮食管理”这一话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儿童超重、肥胖的全球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儿童的肥胖流行始于2000年左右,我国儿童的肥胖患病率从2002年的6.6%逐渐增加到2012年的15.8%,此10年的增长速度已超过美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在儿童期,肥胖不仅与哮喘、腺样体肥大、儿童1型糖尿病、儿童脂肪肝、中枢性性早熟等疾病密切相关,儿童肥胖同样会延续到成人。
一项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在13年的随访过程中,80%的肥胖儿童会发展为成人肥胖。因此阻止儿童肥胖患病率的增长是我国公共卫生及临床医生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
幸运的是,有文献表明,采取有效的饮食营养干预手段,超重肥胖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或是彻底治愈的。
一、哪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儿童肥胖相关?
1.不吃早餐
文献研究表明不吃早餐的儿童发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更大。因此养成规律吃早餐的习惯对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 零食及含糖饮料的摄入
文献研究表明,多次摄入热量较高零食的儿童相比不吃零食的儿童患超重肥胖的概率更大。同时频繁摄入含糖饮料也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患病风险。
3.进食过快
研究表明,进餐时速度过快将增加儿童肥胖患病风险。因此当儿童进食时应保持适宜的速度,避免进食过快。
儿童青少年应尽量避免以上不良的饮食习惯,避免超重肥胖的发生,以下将列出相关健康营养策略供家长朋友们借鉴参考。
二、学龄期儿童科学膳食营养策略
1. 三餐规律进餐
学龄儿童注意三餐时间应相对固定,三餐要做到营养均衡,少油盐调料等。
2.足量喝水,不喝含糖饮料
多喝白开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3.不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可能增加儿童消化系统负担,造成热量堆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三、如何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存在超重和肥胖的情况?
我们可以初步通过儿童的BMI进行简单的评估。BMI(Body Mass Inde)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BMI计算公式: BMI = 体重(Kg) / 身高2(m),例如:一个52Kg的人,身高是1.55m,则BMI为:52(Kg)/1.55 2(m)= 21.6。同时参照《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进行评估(见下图)。
如果您的孩子属于超重肥胖的范畴,需要尽早到医院进行评估是否存在其他肥胖合并症的情况,同时制定有效的饮食及运动策略防止肥胖进一步发展。希望通过健康的饮食宣教,让更多的青少年儿童拥有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超重肥胖的发生。
四、儿童单纯性肥胖中医干预治疗
体形的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人有脂、有膏,有肉”,脂膏形体即为肥胖。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与脏腑功能有关,若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湿、膏脂聚积体内,则会引起肥胖发生。儿童单纯性肥胖除了饮食调整、运动疗法等方法外,中医调理脾胃肝肾功能,化湿涤痰,配合针灸及耳穴压丸等,能起到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症的作用。(马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肥胖门诊,小邑听到了一个坏消息,刚满10岁的他体检报告上写满了“老年病”:重度脂肪肝、肝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
10岁儿童为何多种疾病缠身?医生告诉记者,小邑疾病的源头是肥胖。在门诊上,有不少孩子已从超重变成肥胖,再因肥胖而得了各种疾病。究其根源,和家长的养育理念有很大关系。
不少临床专家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如今,家长们发现孩子健康问题的能力变强了,一观察到“蛛丝马迹”,二话不说就带着孩子跑医院;但拿到诊断报告,离开诊室,医嘱就抛在脑后了,生活一如既往。毕竟,持续“掉线”的父母,是无法让孩子实现健康“逆袭”的。
小小年纪就肝功能受损?都是肥胖惹的祸!
拿着自己的体检报告单,小邑一脸无措。身高才156.5厘米的他体重已达到75千克,与之伴随的便是一系列疾病,小小年纪肝功能受损了。
作为主诊医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曲伸直言,像小邑这么严重的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是,近年来,小胖墩越来越多。在上海十院内分泌科的减重特色门诊上,小患儿占比不低。
肥胖已成为儿童较常见的健康问题。去年,3岁“小网红”佩琪因夸张的体重受到网民关注。当时佩琪的体重已达35千克,而同龄女孩的标准体重仅为15千克。对于女儿的肥胖,佩琪的父母视若无睹,继续让孩子吃烤肉、烤串、烤肠等“垃圾食品”,甚至还兴奋地宣布:“马上突破“100”大关!”
曲伸直言,儿童肥胖的发生部分是由于遗传因素所致,但更多的还是源于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此外,如今不少孩子都由老人隔代抚养,而秉承“小孩子还是肉嘟嘟的好”的错误理念,在过度喂养下,“三高”也早早写在不少青少年的病历本上。
中国营养学会2017年公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超重儿童发生高血压、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的风险分别为3.3倍、2.6倍、3.2倍。
更糟糕的是,在儿童时期没有解决的“肥胖”问题,到了成年依旧无法回避。研究表明,与体重持续正常的人群相比,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为4.3倍,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高达9.5倍。因此,控制儿童体重在正常范围,必须防患于未然。
别让医生开出的健康处方停留在“说说而已”
其实,从临床观察看,不少肥胖儿童本身也有不小的自卑感。比如,他们在学校中会被起绰号,因饭量大时常被同学嘲笑。渐渐地,不少小胖墩与同学的关系也渐渐疏远,甚至将自己封闭起来。
可一提到让孩子减肥,不少家长似乎并不情愿,有人直言: “孩子正在长身体的阶段,学习也辛苦,多吃点才有体力。”
“干预孩子体重的阻力,有时候正来自家长。如果家长不能意识到生活习惯存在的问题,无法主动作出改变,那么医生也无能为力。”上海市儿童医院健康管理部主任田园曾碰到一对父子,走进诊室的两人仿佛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体型壮硕、胸部发育,脖子、腋下皮肤黝黑,这是典型因肥胖引起的黑棘皮。检查提示,孩子已经达到肥胖的标准,所幸尚在早期,可通过及时干预恢复健康。但孩子父亲不以为然: “我也挺胖的,不也挺健康!”
“此类家长不少见,要让家长真正意识到孩子的健康问题是件大事,并从意识落实到行动,持之以恒地改变。”田园说,家长作为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医生与患儿之间的“中间变量”。当医生将医学知识传递给家长后,家长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并结合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孩子一起管理自己的健康,并教会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是项极大的工程。
她有些无奈,如果家长这一“中间变量”只起到将孩子带进诊室的作用,那么医生开出的健康处方也就仅仅是“说说而已”。
科学喂养对整个家庭都有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沪上很多医院通过开展线上课程、线下沙龙的形式,持续向家长输出一些科学喂养的理念。
在曲伸团队的努力下,经过3个月的医学体重管理,小邑的体重下降了近12千克,同时长高了2.5厘米,肥胖引起的相关代谢性疾病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在临床医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的三重帮助下,小邑的家庭也慢慢改变了固有的生活模式,一家人的生活都变得健康起来。
正如曲伸所言,科学喂养对于整个家庭都是有益的。在他的门诊上,同样不乏家长和孩子一起减肥、减重成功的励志案例。
“儿童很少有能力选择并贯彻有益于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儿童行为的原则常常是从快乐和满足自己出发,需要家长在行为管理上来辅助,设定一定的规则。爱孩子不是放任孩子偏食挑食,爱孩子也并非看着孩子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听之任之。”田园建议,除了关注孩子的体重,在发现超重时及时干预,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变化选择合适的体检项目, “孩子小时候关注身高体重,大一些要看常规血指标,到了青少年则可以开始监测血糖、血压等。”她提醒,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家族史的孩子,更要定期监测孩子身体状况,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记者 李晨琰)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