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为何要求无腋臭的人(公安为什么)
33
2025-02-23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檀弓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第三位储君,也是第一位成功上位的太子,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很幸运。朱高炽之前的明朝三位皇帝的皇位得来都很戏剧性,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在元末天下大乱中一刀一枪杀出来的;其后的建文帝朱允炆皇位本来不应该轮到他,但奈何老爸死的早;明成祖朱棣更不必说,造反起家。
而朱高炽则不同,作为太子他继承皇位本应该是理所当然,不应该有这么多的波澜。然而相比他的前任,朱高炽迈向皇帝之路只能用心酸来形容。朱高炽之前的两位储君——朱标和朱允炆,他们的储位在一经确立后便不可动摇,其地位之稳固远不是朱高炽可以比的。
明仁宗御容
再看朱高炽,他当太子的二十多年间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担心太子之位不保,因为他知道一旦失去储君之位,他失去的不只是皇位,甚至还有他的身家性命。
一、稳固世子,艰难太子朱棣登基后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立太子,根据中国古代王朝不成文的惯例,新皇登基不久就应当册立储君,以示皇位稳固。于是受这个传统影响,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此时朱棣登基才半年,朝中群臣便上书请求皇帝立皇太子。
群臣请求皇帝立太子,不过并没有建议皇帝该立谁为太子,也就是说大臣给了皇帝很大的自主权,皇帝爱立谁就立谁,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表面上看朱棣的选择范围还算宽,他有四个儿子,虽不如朱元璋那么多,但也能凑ABCD四个选项。但四个儿子中老四朱高爔幼年夭折,自然不在选择之列,因而只能从活着的三个儿子中选择。
朱高燧、朱高煦、朱高炽《大明风华》剧照
中国古代礼法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个问题在三个儿子中不存在,因为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都是朱棣的嫡妻徐氏所生,三人均属于嫡子,身份上不分高低。
不过还是有些细微差别,那就是长子朱高炽不仅是“嫡”而且是“长”,是名副其实的嫡长子,朝臣虽然没有明说立谁为太子,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要拥立朱高炽的节奏。
后世说起朱高炽的太子生涯,往往用“风雨飘摇”来形容,然而在此之前朱高炽也曾有过一段不可动摇的继承人生涯。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早在朱棣还是燕王时他就已经是燕王世子了。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正式册立朱高炽为燕王世子。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就皇室管理等各方面问题写成《皇明祖训》一书,其中特别提到明朝上到皇帝下到诸王的继承人一定要挑选“嫡长子”,只有在没有嫡长子的情况下才能考虑其他人选,也就是说朱高炽的世子地位是经过朱元璋亲自认证的。
到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的时候,朱高炽已经做了三年燕王世子,其地位之稳固无人能及。既然燕王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皇帝,那么燕王世子就是当仁不让的皇太子了,况且朱高炽的继承人身份还是朱元璋选定的,朱棣登基之后事事表示要效法太祖皇帝,既然这样太祖皇帝亲自选的继承人当然就应当立为皇太子了。
册封朱高炽为皇太子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而这一点朱棣本人也是清楚的,因而他在回应大臣们的敕书中只提到了朱高炽,而没有提及其他两个儿子,表明朱棣心里也知道朱高炽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但知道不等于接受,面对群臣们的请求,朱棣明确拒绝。并且还给出了理由,称“然今长子属当进学之时,俟其智识益充,道德益进,克膺付畀,议之未晚。”朱棣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说朱高炽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好好学习,以充实提高自己,等他真正有长进了,再讨论皇太子的事也不晚。
就这样群臣们的第一次上书以失败告终,但是朝中大臣并不气馁,反而再接再厉。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三月,百官再次上书要求册立皇太子,结果再次被拒绝。同时朱棣也再次给出了自己的拒绝理由“矧在长子,智识未广,德业未进,储贰之任,岂当遽承”,还是认为长子朱高炽的能力不足。然而还没等朱棣在这个问题上松一口气呢,同年四月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也上书朱棣要求册立皇太子,结果朱棣依然老调重弹,以长子能力不够拒绝了。
朱高炽能力真的很差吗?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到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的时候已经26岁了,甚至其长子朱瞻基都已经5岁了。明代宗室子弟一般十岁左右就要开始进学受教了,到永乐元年朱高炽已经上了十五年学了,九年义务教育早已达标。
而此时朱棣却还认为他能力不行,让他学习,难道朱高炽是晋惠帝一样的人物吗?当然不是,有重量级人物可以作证,史书记载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曾经亲自考验过朱高炽,从军事到政治再到民生等各方面,朱高炽对朱元璋的问题则是对答如流,博得朱元璋的喝彩,夸赞朱高炽有人君风度。连朱元璋都认可的孙子难道会如朱棣所说的那般不堪!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已经明白了,所谓的学识不够、能力不足都只是借口,朱棣推迟立太子是有别的原因的。至于什么原因,大多都是认为朱棣偏爱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所以在立太子这件事上有私心。、
二、世子多疾,汝当勉励确实如此啊,在朱棣的三个儿子里面,朱棣最喜欢的就是自己的次子朱高煦,对于老大朱高炽,朱棣是死活看不上眼。主要就是觉得这个儿子看起来一点没有自己的风范。
朱棣是著名的武功皇帝,而朱高炽身材肥胖,腿还有毛病,走路都要有侍从搀扶。朱棣当年曾让朱高炽兄弟三人练习骑马射箭,结果朱高炽太胖了,连马都上不去。朱棣看到这一幕十分不满,认为这一切都是朱高炽太胖导致的,因而命令削减朱高炽的日常饮食,想通过强制节食的方法来帮助朱高炽减肥。当然最后减肥没有成功,这就更导致了朱棣厌恶朱高炽。
反观朱高煦则是“英武颇类上。长七尺余,轻娇,两腋若龙鳞者数片”,不光身材高大,骑马射箭样样精通,而且长得颇有异象,可以说朱高煦就完全对朱棣的胃口了。因为后来朱高煦造反失败,所以历史书中将其刻画成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将形象,并且不爱学习,就知道惹是生非。
但事实上朱高煦的文化水平也不低,当年朱高煦还是王子的时候曾撰写《拟古感兴诗》二十八篇,他的臣僚曾夸赞过朱高煦的文采,并将诗集印刷发行,而且朱高煦还好书法,他的书法被人称作雄健有理,由此来看朱高煦的文采即使比不上朱高炽,但也还是不错的。
正是由于能文能武,朱棣对这个儿子更加偏爱。本来这种偏爱还在正常范围之内,尽管朱棣不喜欢,但朱高炽并无大过,而朱高煦也无大功,最终朱高炽还是能顺利继承朱棣的王位,然而靖难之役打破了平衡。
靖难之役中朱棣曾多次身处险境,几次将要丧命于南军(朝廷军)之手,而关键时刻朱高煦总能挺身而出救朱棣于危难之中。白沟河之战中,朱棣差点被南军都督瞿能擒获,危机时刻是朱高煦挺身而出,率领精骑数千,斩瞿能父子于阵前。东昌之战中,建文帝一方的平燕将军盛庸以火器打败燕军,甚至连朱棣手下的大将张玉都在这场战争中阵亡,朱棣本人只身逃走,紧要关头又是朱高煦率领大军赶来支援,击退南军。之后的浦子口之战中朱棣又被自己的大舅子徐辉祖给击败,危急时刻又是朱高煦奋力一搏才打退南军。
可以说,朱高煦的英勇表现不光令朱棣对自己这个二儿子刮目相看,而且欠下了朱高煦一份情,后来朱棣之所以对朱高煦如此纵容,有靖难之役的原因在里面。正是在战争过程中,朱棣说出了那句名言——“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就是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好好努力啊。潜台词就是你大哥身体不好,最后的大任还是要由你来继承。在其他的史书记载中,朱棣说得更加直白,比如《鸿猷录》中记载的朱棣的原话是:“吾疲甚,汝往督战。世子久疾,事成,当以汝为东宫。吾儿勉之!”
此外,《明史》的《金忠传》和《杨士奇传》中也明确记载朱棣曾经许诺朱高煦太子之位。不过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朱棣跟朱高煦说这句话纯粹是为了激励朱高煦的斗志,就和当年朱棣鼓动宁王朱权一起出兵,说事成之后中分天下一样属于空头支票,老画饼人了。
其实不然,如果朱棣真的只是糊弄朱高煦的,那么他不会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大臣们上书请求册立太子时,一直找借口拖延。事实上,朱棣登基后,太子问题考虑了近两年,期间文官集团四次上书要求册立皇太子,但朱棣一直在犹豫。朱棣的行为证明他确实曾在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之间产生过迟疑。
三、朱高炽的支持者朱棣登上皇位已经是用暴力方式打破了朱元璋制定的法度,这就导致朱棣登基后地位并不稳固,这种情况下再打破一次制度,强行立朱高煦势必会导致相当大的风险,而且会给后世留下恶例。为了使脆弱的政治平衡得以保持,朱高炽背后的势力开始出手,扶持朱高炽登上太子之位。
仁孝文皇后徐氏
朱高炽的第一个支持者是他的母亲——明成祖徐皇后。徐皇后之所以会支持朱高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朱高炽的身体状态使得徐皇后在三个儿子中比较关注自己的这位长子,而长期相处下来,徐皇后发现朱高炽的仁厚,若日后为君必能造福天下;另一方面当年的北平保卫战中徐皇后也是参与其中的,北平保卫战的胜利使徐皇后认识到了朱高炽的能力,知道其足以担当大任的。
正因此,徐皇后在储位问题上坚决支持朱高炽,并且还曾在朱棣面前公开批评另外的两个儿子,说他们性格不好,难当大任。徐皇后与朱棣感情深厚,她的态度无疑会影响朱棣立太子的立场。
同时徐皇后的表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争取到朝中部分武将的支持,长期以来朱高炽的支持者主要是文臣,徐皇后的支持无疑弥补了朱高炽的短板。徐皇后是大明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其家族属于大明顶级武将勋贵家族,势必也与其他武将勋贵家族有着联系。因此,徐皇后的表态无疑会影响这些武将勋贵家族的选择。
朱高煦对朱高炽的最大优势就是军事方面,由于朱高煦陪同朱棣四处厮杀征战,因此在军队中有着较高的声望,很多依靠靖难之役起家的武将都支持朱高煦当太子。但奇怪的是明朝开国武将功臣以及他们的后代甚少有人公开支持过朱高煦。虽然当时明朝的开国武将在经过朱元璋的清洗和靖难之役后政治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在朝堂之上仍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正是在徐皇后的影响下,这批元老功臣在立太子问题上没有倒向任何一方,在形式上保持着中立态度,而这减轻了朱高炽的压力。于是朱高炽背后最强大的一股力量开始行动起来。
朱高炽身后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就是朝中的文官集团,文官们不仅坚决支持朱高炽当太子,还坚决反对朱棣立朱高煦为太子。其中兵部尚书金忠曾在朱棣面前历数废长立幼导致的祸事,反对立朱高煦为太子,说的朱棣哑口无言。之后朱棣又召见解缙、黄淮、尹昌隆三人并将金忠的观点告诉他们,询问他们对此的看法,结果三人全部支持金忠的观点,要求朱棣“立嫡以长”。并且朝中的这些文官们还抓住了朱棣的一个死穴,那就是祖制。
要知道朱棣当初起兵“靖难”的一个借口就是要恢复祖制,他继位后也的确把所谓的“建文新政”全部废除并恢复到朱元璋在位时的样子。且不说朱高炽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朱棣继承人,就但从《皇明祖训》“居嫡长者,必正储位。”这句话来看,朱棣也必须要立朱高炽为太子。
文官集团们抓住了朱棣的弱点,你不是要恢复祖制吗?那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祖制,你承不承认这条祖制,如果承认那就立朱高炽为太子,如果不承认那你为证明自己夺权合法的一切行为都将白费。这样一来朱棣连狡辩的机会都没有。
文官集团之所以全力支持朱高炽,有恪守儒家礼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文官集团看中了朱高炽仁厚的性格,朱高炽十分符合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君主形象,如果他登基做皇帝,文官集团一定能与皇帝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相反朱高煦如果成为太子乃至登上皇位,以他类似朱棣的性格必然极力压制文官集团,而且朱高煦一旦登基,文官集团对他并无拥立之功,他启用的必然是与自己交好的武将,那到时候文官集团就会被边缘化,所以即使从文官集团的整体利益来考虑也必须死保朱高炽。
四、文武全能朱高炽除了这些外因之外,朱高炽本人的能力也是不容小看的。许多人可能由于固有的印象认为朱高炽能文不能武,因而凭借武力起家的朱棣才更喜欢朱高煦,但其实朱高炽是有军事才能的。靖难之役中,朱棣任命朱高炽镇守北平,而朱高煦则跟随他四处征战厮杀。朱棣在外出征,北平城中的精锐全部被带走,留给朱高炽的只剩不到一万的老弱病残。但是朱高炽对此并没有表示不满,反而积极进行防御工程建设,同时安抚城中军民以避免引发骚乱。
果然,在朱高炽构建好北平防御工程后没多久,建文帝便派李景隆率领着几十万大军来攻打北平城了,打算端掉朱棣的老巢。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大军,朱高炽临危不乱、严肃部署、奋力抵抗,取得了北平保卫战的胜利。北平保卫战的胜利虽然不能与朱高煦多次救下朱棣的功劳相比,但也显示出朱高炽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既然长子朱高炽本身这么有才,背后又有那么多势力的支持,再加上按礼法来说确实要立朱高炽,渐渐地朱棣心中的天平也就向朱高炽一方倾斜了。
而最后完成临门一脚的就是“好圣孙”朱瞻基了。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深受朱棣宠爱,在朱棣看来朱高炽虽然有些懦弱,但朱瞻基是真有自己当年的风范啊。正因如此,在朱高炽还是太子的时候,朱棣又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也许在朱棣看来将皇位交到朱高炽手中,再由朱高炽交给朱瞻基是一个相当好的选择了吧。
因而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在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后,朱棣正式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至此,朱高炽也正式开启了自己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这长达二十年的太子生涯。在朱高炽这二十年的太子生涯中曾因为朱棣巡狩北京和北伐蒙古诸部的原因而先后六次监国。从这一点上看,似乎朱高炽已经成为大明朝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其实不然,朱高炽的这二十年的太子生涯不仅不是一帆风顺,反而是处处危机。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提起靖难之役,大家首先想到可能会是朱棣的勇猛,可是有一个人大家一定没有想到,那就是朱高炽,他在这场战役中,以五万兵力阻挡了李景隆的五十万人马。
朱棣并不是太喜欢又胖且腿脚还有些问题的朱高炽,与汉王朱高煦比起来,朱高炽从形象上就败下阵来。
不过因为一场战争,朱棣明显对朱高炽生出了好感,甚至可以说朱高炽在靖难之役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靖难之役假如失败的话,对朱棣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朱允炆为何要削藩,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觉得藩王会威胁他的地位和统治,同时藩镇的存在也加大了国家开支。
对于国家来说,削藩不是坏事,可是坏就坏在,这些藩王也不会束手就擒,自古就有成王败寇之说,朱允炆削不掉藩王,他就要承担后果,同理也可以证明,朱棣也是这样的。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黄袍加身,他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且放弃了一直在身边出生入死的朱高煦,而且朱棣曾说过汉王朱高煦更加类己,可为何一场战役就改变了所有的想法呢?这里就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了。
朱允炆可以削藩吗?其实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他的步子迈得有些太快,在根基尚且不稳的情况下,就有了这个想法,这无异于把自己架在碳火上“烧烤”。
古人常说一句话,叫做“欲速则不达”,急着要办的事情往往办不成功。
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只提出了削藩的建议,却没有想到削藩后的结果。
当各个藩王被莫须有的罪名扳倒时,朱棣岂能没有别的想法呢?
于是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在这场战役中,朱高炽一直守在北京城中,朱高煦与朱棣却一路征战,试想如果没有朱高炽的死守,朱棣再牛也无暇顾及自己的“家门口”。
建文元年九月,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开始筹划对朱棣的“老巢”北京发动全面进攻。
此时朱棣正在别处征战,也必定带走了精兵强将,留给朱高炽的只剩老弱病残,李景隆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便兵临北京城。
开局很简单,李景隆把北京城团团围住,之后夺取了主要的入京之地——通州,这等于切断了后援。
假如朱棣回应,那就在半路上给他打个伏击,最好是一网打尽,李景隆的算盘珠子打得很响,仿佛一切都十拿九稳了。
可是李景隆没有想到的是,朱高炽居然以区区几万人的老弱病残击败了他的五十万人马。
五十万人众兵临城下,不用一个个去数也能让人心生畏惧,可朱高炽却并没有被这种阵仗吓退,他鼓励老弱妇孺都参与到保卫北京城的战斗之中。
僵持了一个月,李景隆觉得差不多了,便对北京发起了总攻,斗志昂扬,势必要拿下城楼,而此时的朱高炽也抱着决一死战的心,等待着暴风雨的来临。
一边是来自精锐部队的攻击,一边是无可奈何的守城,如果要比较决心的话,无论怎么看,拿生命守护城楼的人仿佛更加悲壮。
在李景隆强力的攻击下,北京城随时都有被攻破的危险,可无论怎么打,北京城固若金汤,到最后李景隆自己都着急了,此时朱棣若杀个“回马枪”,自己是否招架得住?
果然,朱棣在进行完一场战斗后,转而回援北京,抽出手的朱棣可谓战无不胜,直接与北京城中的朱高炽里应外合,打败了李景隆。
其实这是一场非常危险的战斗,朱高炽假如守不住北京城,就相当于朱棣的“老巢”会被端了,一旦这件事情发生了,对朱棣来说就相当于灭顶之灾。
实际上朱高炽并非武将,他也不可能亲自挂帅出征,但是朱高炽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礼贤下士,没有一点皇亲贵族的架子,也正因为这一点,他颇受将士们的敬重。
要想打赢仗,士兵才是最重要的力量,朱高炽深谙其中的道理,以仁义服众。
朱高炽除了以仁义为本外,还用人不疑,行军打仗最忌讳的是犹豫不决,在战场上容不得半点摇摆,因为有一点犹豫可能就会错过一个机会,而这个机会也许就是生死攸关。
靖难之役可以说是朱高炽一生中最耀眼的时刻了,可能有人会说李景隆太菜了,以五十万大军的兵力居然没有攻破北京城,事实证明,真不是李景隆菜,而是朱高炽的确难对付。
李景隆攻打北京,是从南到北,在冷兵器时代,没有车马运输,在路上就会出现很多状况,还没有走到北京城,已经出现车马劳顿的情况了,远征自古就难,更何况是一个太平了很久的将军了。
南北方的气候有很大的差异,李景隆攻城时在十月份,北方的天气在十月已经更深露寒,所以李景隆在外部条件下就不讨巧。
李景隆虽然有五十万之众,但是这些人都只是临时整合起来的,并没有团结一致的决心,对比北京城内的士兵,他们的信心并不坚定,为何北京城中会做到人人皆兵呢?原因太简单不过了,如果城破,老百姓就会流离失所,被战争的火焰“吞噬”,在双方不同心理的驱使下,李景隆的五十万人马就成为了虚设。
当然,李景隆也只是一个临时受命的将军,他也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五十万“散沙”,实际上北京城久攻不下,李景隆也不能全部“背锅”,建文帝朱允炆也应该负责,他没有想到其他叔叔都乖乖“引颈就戮”,只有朱棣会反抗,而这一手让朱允炆都始料未及。
匆匆忙忙的削藩,匆匆忙忙的攻打北京城,不败才有鬼呢。
李景隆攻打北京城时非常急功近利,他想拿到首功,在部下瞿能率领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时,他居然下令不让瞿能进袭,大家都知道在战场上错过一个机会就将是万劫不复,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了。
当然李景隆自身确实有问题,他太过贪功,同时又轻信小人,对身边有才干的人并没有利用起来,如若不是如此,别说是朱高炽了,可能朱棣都已经被灭了几回了。
朱高炽在北京保卫战中固守城楼,表现出沉着的心理素质,以及高超的统兵才干,从这之后,朱棣对他也刮目相看,但是朱高炽始终有一个腿脚不方便的毛病,这一点朱棣耿耿于怀,在靖然之役后,朝臣们一直推举朱高煦为太子,朱棣也有过一丝摇摆,可最后他权衡利弊,还是让朱高炽做了太子,同时朱高炽还有一个别人不具备的优势,他还有一个聪明的儿子——朱瞻基,朱棣非常喜欢他。
朱高炽做了二十年皇太子,登基十个月就驾崩了,是不折不扣的“短命皇帝”,可这个又胖且又有腿疾的人,却是一个仁义之君,他所做的政绩,所做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
史书上记载皇帝的功绩
靠的是皇帝当政时期的政绩
而有这样一个皇帝
在位短短十个月的时间就去世了
却能被誉为千古明君
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在位期间做了什么
竟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朱高炽是永乐大帝朱棣的长子
母亲是明朝开国第一大将徐达之女
父亲是能征善战的剽悍帝王
母亲又是将门虎女
朱高炽怎么说也会遗传一些尚武的基因
可惜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
对武学没什么兴趣
只专心致力于经籍和文学
他的脾气秉性也遗传自母亲徐皇后
性格内敛 待人随和 老成持重
朱元璋非常满意皇孙朱高炽儒雅随和的性格
并且钦点他为燕王世子
只是在父亲朱棣心中朱高炽却不受待见
温文尔雅的朱高炽没有一点
父亲杀伐果断的王者之气
朱高炽的形象也不讨喜
从小就是个胖子
长大之后身材更是走样
走起路来摇摇晃晃
还需要侍卫搀扶才可以
这样哪有一点储君的风范
朱棣心中的储君人选是二儿子朱高煦
二儿子朱高煦
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战争中
作为先锋军开道
一路势如破竹 立下了不少功劳
而事实上这场战役中
朱高炽的功劳也很大
朱棣挥师南下之际
将镇守北平的任务全都交给了世子朱高炽
在这期间 建文帝大将李景隆
率领50万大军攻打北平
建文帝还专门送了一封秘密文书给朱高炽
想以封王来引诱朱高炽投降
尽管当时朱高炽只有一万兵力
但他却连看都没看
就直接把建文帝的文书转送给了朱棣
朱高炽在坚守北平期间
积极听取城中老兵的意见
以多种方式与李景隆斗智斗勇
最终李景隆被迫撤军
朱高炽也因此创造了万人守城的奇迹
最终建文帝派来的南征军
始终未能攻陷北平 无功而返
要知道朱棣起兵的时候把精兵强将都拉走了
留下的大多是残兵弱将 老弱妇孺
能凭借这些打退50万大军
可以说朱高炽功不可没
等到朱棣拿下南京后
又有了储君之争
朱高炽因为是嫡长子
这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被超越的优势
在古代社会秩序中
嫡长子是要继承家业的
不管是帝王家还是普通家庭
这是全社会公认的法则
朱元璋又立下的祖训
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基于这样的社会准则
所以上有祖训 下有社会共识
立朱高炽为太子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而朝中一些跟随朱棣征战的武将中
看到朱高煦在靖难之役立下的赫赫战功
朱棣又对其十分喜爱
便上书要求将二皇子朱高煦立为太子
而朱棣对于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也有所动摇
只是废长立幼自古以来就是大忌
老大虽然不如老二那么招朱棣喜爱
可也有不少优点
在处理政务方面的才能是兄弟中最强
朝中的文官大部分都站在老大这边
如果无缘无故就立老二为太子
那么很多人必定会觉得不服
这也不利于政局稳定
再加上“好圣孙”朱瞻基的诱惑
永乐二年的时候
朱高炽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
朱高炽做太子监国期间
还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
朱棣办的那些超级工程
哪一项不是花钱如流水
没有太子常年在南京任劳任怨的埋头苦干
大明早就被连年的战争拖垮了
朱高炽太子位子没坐稳
弟弟们就想拉他下马
老爹朱棣出去打仗了
俩弟弟就在家琢磨怎么把哥哥干下来
于是朱高煦和弟弟朱高燧联合起来构陷太子
这一下搞得朱棣在前面打仗都不安生了
怀疑太子给家里整幺蛾子呢
于是立马派人监督太子
你们赶紧去给我看看
要是太子干啥坏事了 立马跟我汇报
结果大臣胡濙奉命观察之后被太子感动了
太子给家里管得井井有条
赶紧汇报给朱棣
太子诚实 孝顺 做事谨慎
监管的很好
朱棣这才打消疑虑
朱高炽不愧是有能力的人
虽然胖了点 身体还不好
但是非常受文官集团的喜爱
朱高炽也很聪明
开始和朝廷中的文官集团搞好关系
但是弟弟老三不死心啊
在朱棣得病的时候
居然要谋权篡位
被朱棣察觉重罚
到这里朱高炽终于能当皇帝了
可以说他的皇位当得实在太难了
俩弟弟始终虎视眈眈
连老爹朱棣也不太喜欢他
但还好最终还是成了皇帝
朱高炽这个皇帝当了十个月就去世了
但是他的功绩可以说流传千古
他掌权的第二天就放出来一个人叫夏原吉
这个人很厉害
可以说是大明第一理财高手
历史上都对他有记载
说这个人善于理财
能够把国内的财政事业一把抓
让国家有钱用
百姓生活的也好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
朱高炽的智慧让大明接下来积累的很大的财富
并且夏原吉还是个为官清廉的好官
作为国家的财神爷
不仅拒绝了皇帝的高官厚禄
还把其他人送过来的钱全部都挂起来不用
钱的问题解决了
接下来就是政务的问题了
他改组的明朝的内阁
把之前废除的旧臣全部启用
杨士奇和杨容等一批有能力的人全部任用到内阁中
并且翻出来放出来在监狱里还坚持学习的杨溥同学
杨溥同学在朱高炽手底下干活
本是太子东宫一员
但是朱棣打仗回来了
朱高炽迎接迟了
结果杨溥就卑微的进了监狱
结果内阁组成了明代历史最强内阁 三杨组合
当时内阁成员都是五品官
要管事品级不够 说不上话
于是朱高炽准备把内阁直接提到二品
但是自古体制已经敲定不能说改就改
大臣不同意
朱高炽才聪明的想办法
采用兼职的方式
让内阁官员在朝中担任高品级官员
同时兼内阁大学士
并且这一制度延续二百多年
可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
朱高炽开创了先河
政治问题解决好了
接下来就是历史遗留问题
朱高炽赦免了建文帝旧臣
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
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
又平反冤狱 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
在他的治理下国内赋税减免
农民能够安居乐业
他在任期间 山东闹了饥荒了
他直接下令免除了山东全省的赋税
还让内阁带领给山东的百姓发粮食
同时下令让那些逃亡的人全部回家 免除罪过
之前明朝经历了朱元璋和朱棣两个凶残的皇帝
杀了不少人
朱高炽一改祖父父亲的铁血作风
开始崇尚儒学 模仿古代圣贤君王
大力推行儒道 也就是因为如此
才会有明朝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发扬
朱高炽推行了简朴 仁爱的思想
和大臣们关系很好
经常一起讨论文化知识
改良了科举制度
之前在明朝南方大族的学子们都比较聪明
所以能够考中的也大多是南方人
但是朱高炽下令录取的时候按比例分南北
这样的制度保证了全国上下科举的公平
这个制度一直到清朝都还在使用
可见他的智慧真的非常厉害
朱高炽的做法 让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
也为后来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
就是这样一个有能力的皇帝
仅仅在位十个月就去世了
就在他离世的前三天
这个皇帝还坐在椅子上处理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