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闻不到我有腋臭(自己闻不出口臭 老公说口臭)
29
2025-02-24
夏季是一年四季当中最难养生的季节,原因和夏季邪气复杂有密切的关系。在夏季,人体要面临多方面邪气的侵袭,增加了防病养生的难度。
春天以风邪为主,秋天以燥邪为主,冬天以寒邪为主,而夏季是一个热盛于外、而阳虚于内的季节,人体体表有热,人体内脏有寒。所以夏季主要的邪气有3个。
1,暑邪
暑邪是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而低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都和气阴两虚有关系,有此类基础疾病的人群尤其要注意,比如低血压患者、三高症患者和老年人。
暑邪容易引发两种疾病,一个是心血管疾病,一个是皮肤疮痈。针对气短乏力、脉动无力的情况,我们可以用生脉饮来改善。取人参、麦冬、五味子各5克用沸水冲泡30~60分钟,冲泡以后也可以把药材吃掉。
人参可用党参或西洋参替代,其中党参需加至10克。高血压患者慎用人参,脾胃虚寒者慎用麦冬。在中医指导下可以酌情调整比例。
夏季也是皮肤、疮痈的高发季节,虽然本身并非大病,但如果不控制,也容易引起菌血症、败血症,甚至损伤肾功能。针对皮肤问题可以用一些药食两用的食材,比如说苦瓜、苦菜、马齿苋等,但也需要时及时就医。
2,湿邪
夏季第二大邪气为湿邪,进入盛夏后,雨水逐渐增多,夏季也要预防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湿邪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损伤人的脾胃功能,导致厌食、腹胀、腹泻、身体消瘦等症。
湿邪易损伤脾胃功能,温阳可以祛湿。另外一般中药里闻起来比较香的那些,都有健脾的作用。我们可以做一个祛湿香囊,佩戴在身上既可以健脾祛湿,还可以预防蚊虫叮咬。
取肉豆蔻、砂仁、丁香各5克,佩兰、藿香各10克,混合装入香囊袋子中,能健脾祛湿,同时安心凝神。
3,寒邪
夏天在空调房中工作生活,这是一种外在的寒邪;另外,很多人到了夏季喜欢贪食冷饮,这种寒邪从口而入,会增加患病的概率。
由于天热易出汗,肌表腠理都是开泄的,寒邪就很容易直接侵入人体。轻者易得阴暑症,即鼻塞、流清鼻涕等风寒感冒的症状;重者导致肢体关节的病症,如类风湿。
每天一杯姜水,能缓解抑郁、胃病、痛经、过敏性鼻炎等。姜还能够散寒,生姜偏重于发散外在的风寒;干姜既能发散外在风寒,也能祛脾胃的虚寒;炮姜只适用于人体内部虚寒。
但要注意,儿童、孕妇、长疮的人慎食生姜。晚上也不宜吃太多姜或喝姜汤。
今日小结
夏季有3道邪气增加了我们养生的难度,分别是暑邪、湿邪和寒邪,健康人群容易因此出现许多不适,而有基础疾病的人更加难熬。一定要注意调理。
文:东子
编:祺然
在中医里,有“外热内寒”这一说法,其表现为外在发热而内在寒冷。在这种状况下,病症通常已经比较严重了。
在近两年公考热之下,中公教育也表现出“外热内寒”,这是怎么回事?
01
越来越热的公考风
疫情的第三个年头,就业市场也比往年萧条许多。就今年的秋招来看,各行各业都在缩招,最明显的信号就是互联网大厂的“腰斩”式缩招。有行业人士预估,字节缩招63%、美团缩招50%、百度缩招75%、荣耀缩招50%、腾讯缩招高达95%,而实际情况,可能比预估还要残酷。
数据来源:壹DU财经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在如此差的就业环境下,作为国内就业天花板的清北学生也开始“卷”编制了。一份清华2021届就业报告数据显示,有15.8%的毕业生去了党政机关、30.3%去了事业单位、23.8%去了国有企业,累计近70%的毕业生进入了体制内。这是疫情下学生就业观转变的一个缩影:从激进的大厂、外企转向稳定的体制内。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学生就业发展指导中心
大批大学生涌入了考编考公的行列。就近四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数据来看,今年的过审人数比历年都要高出将近50%,报录比也将再创新高。
数据来源:壹DU财经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公务员热让公考、编考培训行业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艾瑞咨询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疫情开始的2020年,参培率达到了31.7%。根据预测,到2023年人才招录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32亿元,整体发展较为迅速。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
而且,近两年,经常可以看到身边许多朋友使用以中公教育为主的公考辅导材料,大家也会在聊天中谈到一些有名的辅导老师。
中公教育2021年年报显示,当年培训了384.9万人次,按照“公务员序列”收入占比(49%)粗略估算,约有188.6万人次接受过培训,远超过审人数。当然实际上由于单班培训价格不同以及一人多班次报名,可能会高估实际人数,但这也足以证明培训机构业务的火热。
如此火热的市场,中公作为头部玩家,能吃到多大一块蛋糕?
02
“内寒”的中公教育
出乎所有人意料,虽然市场一片火热,中公教育却有些“冷”。从2019-2022年营收、净利润上来看,其表现与火热的外部环境恰恰相反——营业收入持续下滑,尤其是近两年:2021年同比下滑38.30%,而今年中期的下滑更是高达54.15%,营收直接腰斩。
数据来源:壹DU财经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其中,长期占营业收入一半的“公务员招录培训面授业务”在2021年急转直下,相比去年同期少了30亿元收入,这也是导致其2021年总收入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而2022年中报显示,公务员招录面授培训的占比仅为32%,营收仅7.18亿元,相对去年同期下滑了68.98%,情况不容乐观。
数据来源:壹DU财经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再看归母净利润,更是冰到了极点。早在2020年中期就已经出现归母净利润为负的情况,到了2021年更是全面崩盘,从前一年的盈利23.04亿元直转至亏损23.70亿元,并且到了今年中期还没有停止的迹象,相反同比扩大了8倍之多,亏损高达8.91亿元。连续亏损也导致中公教育股价从2021年年初的43元左右一路下跌到如今的4元,市值更是在不到两年间蒸发了2000多亿元。
数据来源:壹DU财经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由于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中公教育的负债率和现金流都遭遇较大冲击。在中公教育所处的教育板块中共有18家企业(去除ST股票,数据来源ifind),2022年中报披露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2.68%,而中公教育资产负债率为88.87%,远超于行业平均水准,财务风险较高。由于中公教育推行“协议保过班”,即先收费上课,如果未通过考试,则全额退费。在这种营业模式下,收取的费用先计入了合同负债(2020年之前记为预收账款),因此产生了大量负债。
此外,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和短期借款也占了负债剩下的绝大部分,故每年需要偿还的债务本息也是一个很大的数额。自2021年开始,由于经营活动大量净流出,造血能力减弱导致现金流净流出。2022年中报显示,虽然经营活动有所好转,但大量需要偿还的负债还是导致了筹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总现金流自然也是净流出。总体看来,中公教育现金存量并不是很充裕,抵抗风险的能力也不是很强。
数据来源:壹DU财经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从数据上看,近些年尤其是近两年的情况与外在的“火热”并不太一致。那么,中公“内寒”的病根究竟在哪里?
03
中公“内寒”的病根
要想解决中公教育的“内寒外热”,就必然要从病根下手。
首当其冲的就是“保过协议班”。早在2010年,中公教育就推出了“协议保过班”,这种营业模式在初期抢占市场中很有成效,也奠定了中公教育在职业教育培训龙头的地位。虽然近年公考人数的大幅增加,岗位却在紧缩,必然会造成一个现象:报的人越多,产生的合同负债(预收账款)就越多,而岗位数量的客观限制必定会导致大多数人无法通过考试,这一部分合同负债(预收账款)自然也不能转为收入,也就导致了其营业收入、净利润的下降。因此,这种曾经领先时代的经营模式反倒成为了其当下“内寒”最主要的病根。
图片来源:中公教育官网
除了“保过协议班”外,中公教育的业务转型也相对较为缓慢。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线下面授转线上培训是大势所趋。从公布线上培训收入的一些培训机构来看,大多数的线上收入占比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比例。中公教育作为龙头企业之一,仅为35.88%,在这方面确实有些滞后了。
数据来源:壹DU财经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此外,中公教育内部的资金管理也不是那么明确。在盈利较好的年份,中公教育曾大幅分红,其中2018、2019两年的股利支付率分别高达150.79%、82.02%,就连营收稳定的贵州茅台,每年的股利支付率也才50%左右。在如此高的股利支付率下,利润留存变少,自然就会导致现金流的不足,在如今不明朗的形势下,给其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为什么中公教育这么喜欢高分红?这可从其披露的十大股东中看出端倪。纵观2019年以来的十大股东情况,超过70%的股权都集中在自然人手中,而机构投资者的占比加起来不到20%。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喜欢高分红了:对于个人来说,落袋为安才是最“保险”的。
此外,有人认为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其实对于公司的发展也是一种不确定性,引入战略投资者协助管理转型或许是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数据来源:壹DU财经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在市场方面,虽然“双减”政策主要影响K12阶段(主要面向小学、初中)教育培训机构,但也波及到以中公教育为首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一方面,影响资本市场对整个教培行业的估值和融资。新东方、好未来两大K12教培主力是市值跌的最多的,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也遇到不小冲击,直到今天,这种下跌的大趋势还在延续。
数据来源:壹DU财经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二是,“双减”政策之下,更多人来分中公的公考蛋糕。新东方投资导氮教育,成功迈入公考赛道;网易推出有道公考,背靠强大的互联网品牌也来分一杯羹;作业帮也推出不凡课堂的成人教育子品牌,利用自己积累的教辅App优势进军公考教育。
今年年初,同样以公考为主的后起之秀粉笔科技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从披露的数据来看,其线上培训服务营收已经超过线下培训服务,接近总营收的50%。
图片来源:网络
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竞争对手领先的线上优势会对中公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可以预期,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这些玩家将进一步冲击中公的市场份额。
04
写在最后
对于中公教育来说,“生一次病”也许不是坏事。能找到“外热内寒”的病根并彻底治好,也许就可以一转颓势,病去如抽丝。
图片来源于公开网络,侵删。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之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在北京地区,夏至当天白昼时间可长达15小时。
夏至时节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之后天气越来越热,而且是闷热。此时的气候特点是易出现对流天气,暴雨天气,江淮地区正值“梅雨”季节。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天气将日益炎热、潮湿,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出现在夏至后。
起居养生
夏至时节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首先应做到起居有序,一般宜晚睡早起,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证每天有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夏至后中午气温高,且昼长夜短,可以中午午休一会儿,一方面用午睡补充夜里的睡眠不足,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另一方面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利于下午的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力措施。其次,要保持平静的心境,力求“心静自然凉”此时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另外这个时候天气炎热,在室外工作和锻炼时,要注意防晒,尽量避开烈日。
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为,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运动养生
这时节运动最好选在清晨或者傍晚,这个时段天气较凉爽,适宜运动。运动的地点可以选在河湖边或者公园等空气清新的地方。运动的项目可以是慢跑、太极拳、散步等,不宜剧烈运动。运动过程中,如出汗较多,可适当喝一些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不能大量饮用冷饮,更不能洗冷水澡。
饮食养生
从中医学角度看,夏季人体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宜适当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虽然天气炎热,但是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所说:“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因人体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在饮食方面可以进行以下的调理。
一、多吃粥
在炎热的夏季,人的肠胃因受暑热刺激,功能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重倦怠、食欲不振等不适,重者还会中暑。因此,夏季喝消暑保健粥则是饮食调理措施之一,如绿豆粥、金银花粥、薄荷粥、莲子粥、荷叶粥、莲藕粥等。
二、多喝汤
当人出汗比较多,体液损耗比较大的时候,多喝汤既能及时补充水分,又有利于消化吸收。简单易学的“防暑汤”如山楂汤、绿豆酸梅汤、金银花汤、西瓜翠衣汤等。
三、多饮茶
研究人员对炎热天喝温茶水和喝饮料的两组人员的测定表明,温茶能降低皮肤温度1-2度,而冷饮只能使口腔周围变冷;喝茶者感觉清凉舒适,渴感全消,而喝冷饮者,周身不畅,渴感未消。如能在温茶中适当加点盐,以弥补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对预防中暑更有裨益。
四、多吃青菜
天热湿气重,人们一般都喜欢吃清淡味鲜而不油腻的食物,而青菜既有这种特点,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所以,应尽量多吃青菜,如各种豆类、瓜类、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凉拌生吃,也可放少许瘦肉丝炒熟吃。
五、多吃瓜果
瓜果汁多味甜,不仅生津止渴,也能清热解暑。西瓜味甜多汁性凉,是清暑解渴的瓜类之首。另外,香瓜、黄瓜洗净之后生食,或榨汁之后饮用,都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猕猴桃含有大量维生素C,有非常好的清热解暑作用。
六、控制冰镇冷饮
夏天的冰镇冷饮特别受欢迎。虽然一杯冰凉的饮品能令我们心旷神怡,但不宜过量。炎炎夏日,我们的身体处于一种“阳外阴内”的情况,就是说人体阳气盛于外,而阴气居于,内此时若喝下大量冷饮,便会损伤阳气,导致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腹痛泄泻等。小孩的肠胃娇嫩脆弱,过冷的刺激可能会令他们腹痛、腹泻、咳嗽痰多、食欲不振。老人的肠胃功能衰退,亦不适宜喝过量冷饮。
以下是一些清凉茶汤的做法,对于防暑降温犹有功效,可以在家自制饮用。需外出时,亦可灌装于随手杯中随身携带,适时补充水分,消暑延夏。
冷饮西瓜汁:将西瓜瓤500克,去籽,放入榨汁机中打成汁状,加入500毫升凉开水及适量白糖和少许盐,在冰箱中略冷却后饮用。本品具有清热消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西瓜翠衣饮:西瓜鲜外皮(称西瓜翠衣)200克,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待凉后去渣取汁,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本品具有清暑热、利小便的作用。
酸梅汤:乌梅50克,桂花5克,水1000~1500毫升。将乌梅浸泡半小时,煎煮15分钟后放入桂花,再煮沸1~3分钟后过滤取汁,加入白糖适量和食盐少许,待冷后代茶饮。本品有清暑开胃、生津止渴的作用。
绿豆汤:绿豆100克,大米20克(加入少量大米,能够去除绿豆的苦涩味),水3000毫升。将绿豆、大米及水放入高压锅中煮沸20分钟,待凉后饮用。本品有消暑热、止烦渴的作用。(用绿豆100克,大米200克,煮为绿豆粥,有健脾消暑止渴的作用。)
双花茶:金银花(又名双花)10克,绿茶3~5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的作用,可防治痢疾、痱毒等。
菊花茶:白菊花10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有清热明目、消暑止渴的作用,特别适合于高血压患者在夏季饮用。
薄荷凉茶:鲜薄荷叶10克,绿茶3~5克,开水浸泡,加冰糖适量,待凉后饮用,有清凉止渴、祛风利咽的作用,适用于夏季外感风热较轻者。
荷叶凉茶:鲜荷叶20克,开水浸泡,凉后饮用,有消暑止渴、降脂减肥的作用,适合于肥胖者夏季饮用。
(中医科 周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