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臭手术之后胳膊抬起(做完腋臭手术胳膊疼肿是怎么回事)
31
2025-02-24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1月15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在线发表题为《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报告。报告提出,当前医学上诊断肥胖的方法可能会导致误诊,并对肥胖患者和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建议采用一种新的、更精细的诊断方法来重新定义肥胖症,并呼吁让所有肥胖患者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同时杜绝污名化和指责。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弗朗西斯科·鲁比诺(Francesco Rubino)教授表示:“目前关于肥胖的定义存在不足,因为它预设了一种不切实际的‘非此即彼’的场景,即肥胖要么始终是一种疾病,要么从来不是一种疾病。然而,有证据表明,现实情况更加复杂。一些肥胖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器官功能和整体健康,甚至可以长期保持这种状态;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疾病体征和症状。”
“仅将肥胖视为一种风险因素而非疾病,可能会不公平地剥夺那些仅因肥胖而导致健康状况不佳的人获得及时治疗的机会。另一方面,将肥胖笼统地定义为一种疾病,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以及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外科手术,从而对个人造成潜在伤害,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说。
据估算,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处于肥胖状态。而该文章的提议为全球卫生系统提供了一个采用统一的、与临床相关的肥胖定义和更准确的肥胖诊断方法的机会。
当前的肥胖诊断方法效果不佳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于肥胖的定义目前主要依赖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不同国家使用的BMI临界值不同,例如在欧洲,BMI超过30kg/m2被视为肥胖,中国采用的标准则是28kg/m2。
潘安解释说,虽然BMI有助于识别健康风险较高的个体,但它并不是体脂的直接测量指标,不能反映脂肪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也不能提供个人层面关于健康或疾病的详细信息,所以仅仅依靠BMI来诊断肥胖症是不准确的,也容易造成误诊,因而一直存在争议。
“身体内脂肪过多一般会堆积在皮下(如臀部和四肢)或内脏器官及其周围(如脂肪肝)。与第一类人群相比,后一种人群的健康风险显然更高。而且如果体脂过多,大部分人主要还是堆积在内脏器官及其周围,也称之为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潘安说。
然而,有些人虽然BMI并没有达到肥胖症的诊断标准,但是体脂含量过高且主要为中心性肥胖,这些人群仅通过BMI并不一定被判断为肥胖症,这意味着他们的健康问题可能会被忽视。此外,有些人虽然BMI和体脂含量都很高,但却保持着正常的器官和身体功能,没有持续性疾病的体征或症状,这部分人群虽然未来发生慢性病的风险相较于体重正常群体要高,但还未需要立刻进行临床治疗。
因而报告建议,不能仅根据BMI来检测肥胖,还要参考体型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或腰身比,或者通过即双能 X 线吸收测量法(DEXA)等方法来直接检测。而对于BMI非常高的个体(如>40kg/m2),可以默认为其体内脂肪过多,患有肥胖症。
两种新的肥胖分类:“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根据对个体水平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临床肥胖症是因体脂过多而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进行标准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被诊断为临床肥胖症的患者应被视为患有持续性慢性疾病,并接受适当的管理和治疗。
基于个体层面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为成年人制定了临床肥胖症的18项诊断标准,为儿童和青少年制订了13项特定诊断标准。
潘安告诉记者,这些特定诊断标准涉及中枢神经系统、上呼吸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代谢器官、肾脏、肝脏、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下肢淋巴系统及日常活动功能限制等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定诊断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一般引起动脉血压升高,成人肥胖导致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对更为复杂。此外,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会引发多囊卵巢综合征,而成人则表现为无排卵、月经稀发和多囊卵巢综合征。
亚临床肥胖也称“临床肥胖前期”,指的是一种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虽然亚临床肥胖的个体无持续性疾病,但他们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症和其他几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精神疾病等。因此,应为他们降低潜在的疾病风险提供支持。
肥胖患者需要个性化的照护
潘安告诉记者,对肥胖进行重新定义,是为了确保所有临床肥胖症患者在需要时都能获得适当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并针对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采取不同的策略。
报告作者认为,临床肥胖症患者应及时接受循证治疗,目的是全面恢复或改善因体脂过多而受损的身体机能,而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体重。临床肥胖症的治疗和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应根据个性化的“风险—收益”评估,并通过与患者积极讨论来决定具体方案。
亚临床肥胖的人群尽管尚未因过多体脂引发持续性健康并发症,但未来患病的风险较高。因此,报告作者认为,对他们的照护应以降低风险为目标。根据个体的风险水平,为其提供健康咨询和长期监测,或者在必要时进行积极治疗,以显著降低其较高的风险水平。
反对将肥胖污名化
此次报告的共同作者包括56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医疗卫生系统的世界顶级专家,他们分别来自内分泌学、内科、外科、生物学、营养学和公共卫生等多个医疗领域。在制定肥胖的新定义时,特别考虑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肥胖污名化的潜在影响。
潘安观察到,肥胖污名化的问题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发达地区或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污名化现象在儿童中同样常见。事实上,肥胖是受社会环境以及生物学机制影响,许多肥胖症受遗传基因影响,或来自于身体代谢问题。
潘安建议,社会应对肥胖人士更加包容,并给予他们更多支持。肥胖患者的家人应配合肥胖人士进行减重,平时饮食清淡,为其营造一个饮食健康的家庭环境。社会也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学校为孩子提供,蔬菜水果丰富,不含碳酸饮料的健康午餐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说起脂肪肝,是让人咬牙切齿又有点无奈。有人完全吃素,结果居然脂肪肝的问题很严重。
胖人出现了脂肪肝可以理解;瘦人同样也会得脂肪肝吗?控制饮食了,也锻炼了,结果为什么居然还有脂肪肝?
脂肪肝已经超越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其患病率仍在不断升高,且发病年龄日趋低龄化。
下面要划重点了!
随着超重、肥胖和2型糖尿病在我国流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逐步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以及健康查体肝酶异常和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这些高风险人群需
进行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筛查
探索脂肪肝的科学防治之道!
2024年5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正式发表《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其后欧洲肝病学会、欧洲糖尿病学会和欧洲肥胖症学会联合发布了最新版《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临床管理实践指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范建高教授作为中国指南的主要执笔专家和通信作者之一,对中欧两部指南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解读。
什么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一项或多项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且无过量酒精摄入的脂肪性肝病。
范建高教授指出,能量密集型饮食、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及其所导致的肥胖、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主要的且可以预防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的致病作用几乎等同于病因。
因此,建议对肥胖者、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代谢综合征组分的人群以及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者等高风险群体进行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的筛查。
诊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三个标准
针对疑似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系统评估,范建高教授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总结。
范建高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诊断要兼顾排他性 肯定性诊断标准。
中国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欧洲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相同,都是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标准:
一是通过影像学诊断出脂肪肝,或肝活检显示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占比≥5%;
二是存在至少一项代谢综合征的组分;
三是排除了过量饮酒、营养不良、肝豆状核变性等其他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原因。
而对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诊断,两个指南都认为,要符合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并且肝活检显示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占比≥5%,并同时伴有气球样变和小叶内炎症或门管区炎症。
与欧洲指南不同的是,中国指南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可以与其他原因的脂肪性肝病合并存在,合并肥胖或2型糖尿病、酒精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等脂肪肝患者需考虑并存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也就是两种及以上病因共同导致的脂肪性肝病。
欧洲指南则沿用2023年脂肪性肝病更名的多学会声明,仅在满足酒精性肝病诊断的饮酒阈值但并非大量饮酒时才根据是否合并1项及以上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分为单纯的酒精性肝病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酒精性肝病。
此外,中国指南在国际上率先将“代谢相关肝纤维化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纤维化”作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重要临床类型,认为可以通过非侵入性试验无创诊断进展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并且淡化了需要借助肝活检才能区分的代谢相关单纯性脂肪性肝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治疗:生活方式干预 现有药物或手术治疗
中国指南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治疗需依托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主要从两大方面展开:一是生活方式干预,二是现有药物或手术治疗的合理选用。
治疗策略聚焦于减轻体重和腰围、改善胰岛素抵抗、预防并控制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缓解脂肪性肝炎及逆转肝纤维化。
针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同时存在的代谢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优先考虑使用那些对心血管、肾脏和肝脏均有益的药物来治疗肥胖症、血脂异常、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
在治疗方面,新版指南更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重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代谢心血管疾病和肝脏炎症、纤维化的治疗与管理。
欧洲指南建议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同样应调整生活方式,具体包括减轻体重、提升饮食质量、增加体育活动,并避免吸烟和饮酒,同时明确了这些干预措施的长期目标。
此外,欧洲指南还指出,应积极处理患者的合并症以及肝脏相关并发症,比如在治疗2型糖尿病或肥胖时,可考虑使用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药物,例如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对于处于非肝硬化阶段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患者,指南有条件地推荐采用新药治疗。
而欧洲指南则关注肝硬化、肝移植等复杂病症及新型药物治疗上,依然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诊断。
范建高指出,我国指南的可操作性更强。与欧洲新版指南相比,我国新版指南融合了现有亚太指南与欧美指南的优点且去除了其不足之处,并且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制定,更加简明实用。然而,基于中国的循证依据仍有待加强临床试验和前瞻性队列随访而不断提高。
审核:上海新华医院消化内科 范建高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肥胖也分为多种类型,特点不同,减肥方法也不同。
肥胖的6种类型,
分别怎么减?
1、饮食型肥胖
体征:
多为上半身肥胖。
这类人多喜欢吃高盐、高脂、高糖等“三高”的重口味食物,吃饭没有节制。
危害:
皮肤失去弹性,细胞加速衰老,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减法:
可以多吃玉米、香蕉、芹菜、燕麦、黑木耳等食物,多吃粗纤维食物,餐前多喝水,低糖、低油、低盐饮食,可以选择游泳、健身操等锻炼方式。
2、代谢性肥胖
体征:
腹部偏胖、肚子凸出,嗜睡怕冷。
这类人一般有节食减肥史。
危害:
基础代谢能力弱,易增加患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风险。
减法:
可以多摄入高蛋白、粗纤维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鸡肉、西兰花、生菜等;避免久坐不动,多做有氧增肌运动,提升代谢能力。
3、水肿型肥胖
体征:
腿部、屁股部位赘肉堆积过多。脸和头发爱出油,晨起眼睛和脸容易肿。
危害:
水肿湿气重,排毒不畅,易精神倦怠、影响内分泌。
减法:
可以通过瑜伽、慢跑多出汗,排出多余水分,多吃一些排毒利尿的食物,如玉米须、薏米、赤小豆、绿豆、冬瓜等。
4、压力型肥胖
体征:
腰部一周肥胖。压力大,心情郁闷,易暴饮暴食;烦闷气郁,情绪低落,睡眠质量差。
危害:
影响精神状态,容易内脏中毒,易引发代谢综合征。
减法:
保持心情愉悦,通过音乐、瑜伽等放松心情。保持充足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多喝解郁茶,如西洋参、玫瑰、酸枣仁、桂圆肉、核桃等。
5、懒惰型肥胖
体征:
拒绝运动,能坐着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经常瘫着,脊椎易受压迫,站不直。
危害:
心肺功能减弱,脊椎压力大,容易引发关节炎。
减法:
循序渐进地运动,多站立再散步,再快走。多次少量饮水,促进血液循环。可以吃一些山药、黑米、黄芪、酸奶、西柚等食物。
6、静脉型肥胖
特征:
腿部赘肉多。
主要由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导致,易出现在腿部长时间不运动的人或孕妇中。
危害:
下肢血液循环不畅,赘肉脂肪堆积,严重的会影响运动能力。
减法:
可用热水泡脚,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多按摩腿部,多活动减少脂肪堆积。可吃一些紫甘蓝、山楂、猕猴桃等。
魏倩/绘
这份减重指南送给你!
肥胖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还是“摄入的热量>消耗的热量”。
我们减肥常爱念的一句口号,就是“管住嘴,迈开腿”,管住嘴并不只是把某一顿饭省掉,而是在保证各种营养均衡搭配的基础上,减少一天中总热量的摄入。
1、怎么吃?记住“12345”饮食原则
“1” 每天喝一袋牛奶,如果有乳糖不耐受,可用酸奶、低乳糖奶或豆浆代替。
“2” 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即相当于主食6~8两,可依个人胖瘦情况而增减,超重者可减少主食摄入量。
“3” 每日进食3~4份高蛋白食物,每份指瘦肉1两,或鸡蛋1个,或豆腐2两,或鸡鸭2两,或鱼虾2两。以鱼类、豆类蛋白较好。
“4” 四句话:有粗有细(粗细粮搭配);不甜不咸;三四五顿(指在总量控制下,分餐次数多,有利于防治糖尿病、高血脂);七八分饱。
“5” 每天吃500克新鲜蔬菜及水果,配餐时可用适量烹调油、干果及调味品等。
2、怎么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
多动动也不单指专门的体育锻炼,也就是说在坚持每周有氧运动的同时,想方设法地增加活动量。比如,可以在饭后散步、空闲时间做家务、上下班途中尽量多走路等。
日常运动也可以选几种自己能够完成并且感觉适合的项目,如跑步、游泳、跳绳、开合跳,还有瑜伽和健身操等。每天坚持做30分钟左右,就能起到很不错的减肥效果。
当然,少吃多动需要长期坚持,也并不是科学减重的全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重要!
资料:健康时报
编辑:毕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