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影响健康的图片(肥胖影响健康的导语)

保健时报 0 2025-02-04

文章目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 | 肥胖十宗罪,伤身又伤心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并印发了《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其中总结了超重和(或)肥胖对生理和心理造成的十大危害。

血糖异常

超四成胖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在肥胖症人群中,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43.1%和23.0%。与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更不容易得到良好控制,且发生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风险更高。

对于超重或肥胖症患者,通过积极减轻体重可预防从糖尿病前期发展至糖尿病。超重或肥胖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有效减重,或可实现2型糖尿病及其部分并发症的改善甚至缓解。

血脂异常

先控制好“坏胆固醇”水平

肥胖症患者常合并血脂紊乱,其中以甘油三酯水平增高尤为突出,且与肥胖程度呈正相关。此外也常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虽然甘油三酯异常是肥胖人群血脂异常的常见表现,但在肥胖症人群的血脂管理仍着重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达标。

高血压

超半数肥胖症患者有高血压

我国接受减重与代谢手术的肥胖症患者中,52%在术前患有高血压。肥胖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涉及心输出量增加、血浆容量扩张和钠潴留(盐敏感)、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胰岛素抵抗、脑肠轴功能异常、脂肪因子失衡、炎症或氧化应激、血管外脂肪功能异常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减重5%以上就可改善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系列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超重和肥胖症是其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其主要机制是脂肪酸在肝细胞内异位蓄积,引起局部炎症从而导致肝细胞坏死。

对于合并肥胖症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减重5%可改善肝脏脂肪含量,减重10%肝脏纤维化可有显著改善。对于合并肥胖症的脂肪性肝炎患者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使部分患者的肝脏转氨酶、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得到改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打鼾和肥胖互为因果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指在睡眠期间反复发作上呼吸道阻塞或塌陷,从而引起的夜间通气障碍。除年龄因素外,中心性肥胖是该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在BMI(体质指数)超过30的肥胖人群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病率高达40%,且90%以上BMI超过40的肥胖人群合并该病。

同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导致的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长缩短,也是体重增加的高风险因素。

生殖健康

肥胖破坏生育能力

肥胖会损害女性排卵、卵母细胞质量、子宫内膜功能、受精卵着床,降低肥胖症女性自然受孕的几率。同时,肥胖症会增加孕产妇的并发症风险。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女性最常见的代谢性生殖内分泌疾病。其中,肥胖症相关代谢紊乱是导致卵巢功能障碍的重要病因。肥胖症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辅助生殖成功率更低。

肥胖症会引起男性生殖内分泌功能异常。在中青年男性中,肥胖症患者BMI水平与血清睾酮水平、精子浓度、形态、活力呈负相关。肥胖症还会影响睾丸和附睾的正常结构并进一步影响精子的发生发育,甚至引起子代的健康问题。

肿瘤

肥胖与多种癌症相关

研究表明,BMI异常增高与结直肠癌、食管腺癌、肾癌和胰腺癌风险呈强相关性;此外,男性甲状腺癌、女性胆囊癌、子宫内膜癌和绝经后乳腺癌的患病风险也随着BMI水平的增加而相应升高。

心血管疾病

肥胖增加房颤等风险

肥胖症患者常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病等,使得心血管意外风险显著增加。研究显示,成年人中肥胖症使房颤发生风险增加49%。BMI每增加1,房颤的发生风险增加4%~5%。

精神心理异常

肥胖影响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

肥胖症是精神心理健康状况恶化的一个危险因素,二者常相互影响。肥胖症引起的焦虑最常见,且肥胖症患者患抑郁症的风险显著增加。

在肥胖症患者中,饮食行为紊乱非常普遍,会显著增加进食障碍的风险,如暴食症与大量暴饮暴食有关,并伴有失控感。

肥胖症与双相障碍密切相关,其发生率显著增加。肥胖症还可能与欺凌、睡眠质量、生活质量、适应问题等有关。

研究还显示,肥胖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认知功能受损,如执行功能、短时记忆;并会加速认知功能衰退,这可能与肥胖症导致的代谢问题和脑血管疾病有关。

其他相关疾病

胆石症、关节炎、腰椎病等均与肥胖有关

中心性肥胖是胆石症的高风险因素,可能与肥胖症患者过多摄入高脂肪含量的食物相关。

由于承重应力作用,肥胖症也是膝骨关节炎、腰椎疾病等发病和疾病进展的主要风险因素。

此外,高BMI水平累积风险及BMI变化与脑亚健康改变显著相关,这些亚健康改变包括大脑体积减少、白质微结构损伤以及白质病变增多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楚超

编辑 || 颜红波

暑假“慧吃慧动”,让“神兽”远离肥胖系列之二丨如何远离肥胖?

上期说到

肥胖对“神兽”的危害很大

那么,作为家长

应该如何帮助孩子

远离肥胖呢?

图片来源:千库网

如何远离肥胖?

01 合理膳食,巧用搭配

确保孩子的一日三餐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禽畜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不同的食物营养各有特点,食物多样才能营养全面。

图片来源:觅元素

另外还要注意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和色彩搭配,不仅有益于达到食物多样化,还能提高食物的吸收利用率,满足人体营养素的需要。

02 餐餐蔬果,每天全谷

每餐都要有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每天应达到300-500克摄入量的目标。每天都要吃水果,把水果放在容易看到和方便拿到的地方,可以做成不同造型吸引孩子吃。

蔬菜和水果不能互相代替。同时应注意,加工的果汁含糖高,孩子不爱吃水果也不可以用果汁代替,尽量让孩子吃完整的水果。

03 三“高”食物,尽量远离

吃零食,对儿童来说是愉悦的享受,也是为儿童补充能量和某些营养素的一个途径。但零食一定要“慧选慧吃”,少吃高能量、高盐、高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甜点、果脯、含糖饮料、冰淇淋、高盐坚果等。

家长在购买零食的时候尽量选择天然、新鲜、卫生的食物,如新鲜果蔬、奶制品、红薯、鸡蛋、大豆制品、原味坚果等。

图片来源:觅元素

04 健康烹饪,少用煎炸

让孩子参与家庭烹饪,这样既能控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又能增加亲子互动,培养孩子的烹饪兴趣,提高合理膳食的生活技能,还有助于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

在烹饪食物的时候,尽量选择蒸煮、炖、炒、凉拌等方式,少用或不用油炸、油煎等方式,尽量少吃煎炸的食物。

05 规律就餐,科学饮水

家长们应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每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少餐漏餐和暴饮暴食。

家长要确保孩子们喝足够的水,白开水是最佳选择,每天至少喝7-8杯水。出汗过多时,可适当补充盐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如果孩子不想喝白开水,可以喝绿豆水、柠檬水等。

图片来源:觅元素

06 少点外卖,少在外就餐

尽量让孩子们在家就餐,少在外就餐或点外卖。在外就餐和点外卖容易导致油、盐、糖摄入过多,能量过剩,蔬菜、水果摄入过少,长此以往,会使体重增加。

07 专心就餐,细嚼慢咽

营造轻松、愉快的进餐氛围,让孩子专注进餐,吃饭的时候不看电视、不看手机等电子设备,边吃边看电子设备会降低孩子对食物的关注度,影响进食量和消化吸收。

08 每天运动,户外为主

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游泳、篮球、足球、跑步、跳绳等运动,培养孩子1-2种运动技能和运动爱好。

户外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孩子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图片来源:觅元素

09 控制视屏,减少久坐

家长要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每天视屏时间累计不超过2小时。年龄越小、每天视屏时间应该越短,低年龄儿童在连续20分钟视屏时间后需要及时放松眼睛,远眺或者运动一下。

每天持续静坐时间不超过1小时,每45分钟或1小时站起来运动一下。

10 作息规律,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会导致能量摄入增加和代谢健康问题,从而引起体重增长,尤其是内脏脂肪的堆积明显增多。

所以,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图片来源:觅元素

让我们为孩子们营造一个

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环境

用健康科学的方式

预防肥胖

【郑重提示:本文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二次转载请确认版权或更换删除。】

那些一胖就胖肚子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大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

很多女孩明明不算胖,但小肚子特别突出,而男的一过某个岁数,就是挺着 6 个月的啤酒肚,连全球最帅的男人小李子也难逃此劫。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无论男女,一胖都会容易胖肚子?到底该如何避免?

腰围超过这个数,你就是“腹部肥胖”了

这种肚子变胖的情况,在营养学上称为腹部肥胖(腹型肥胖)。

腹部肥胖(Abdominal obesity),又称腹型肥胖、向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躯干肥胖(truncal obesity)、中广型肥胖,俗称肚腩赘肉、啤酒肚,泛指囤积在腰间的脂肪组织,在腹部外斜肌附近尤其常见。

人体有两种脂肪。一种是皮下脂肪,我们平时用手能捏起来的“肚子一层层的游泳圈”就属于这类。还有一种是内脏脂肪,它们“隐藏”在内脏里,比如肝脏、胰脏、肠系膜等周围,外观看不出来,也摸不到。

当内脏脂肪过多时,就容易造成“四肢不胖、肚子胖”的现象,像怀了一颗大西瓜,也就是腹型肥胖。一般男性腰围≥ 90cm 、女性腰围≥ 85cm ,就属于腹部肥胖[1]。

腹部肥胖的典型表现就是肚子大,现在很多人也将它叫作“苹果型”肥胖。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腹部肥胖的危害有多大?

需要警惕的是,腹部肥胖对健康的危害非常大。

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不同,它存在于腹腔内,包裹着人的脏器,如肝脏、胰腺和肾脏等。这部分脂肪起着支撑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但是内脏脂肪一样会囤积,人体的内脏脂肪囤积过多,危害远远大于皮下脂肪的过量囤积。过多的内脏脂肪会让腹部赘肉堆积,但这只是表层危害,它还会让代谢迟缓、内脏机能异常,肝功能衰退以及引发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大量的人群研究证据显示,腹部脂肪的增加——尤其是深藏于腹内和周围器官中的那类内脏脂肪,比如脂肪肝,就是因为腹部脂肪过多地储存在肝脏中了。腹部肥胖会增加很多慢性病的风险,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和癌症等。

这样做可以预防“长肚子”

1.关注体重和腰围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体重指数(BMI)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衡量成人肥胖的标准, BMI 在 18.5~24 为正常;24 ≤ BMI < 28 为超重;BMI ≥ 28 则为肥胖。

光看 BMI 还不够,还要关注自己的腰围。腹型肥胖,即体重正常,内脏脂肪过多,体脂率超标。判断腹型肥胖的重要方法是腰围,成年男性腰围≥ 90cm ,女性≥ 85cm 就属于腹型肥胖。

2.减肥要从全身做起

首先想要提醒大家的是:不存在什么“局部减脂”,只有全身瘦了,肚子才会瘦。

此外,束腰、保鲜膜、瘦身霜也不能减肚子!束腰是把脂肪挤压到两侧,视觉上腰确实变小了,但真的仅仅是“视觉误差”,而且戴久了还会挤压脂肪而让内脏移位,对身体的损坏极大。裹保鲜膜运动也许会让你有一点错觉,但它只是让人暂时脱水,只要一喝水体重迅速就回来了。瘦身霜是会让皮肤发热、出汗,这是对表层皮肤的刺激,影响不到内脏脂肪。

因此,想要瘦肚子,还是要从全身的减重、减肥开始。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3.减肥更应注意减脂

减脂并不是单纯的节食减肥,而是应该在适度减少能量摄入的基础上,尽量做好营养搭配,同时增加运动。

  • 饮食方面

不要刻意节食或断食,可以适当少吃一些,比如以前很喜欢吃炸鸡、烤肉,不妨少吃点,以前每顿要吃两三个大馒头,可以少吃一个。

减少高能量的食物。比如炸鸡、五花肉、含糖饮料、糕点零食等,也要注意适当少吃。可以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优质蛋白质可以比较好地满足身体基本需求,蛋白质摄入以低脂高蛋白食物为主,比如:鸡蛋、鸡胸肉、鱼肉、牛奶等,五花肉、大肠、腰子这些就尽量少吃点。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不要每顿都吃白米饭白馒头,不妨多吃点粗粮、全谷物和薯类食物。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让你少吃,还能比较长时间的不饿,比如你平时吃两碗白米饭,不到中午就饿了,但是,也许吃一碗粗粮饭到中午都不会感觉饿,这就是膳食纤维的作用。

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蔬菜和水果的膳食纤维也很丰富,还有人体需要的很多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最好能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做饭注意少油,油煎、油炸食物尽量少做少吃;吃菜也少放点辣椒酱;肉汤少喝,喝的时候可以将飘在上面的油去掉。

  • 坚持运动

有氧运动是减少内脏脂肪比较有效的运动。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自行车、健身操、跳绳等。建议一般人群每周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除了针对全身的常规运动外,可以每周安排 1~2 次腰腹训练,如平板支撑或臀桥,每个动作坚持 20 秒左右, 5 个为 1 组,每天做 3~4 组,有助于消除多余的脂肪。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0

策划制作

作者|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审核|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博士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策划|杨雅萍

责编丨杨雅萍

审校丨徐来 林林

上一篇: 肥胖基因能改变吗(肥胖症基因)
下一篇: 鸟的肥胖症(小鸟肥胖怎么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