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臭除臭最管用的药膏是(除腋臭用什么药)
48
2025-02-23
糖尿病听多了,但糖胖病是个什么 ?没错,糖尿病大家相对熟悉,而“糖胖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比较陌生。
“糖胖病”实际上就是肥胖2型糖尿病,也就是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是糖尿病与肥胖并存的表现。
简单的理解公式:“糖胖病”=2型糖尿病 肥胖=患有2型糖尿病的同时伴随体重增加。这个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由外国人Sims和他的同事提出的,它的英文名称为“diabesity”,是由糖尿病(diabetes)和肥胖(obesity)两个单词所组成。
“糖胖病”主要是用以强调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代表了肥胖2型糖尿病这一特殊人群。
“糖胖病”可怕么?随着现代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糖胖病”成为了一种现代流行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9年全球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排名第9,糖尿病已进入前10名死因,自2000年以来显着增加了70%。糖尿病也是导致前10名男性死亡人数增幅最大的原因,自2000年以来增加了80%。
临床上肥胖患者易合并代谢异常性疾病,比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高尿酸血症等,而这些代谢异常问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而其中很多疾病也恰恰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的合并症或并发症。
当肥胖 糖尿病,糖尿病病情易加重,使血糖更难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往往血压不正常且难以控制;当肥胖 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升高。
所以肥胖 糖尿病的危害,不是1 1=2,而是1 1>2!您说可怕不可怕呢?
如何判断是否得了“糖胖病”?第一步:判断是否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第二步:计算体重指数BMI及测量腰围。
腹型肥胖:男性腰围 ≥ 90 厘米或女性腰围 ≥ 85 厘米。(腹型肥胖不容忽视;特别注意“将军肚”的人士。)
符合以上两步者,就可以断定为:糖胖病。
中医怎么看“糖胖病”?按照中医相关文献报道及临床经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01脾胃湿热型:表现为食欲强,形体壮实,面红,口臭口渴,便秘尿黄,有痤疮。
02脾虚痰湿型:表现为胃口时好时坏,舌苔白厚,大便稀溏,乏力,懒言少动。
03脾肾阳虚型:表现为腹臀部胖,浮肿,畏寒肢冷,小便多,腹泻腰酸,耳鸣。
04肝郁气滞型:表现为情绪易怒,面暗身痛,睡眠差,月经不调。
以上四种类型,唐咸玉主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更多的是脾虚痰湿兼有肝郁气滞的类型。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
随人们年龄增长,对血糖、血脂代谢速度也会下降,身体内糖、脂在堆积,容易造成营养过剩,会导致出现很多的疾病,高脂血症就是其中一种疾病。
【名医档案】
王宇, 医学硕士,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冠心病的介入诊疗及基础研究,对冠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冠脉内超声等有深入研究。
很多人体检后才发现自己血脂异常,其中不乏年轻人。那么高脂血症究竟是怎么得病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患有这类疾病?
高脂血症:
①原发性,罕见,属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
②继发性,常见于控制不良糖尿病、饮酒、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肾透析、肾移植、胆道阻塞,口服避孕药等。高脂血症跟遗传、生活饮食习惯、年龄等有关。
什么是高脂血症?
1、血浆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过高;
2、甘油三酯水平过高;
3、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过低;均称高脂血症;
4、高胆固醇合并高甘油三酯混合型高脂血症。
以上四种情况均属于高脂血症。
患高脂血症会有哪些表现呢?
原发性者见于儿童,继发性者多在20岁后发病,多数人无症状仅于体检时发现,也可早年发生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中风,周围血管病,常伴有肥胖,葡萄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发生急性胰腺炎,常出现黄斑瘤位于上,下眼睑或腱黄瘤在肢体伸侧肌腱,如鹰嘴、髌、足跟部,伴有肌腱炎时有痛感和压痛。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和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硬化。尽管高脂血症可引起黄色瘤,但其发生率并不很高;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又是一种缓慢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和异常体征。不少人是由于其他原因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时才发现有血浆脂蛋白水平升高。
体检发现:可有肥胖,周围神经炎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糖尿病等的体征。
辅助检查:
(一)血脂,血浆总胆固醇
(二)脂蛋白,测定LDL和HDL比总胆固醇更有意义,LDL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相关,LDL可以说是血脂中最重要的指标。HDL水平升高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有高脂血症的人还会引发哪些疾病?
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此外,高血脂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与癌症的发病有关。
(来源:云南省人口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老刘今年50岁,是公司的中层领导,经常陪老板出去应酬,在一次体检中查出甘油三酯偏高,手底下的年轻人都在私下议论说是他平时大鱼大肉吃出来的。老刘听了有些后悔,早知如此,当初就应该管住嘴巴,现在可好了,不知道怎么样才能降下来。
除了老刘以外,还有一个人的体检报告让人意外,她就是宋大姐,是公司的会计,今年48岁,人特别胖,体重有160斤,平时吃饭多以肉食为主,吃的蔬菜和水果很少,可是她的血项却全部正常,真是让人纳闷。如果说天天大鱼大肉的人血脂会偏高,为何宋大姐没有偏高呢?
这是很多人对血脂的理解,觉得血脂偏高就是吃了太多肉了,但其实食物中的脂肪和体内的脂肪不是一回事,和你抽血化验出来的脂肪也不是一个概念。脂类物质有两类,一个是脂肪,一个是类脂,血液中的脂肪可以游动,而皮下脂肪不能游动,血脂顾名思义就是检查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可以通过四项参数值来判断。
血脂为啥会升高呢?很多人觉得是不良生活方式所致,但其实还会受疾病、长期服药等因素影响,所以不能直接说是大鱼大肉惹的祸。在平时的接诊中,很多患者的饮食并没有大鱼大肉,而是摄入太多的碳水,爱吃米面之类的食物。
血脂偏高的人可能是胖子,也有可能是瘦子,没有直接关系,吃进去很多大鱼大肉不代表他一定会得高血脂。但是,如果一个人腹部很大,说明他肝脏合成的脂肪较多,要注意高血脂的问题。
虽然血脂升高的因素不只饮食这一点,但是饮食占主要因素,大家在生活中还是有必要关注饮食健康,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趁早改掉。
1、摄入过多的米面类食物
这一点很多人忽视,因为中国人的主食米面占比很大,尤其是中老年人,半辈子都是这么吃的,早就习惯了。早晨包子馒头,中午大米饭,晚上面条,顿顿精制米面,可是碳水摄入过多最后都会转化成脂肪,不利于血脂稳定。如果你已经查出血脂偏高,应适当控制碳水摄入量,多吃粗粮杂豆类,有助于降血脂。
2、摄入过多的动物内脏
动物内脏也是很多人爱吃的,不管是切片爆炒还是烧烤味道都很好,但是其中的胆固醇含量很多,大量摄入会使血脂升高,比如说猪肾、猪脑、鸭肝等等,每天应控制在300克以内,一周食用不超过3次。
3、摄入过多的油盐糖
平时炒菜喜欢放猪油以及很多糖、盐调味,吃起来有滋有味,时间长了却会影响血管健康。糖和盐损伤血管壁,脂类物质沉积留在损伤部位,最后越来越多,血液流动的速度就减慢了,血脂水平也会跟着上升。因此,患者应减少使用调味品,保持清淡口味。
中老年人甘油三酯偏高很常见,因为他们的身体本来就在衰老,还有高血糖、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常常伴随着血脂升高,而年轻人也有一定风险,平时经常吃外卖,重油重盐,还喜欢喝奶茶、吃烤串,再加上运动少、久坐、晚睡、抽烟,种种因素相加,风险并不比中老年人少。所以,这两类人都要注意保养身体,做对血管有利的事。
适量补充水分对血管好,患者平时要注意喝水,晨起后、饭后、午休后、睡前这四个重要时间都应该摄入水分,稀释血液,加速血液流动,强化代谢能力,预防血管堵塞。
没有哪一种食物可以降脂,但是我们可以吃对血管有利的食物,比如说猕猴桃、海带、鱼肉、鸡蛋、洋葱等等,补充营养素,减少脂类物质堆积。改变饮食习惯,用粗粮代替细粮,用白肉代替红肉,用白开水代替果汁饮料。
想预防血脂升高,或者已经确诊高血脂,都应该积极运动。首先运动能帮你减掉腹部和肝脏上的脂肪,其次是有利于控制体重,将吃进去的食物热量抵消,最后是提升血管弹性,不容易得慢性病,减少血脂升高的风险。
血脂偏高的人应服用药物,同时在饮食和作息上都要调整改变,晚上别熬夜早点睡,白天抽空锻炼身体,合理搭配饮食,相信血脂水平很快就能降下来。虽然血脂升高初期没有什么症状,但是如果控制得不好和其他疾病合并起来也会带来麻烦,希望大家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