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臭可以祛除方法吗图片(腋臭可治疗)
25
2025-02-25
肥胖问题困扰不少民众,但很多人对其认知有误解。许多人低估其对健康的严重威胁。有不少人认为,只有极度肥胖才会产生健康危害,轻度或中度肥胖无伤大雅。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曲伸教授10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肥胖是一种病,必须进行医学干预。其次,肥胖的轻重,要根据是否代谢异常来判断。第三,肥胖的治疗没有绝招,没有一招鲜,必须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
据悉,近期,世界肥胖联盟发布了《2024年世界肥胖报告》。该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将有近33亿成年人受到超重和肥胖的威胁,高BMI(超重 肥胖)的成年人比例将从2020年的42%增加到2035年的超过54%,5岁至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患病率达到39%。中国的超重或肥胖情况也不容乐观。
据悉,从科学角度来看,肥胖症其实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正常情况下,大脑中的“饥饿中枢”和“饱中枢”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平衡出现异常,“饥饿中枢”的作用将明显增强,人体就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从而食欲大增,而非简单的仅靠意志力就能控制住进食的渴望。
曲伸教授表示,根据临床经验及病因,他把胖子分为红(高代谢型肥胖)、白(代谢正常型肥胖)、黑(炎症代谢型肥胖)、黄(低代谢型肥胖)四种。能吃、能喝、有高血压,一喝酒脸红红的,能喊、能叫的是“红胖子”,他们代谢旺盛,吸收非常好。“红胖子”将来最容易得高血压。“我们和美国有关机构合作研究已经证实了这类肥胖患者的存在。”他说。
黑胖子一般很有劲,像鲁智深一样,能吃能干。很多美国橄榄球运动员都是黑胖子。现在年轻的黑胖子比较多,表现为脖子发黑、女孩子月经不正常、毛发增多、肌肉多,脂肪也多。
黄胖子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一胖就胖肚子,有气无力、甲减、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代谢率降低,喝西北风也胖,一胖就出病。
代谢健康性肥胖者被称为白胖子,他们体重指数超标,但白白胖胖的,皮肤弹性好。医学名词就叫正常代谢性肥胖,就是代谢没有问题。
这四种类型肥胖患者治疗方法完全不一样。对黄胖子,医生会帮其提升激素水平,代谢率高了,自然而然会瘦下来了。黑胖子,减重比较难,必须降低体内的胰岛素水平。红胖子时常出现大便干燥,肠道通畅以后才能减重。而对于白胖子,一般不能轻易减重,否则会导致月经不正常、没力气,需要预防持续性发胖。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容易发胖,有的人怎么吃也不胖?“不同的基因构成决定了身体的代谢类型,从而影响体重。心理因素和部分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体重的增加。”曲伸教授告诉记者,有的人胰岛素水平很高,就特别爱吃。有的人感觉永远吃不饱,这和中枢调控有关。这位专家透露,其现在正在研究肥胖的中枢调控机制,并发现:每个人从出生开始,脑子就有一个“调定点”,设定该长多少体重。有的人可能注定会胖到100公斤,大脑才认为“够了”。
曲伸教授说,虽然人一辈子会长成什么体形大概率由先天决定,但是,如果有人很自律,对疾病的认识超前,或许能控制不增加到原定体重;但是如果任之为之,在原定基础上发胖,那会很严重。这位专家表示,因此,大家所说的“超级肥胖”,就是源于此。
对于更年期女性发福现象,曲伸教授直言,更年期女性最大的问题是向心性肥胖,更年期的替代治疗(常指:激素替代疗法)或是一个减重好办法。“我们说的‘替代治疗’其实很复杂,并不是单纯的雌激素替代治疗,缺钙、缺维生素D,都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他指出,“对于更年期女性,调整内分泌紊乱,获能避免体形就发生剧烈改变;开展针对性治疗,应减少其腹内脂肪和脂肪肝,肠通了、肝通了,腰围就不会增加了。”曲伸教授说。
“减重一定要从全方位出发。”曲伸教授表示,“我一直认为肥胖不能‘一招鲜’。”对于社会上流行的生酮饮食、低卡路里饮食、16 8饮食等“减肥方法”,这位专家认为,都是“赶时髦”。他直言,营养治疗是第一步。曲伸教授表示,因为肥胖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糖尿病发病率、肿瘤发病率变高令人担心。但是瘦了以后,骨质疏松引起的死亡更多,所以千万不要减重过度:该减的减,不该减的不能乱减。大规模研究发现了“U形曲线”:体重指数小于18.5的人全因死亡率,远远高于体重指数在25-30者。全因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人口数之比。
许多肥胖症患者为了减重可能采取快速却不健康的方法,如极端节食或过度运动,其实这些方法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他指出,应该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对症治疗,尤其肥胖症合并相关心血管等疾病的患者,通常伴随慢性生理或心理障碍,需要接受多学科综合护理或多种药物治疗,不单以减重为目标,还应涉及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记者陈静)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原创内容,擅自搬运者必究!
为什么说一胖毁所有?再美的颜值,都抵挡不了肥肉对自己的摧残,一个人发胖后,脸蛋会变圆,眼睛会显小显无神,颜值会明显下降,气质也会大打折扣。
过量的脂肪会分泌有害物质,伤害身体健康,身体负担会加重,运动能力会下降,身体也会出现健康问题,不利于延年益寿。
想要瘦下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戒掉各种发胖的恶习,养成一些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避免脂肪的堆积,逐渐远离肥胖的困扰。
戒掉5个生活恶习,控制热量摄入,提升身体代谢水平,让你远离肥胖困扰!
1、吃零食的习惯
很多人三餐不吃,就喜欢吃各种高热量、高脂肪的零食,比如炸鸡、雪糕、蛋糕、巧克力、薯条、辣条,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低,热量却非常高,会让你不知不觉发胖。
而三餐规律饮食,不吃零食的人,发胖几率是比较低的。如果你也想远离肥胖的困扰,那么第一步就是戒掉零食,规律吃三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才能控制卡路里摄入,避免热量过剩的情况出现。
2、久坐不动的恶习
如果你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平时又不爱锻炼,每天步行数字低于6000步,那么随着年纪的增长,发胖几率也会逐渐提升。
人过了30岁后,身体机能运转水平下降,热量消耗值也会随之下降,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热量过剩的情况,中年发胖的情况也会提前出现。
而平时喜欢健身锻炼,保持锻炼习惯的人,身体活动代谢会比普通人高,发胖几率也会有所下降。一周保持3次以上的锻炼习惯,可以远离久坐出现的亚健康疾病,还能保持年轻的身体状态,抵抗衰老的出现。
3、经常大鱼大肉不忌口
如今经济发展快速,很多人不注意膳食搭配,容易出现营养过剩的现象。很多人白天忙于工作,吃饭马虎应付,到了晚上却大鱼大肉犒劳自己,这样的饮食习惯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晚上吃得太丰盛,肠胃负担会加重,脂肪也容易堆积起来。
正确的三餐比例应该是3:4:3,不要跳过任何一餐,远离各种下午茶跟宵夜,每天的热量摄入不超过身体的总代谢值,不低于基础代谢值。
早餐吃得好,补充优质蛋白,午餐八分饱,适当补充主食,晚餐吃得少,清淡为主,多吃高纤维蔬菜,这样才能减少脂肪的堆积,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身体健康。
4、作息不规律
如果你的睡眠时间不稳定,有的时候通宵熬夜,甚至第二天白天才睡觉,有的时候又睡眠不足,这样的作息对于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身体老化速度也会加快,易胖体质也会光顾你。
我们要学会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不要熬夜,每天保证8小时的睡眠,下午可以补觉半小时,白天精神状态才会充沛,身体代谢水平也会更加旺盛,发胖几率也会下降。
图片来源:pixabay.com
本报讯肥胖正成为困扰全世界的一个问题,比如在日本,约有1/3的男性和1/5的女性超重。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脂肪肝、中风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经常相伴肥胖而来,影响着人体身心健康。
通常,人们认为肥胖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如暴饮暴食和运动不足。人们也倾向于认为超重的人缺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意志力。
但据《每日科学》报道,一项新研究表明,肥胖除了与个人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相关,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包括童年经历,特别是被虐待的经历。这意味着,改善儿童福利,例如增加防止虐待的措施,也将有助于防止成人肥胖。
由神户大学医学研究生院项目教授Tamori Yoshikazu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对5425名公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
2018年,神户市政府向2万名20岁至64岁的市民分发了一份关于其生活状况和健康问题等的调查问卷,以了解居民健康状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Tamori分析了什么样的个人生活条件与素有“各种疾病起因”之称的肥胖相关。
受访者中,男性肥胖者(27.2%)多于女性肥胖者(10.6%),这与日本的全国趋势相同。当研究人员调查与肥胖有关的社会和个人因素时,他们发现肥胖女性与体重正常女性在就业状况、家庭经济状况、教育背景、初/高中期间的课外活动、15岁时的经济环境、童年经历等方面存在差异。此外,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教育背景、童年时期的逆境经历是影响肥胖发生的因素。而在被调查的男性中,没有发现统计上的差异。
所谓的童年时期的逆境经历包括父母对其身体或情感的虐待、心理创伤、童年时期衣食不足等。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日本,尽管肥胖在男性中更为普遍,但个人的社会背景与女性肥胖的发病有着密切联系。这是日本首个证明儿童受虐待经历和成年女性肥胖存在联系的研究。
此外,其他研究表明,儿童遭受虐待(身体、心理和性虐待以及家人的忽视)不仅会导致成年后肥胖,而且与普遍的健康不良相关,例如习惯性吸烟增多。那些经历过虐待的人被认为更容易对含糖或高脂肪的“美味”食物产生依赖,并且在压力下更容易暴饮暴食。
“男人和女人对体重的看法是不同的,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将‘瘦’与‘健康和美丽’联系起来。追求‘健康和美丽’的理想需要足够的社会经济手段,因此,经济困难对女性肥胖的影响可能更大。此外,儿童时期的成长环境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身体变化’(即生物转化)而超重,例如激素分泌引起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存在还没有被阐明,但它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Tamori说。(徐锐)
来源: 《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