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中药治腋臭(张仲景偏方)
42
2025-02-24
我都99岁了!身体一直都很棒,十年前发现肚子上鼓了个包,起初只是站着的时候会出现,躺下就又不见了,我就没太在意。但是直到最近越来越疼,我就来找您了。
2024年岁末,即将步入百岁高龄的赵爷爷(化名),迈进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疝和腹壁外科门诊,向疝和腹壁外科主任陈杰教授倾诉着焦虑和苦恼。
身体的“小漏洞”,却是个“大麻烦”
陈杰主任在经过详细的查体问诊后,确定老人患有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简单说来就是人体内的脏器,通过肚子下方腹股沟区域的一个小 “漏洞” 钻了出来,在皮下形成一个鼓包。刚开始,这个鼓包可能时隐时现,只在站立或用力时出现,不太影响生活,因此通常不会引起患者的关注。
久而久之,随着鼓包越长越大,坠胀感会越来越明显,随着腹内压不断增大,有些人会出现每走一步、每咳一下,甚至稍微动一动,都会产生疼痛或其他不适感,严重影响日常活动与休息。如果时间越长,“运气”不好,鼓包很可能会卡在洞口回不去(医学上叫“嵌顿”),严重者会出现缺血坏死情况,必须马上手术,否则会危及生命。
疝修补手术通常来说难度不高,但是高龄患者面对此类手术,由于本身身体机能的衰退,心肺功能减弱,代谢缓慢,可能会导致术后恢复困难,且麻醉与术中风险也通常较高。传统手术住院周期漫长,陌生环境容易导致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孤独焦虑,家属长期陪护护理事务繁琐精细,感染及血栓、肠梗阻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随时危及生命安全。诸多因素使高龄病患在就医时犹豫不决,顾虑重重。
15分钟,为百岁老人解决十年困扰
陈杰主任耐心与老人和家属解释病情与沟通,并提供了手术方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直门院区的日间手术中心进行疝修补手术,上午手术,下午就可以接老人回家了。
陈杰主任的话让老人一家放下顾虑,次日一大早,赵爷爷和家人就早早来到了日间手术病房,期望盼望能借此机会彻底解除困扰老人多年的病痛。
医护人员用家常话语舒缓老人紧张,日间手术中心医护麻一体化团队紧密配合,疝和腹壁外科医生团队组织多科室会诊评估,麻醉医师选取符合老人身体情况的麻醉方案,护理团队做好术后护理工作准备,全员力求把手术风险降到最低,确保手术的安全与成功。
老人与医护团队合影
上午9时,手术正式开始。陈杰主任小心翼翼地避开老人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这两根重要的“线路”,一旦损伤便可能影响老人下肢感觉与功能。随后陈杰主任精准地把疝囊推回原位,又采用自创的腹膜前修补法修补了老人的腹股沟缺损。这一方法不仅创伤微小,把对老人的身体损伤降到了最低,且修复效果好,能够帮助老人术后快速恢复。仅用时15分钟,手术顺利结束,老人安返病房。
术后恢复对老人是一个严峻考验。因为高龄老人机体调节差,细微波动便可能隐藏大隐患。日间手术病房护理团队接力守护,即刻查看患者神志,紧盯各项术后指标;查看手术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协助老人翻身为其安置舒适体位;耐心细致地向老人示范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规避血栓风险。
“
真是想不到,犹豫了十年做不做手术,而现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这马上就能出院了!
”
术后2小时,老人便能下床活动,精神矍铄,满脸洋溢着难以置信与感激之情,不住地称赞着医术的高超与团队的周到。
下午,老人出院之际,医护向老人和家属叮嘱居家护理的注意要点,随时为老人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指导,让这份关怀与守护不停歇。
老人在家恢复良好,术后一周,在家人的陪同下如期来陈杰主任门诊复查。
老人复查后恢复良好,开心地与陈杰主任及医护团队合影留念
优质医疗与“人民”速度双重保障
日间手术中心的启用,开启高质量医疗服务“高速通道”,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快捷的就医新体验,带来国家队优质医疗服务与高效的“人民”速度双重保障。
日间手术的管理模式适用于临床路径清晰、风险可控的中小型择期手术的患者,多数患者 24 小时内便能完成入院、手术、出院的整个流程。以疝修补手术为例,传统手术住院时间较久,而日间手术可缩至一日以内,大幅削减患者住院等待的焦虑煎熬,家属无需长期请假陪护,工作生活与照顾病患得以平衡。
日间手术模式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专业护理人员共同为患者的医疗安全保驾护航——外科医生精研手术规划,麻醉医师精准施麻并实时监控,护理团队术前悉心筹备,术后精心照料,耐心宣教,各个环节都需要紧密衔接,全程保障有力,共同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优质服务。
即使是高龄老人,在医生专业的术前评估与团队的共同保障下,也可以选择日间手术模式,减轻老人对“住院难”“就医难”的顾虑,打破“高龄手术难”的传统偏见,帮助老人快速回归生活常态。
学科简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疝和腹壁外科是一家独立的疝和腹壁外科专业科室,由亚太疝协会APHS主席(2021-2023)陈杰教授担任主任。团队根据“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和患者自身情况进行术式选择。
特色诊疗:开展腹股沟疝和股疝、腹壁疝、切口疝、食管裂孔疝、造口旁疝、盆底疝、腹直肌分离、腹壁植入物感染、腹壁肿瘤、腹膜后肿瘤、肥胖及代谢疾病等各类疝和腹壁外科疾病的开放和腹腔镜微创及机器人手术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供稿 | 疝和腹壁外科 李娟、日间手术病房 张睿
责编 | 师欣楠、张贺
排版 | 张贺
声明 |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号:rmyy 1918)
你是否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过眩晕的困扰:比如在躺下、起床或转头时突然感到天旋地转、头晕目眩,甚至伴有恶心和呕吐?如您有这种表现,可能是耳石症在“作祟”。
这些表现 可能是耳石症
耳石症是由于内耳耳石(一种碳酸钙结晶)异常脱落并刺激半规管感受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耳源性眩晕疾病。40岁以上人群多见,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耳石症又被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其眩晕的发作有以下特点:
1.良性(自限性):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自行缓解症状,但易反复发作。
2. 阵发性:每次发作持续几秒或数十秒,很少超过1分钟;
3.位置性:与头部的位置变化有关,如抬头、低头时,早上起床、半夜翻身时会出现眩晕,但具体的动作因人而异。
耳石症发作时患者往往感觉天旋地转,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走不稳路等,不仅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还可能引发心理恐慌和意外伤害,如跌倒和骨折等。
对于确诊耳石症的患者,耳石复位是首选治疗方式,通常可迅速见效。耳石复位治疗分为人工手法复位和仪器复位治疗。人工手法复位具有局限性,复位疗效易受影响。
为了给耳石症患者带来更先进的治疗技术,提升耳源性眩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平阴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引入了Verti—Chair眩晕症综合诊疗平台。这一平台不仅能准确定位和复位耳石症,还能进行旋转试验,评估前庭功能,区分不同类型的眩晕,并确定损伤部位和代偿程度。
与传统手法复位相比,机器复位具有以下优势:
1. 标准化的变位试验和耳石复位方法,确保治疗的规范性;
2. 对于难治性耳石症,仪器能更准确地控制体位、速度和角度,缩短治疗时间;
3. 适合各种体型和状况的患者,包括肥胖、恐惧心理、颈部活动受限等,治疗过程安全,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4.全自动化的诊断与复位流程,显著提高了治愈率和有效率,满足现代临床需求。
眩晕症综合诊疗平台的引进,标志着耳石症治疗技术的新跨越。不仅提高了治疗的效率和效果,还为患者带来了更加舒适的治疗体验。椅子上“转一转”,轻松摆脱耳石症,重拾平衡生活。
眩晕诊疗科普—耳朵里会跑的“小石头”
什么叫耳石症呢?
耳石症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疾病,全名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内耳平衡障碍,通常在翻身或者躺下后会出现天旋地转的症状,因与“耳石”脱落有关,俗称耳石症。
所谓“耳石”,指的是正常人的内耳球囊、椭圆囊结构内有感受重心变化的一种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故称为耳石。由于各种原因,耳石有可能从黏附位置脱落,游离在内耳淋巴液中,当人体头位发生变化时,耳石随重力作用移动,刺激内耳平衡感觉神经,进而产生相应的眩晕症。
耳石为什么会脱落?
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耳石可自发脱落;
过度劳累、颠簸、外伤撞击、特殊头位可促使耳石脱落;
各种内耳疾病会引起内耳环境改变,继发耳石症;
骨质疏松,钙代谢异常引起耳石成分改变而更易脱落。
临床表现
典型的表现为体位变换后出现视物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数秒到数十秒,往往在1分钟之内可自行停止。多数患者眩晕发作时不敢睁眼,常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大汗、面色苍白等,严重时伴有腹泻等症状。
得了耳石症怎么办?
耳石症的治疗有手法复位、机器复位、药物治疗,以复位治疗为首选。
复位后注意事项
复位后注意休息,1周内尽量避免患侧卧位,避免剧烈活动,清淡饮食,病情较重者可配合药物治疗。
通讯员 康秀娟 报道
点击上方江南晚报订阅
锡城热点新闻即时推送
网络图
家中有重病患者或随时需要关注的残疾人,家属们会面临巨大的身心压力。如何让他们能抽出半天或一小段时间,通过外力来提供心理或居家方面的支援,给家属们一个喘息的机会,成了不少社区尝试的方向。不过,昨天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一新生事物目前还在探索阶段,因为遇到的困难不小。
“爱相伴”让残疾人家庭有了心理支援服务
昨天上午,春潮花园第二社区的小会议室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其中一个游戏环节令人印象深刻:每个活动参与者都随机抽到了一样礼物。有人拿到了一根精致的敲棒,可以捶打身体上的穴位和经脉,但他的心愿是要一副乒乓球拍。当他大声说出自己的心愿时,有一位拿到球拍的参与者愿意和他交换,但交换者也不想要敲棒,而是希望得到一盆仙人球绿植,经过几次交换,最终所有人都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礼物。“只有你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别人才会了解你,你才能得到帮助”,来自合德婚姻家庭心理服务中心的王静雯表示,该活动旨在让参与者勇敢融入社会。据了解,春潮花园开展的“爱相伴”项目始于去年10月,为社区30名困难残疾人家属提供帮助。据悉,目前社会上还缺乏为残疾人家属群体提供服务和关爱的制度安排和人文氛围。该人群一般心情压抑,又没有很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导致情感慰藉缺乏,其中的60%因工作、生活受到影响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症状。
社区里一位70多岁的老人,目前还在照顾自己50多岁的残疾弟弟。弟弟因长期卧床身体肥胖,翻身洗浴等日常活动已相当困难,不过哥哥总是不愿接受外来的帮助,生怕弟弟受到歧视。该项目也希望通过活动不断让这位哥哥接受外界帮助,从而使自己得到喘息。
“银扶手”给失能老人家属放半天假
无独有偶,最近梁溪区金星街道也推出了一项“喘息服务”。家住中桥二村的倪阿姨不久前难得离开中风的老伴,参与社区组织的徒步活动。据介绍,倪阿姨的老伴因为脑中风,在床上躺了一年多,身边离不开人,全靠倪阿姨照料。时间一长,倪阿姨整天绷紧了弦,身体、精神都有点撑不住了。现在,倪阿姨成了“银扶手”居家失能老人家属支持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她每月都能有半天时间供自己支配。在金星街道,共有25户失能老人家庭因这项服务受益。
梁溪区民生服务中心负责人郁梦泠介绍:“从金星街道范围内选取了符合条件的25位失能老人家属,以项目的形式在一年内为每位家属提供12天-20天的喘息服务。除了日常照护,还会对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干预,以减轻失能老人家庭内部的照料负担,提高照护水平,提升失能老人生活质量。”
受惠面窄、专业人员缺乏问题亟待解决
据了解,为残疾人家属或失能老人家属提供的这类喘息类支援服务,在无锡刚刚兴起。春潮花园二社区的工作人员吴海英说,他们社区持证残疾人有130多名,不少家庭在拆迁后分到了几套房子,可以通过收房租补贴家用,经济上的压力减轻。但许多残疾人家庭在心理和活动方面的需求在增加,社区的工作人员根本无法顾及这么多人,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搞活动。去年他们引进公益创投项目,让专业心理团队介入,设计的活动质量高,残疾人家庭的满意度也在增加,给社区带来了活力。但目前受益面还不广。“银扶手”项目也面临受惠面不广的问题。郁梦泠介绍,辖区范围内共有失能老人300多名,其中近三分之一被送往养老机构,其余则在家中由伴侣或子女照顾,但因项目受益的家属仅有25名,占比不大。而这项创新的做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服务对象难选、专业护理员缺乏、上门服务存在不安全因素、无借鉴经验、项目周期短等,都让项目实施起来阻力重重”。
据悉,喘息服务要做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些走在养老服务前列的城市,如苏州、杭州等,已在机构喘息与居家喘息上试水,由政府买单,为失能老人家属减负。所谓机构喘息,就是由养老机构或残疾人托养机构提供一部分专用床位,让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进来住上一段时间,让家属轻松一阵子;居家喘息则是由专业护理人员上门提供擦澡、翻身等服务。两种模式的最终目的都是让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的家属或残疾人家属能喘口气,歇一歇再启程。晚报记者 黄孝萍/文
原标题:“喘息服务”为特殊家庭“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