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臭微波硬块是什么原因(有谁做过微波腋臭治疗?)
27
2025-02-23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韩金序 实习记者 郑怡琳)10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南对肥胖症的分级进行更细致划分的同时,也为不同级别的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路径。
指南主要作者之一、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过去肥胖症患者的诊疗往往因科室而异,缺乏统一标准。此外,对于伴随肥胖出现的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等合并疾病,诊疗过程中也未得到充分考虑,导致治疗方案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
鉴于此,新指南根据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将肥胖症分为4个级别,并综合考虑是否伴有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肥胖症相关疾病,为每个级别患者分别提供具体诊疗路径。“规范性的诊疗指导能帮助不同科室医师对患者制定长期规划,也更容易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张鹏解释道。
除了对诊疗路径进行细分,新指南也对“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提出规范。多学科协作团队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专科护士或全科医师、临床营养(医)师、内分泌代谢医师、心血管医师、精神心理医师、运动康复(医)师、减重与代谢外科医师、中医医师等,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营养治疗、药物干预和心理指导等全面健康管理。
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中,指南提倡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鼓励采取医患共同决策。“肥胖更多是一种行为治疗,各方面的管理都很重要。对于肥胖症患者来说,诊疗方案一定是患者愿意接受且愿意坚持的。”张鹏解释道,“医患共同决策更容易让医师制定出患者愿意遵循且能持续执行的方案,这也是本次诊疗指南的亮点之一。”
记者注意到,新指南还对身体质量指数做出了进一步分级。“曾经达到24千克/平方米且低于28千克/平方米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千克/平方米为肥胖症。但是对于超过28千克/平方米的群体没有进一步分级。不同身体质量指数层级的患者身体状况不同,其相应治疗方案也需要做出调整。”张鹏表示,肥胖症的诊疗必须基于身体质量指数的分级,才能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做出更加精准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个人形象,更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在现代社会,肥胖与脂肪肝的关系日益紧密,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问题。今天就给大家讲讲肥胖与脂肪肝的那些事。
肥胖被分成4个等级
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最新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将肥胖症分为四个等级,以便为不同等级的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诊疗方案。肥胖的分级主要基于体重指数(BMI),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具体分级如下:
①轻度肥胖(Ⅰ度):BMI 为28~32.49kg/m2;
②中度肥胖(Ⅱ度):BMI 为32.50~37.49kg/m2;
③重度肥胖(Ⅲ度):BMI 为37.50~49.99kg/m2;
④极度肥胖(Ⅳ度):BMI≥50kg/m2。
肥胖与脂肪肝的关系
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过度堆积而引起的一种病变。正常的肝脏内含有少量的脂肪,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但当肝组织学上超过 5%的肝细胞有脂肪变性时,就可以诊断为脂肪肝。
脂肪代谢紊乱:肥胖者体内往往存在脂肪代谢紊乱的情况。当身体摄入过多的热量,超出了能量消耗的需求时,多余的能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肝脏作为重要的代谢器官,也容易堆积脂肪。当肝脏内脂肪的合成与转运失衡,导致脂肪过度沉积时,就容易形成脂肪肝。
不良饮食习惯:肥胖人群通常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好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这些食物的摄入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促使脂肪在肝脏蓄积。
胰岛素抵抗:肥胖者可能还伴有胰岛素抵抗等问题,这也会进一步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增加患脂肪肝的风险。
肥胖是导致脂肪肝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脂肪肝的发生率也相应上升。对于已经患有脂肪肝的肥胖者来说,如果不控制体重和改善饮食习惯,脂肪肝的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甚至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更为严重的肝脏疾病。
如何预防脂肪肝?
1.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的比例。
2.加强运动锻炼:通过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提升身体的代谢能力,促进脂肪的消耗。
3.控制体重: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逐步降低体重,以达到健康的体重范围。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肝脏的健康状况和脂肪含量,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如今,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高流量词汇。同事聚会聊天,无论胖瘦,控制体重都是永恒的话题;搜索减肥,网络上提供各种各样的方法可达数百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减肥之路。但是,你是真的胖吗?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减肥这件事。
肥胖有哪些原因?为什么需要减肥?
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摄入的热量大于了消耗的热量。摄入的热量太多,简单来说就是吃得太多了,实际所摄取的热量需要远远大于了机体正常所需,于是就变成“多出来”的体重储存下来。另外,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现代职业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类的活动量越来越少,消耗的少了,由此“省”下的能量也变成了“多出来”的体重。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遗传因素,身体成分,情绪性格,环境温度等都对机体的基础代谢有所影响,从而对体重产生影响。
减肥,用医学的说法是肥胖的营养治疗。而什么是肥胖呢?书本上的定义是,体内的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体重过重,体脂过多。调查发现,肥胖和死亡率会有着明显的关系,当同样身高下,人们的体重越重,死亡率就会越高,肥胖导致死亡率增加的原因就是肥胖会增加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病的危险性。所以,把体重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
在临床上使用BMI指数来判断肥胖,BMI指数的计算方法是:BMI=体重(kg)÷身高2(m2),比如小明身高1.6m,体重52kg,那么小明的BMI就是52÷1.6÷1.6≈20.3kg/㎡。那么,小明的BMI是20.3,他胖吗?在中国,对于肥胖的分级如下:
由表格可见,小明属于“不胖”的范畴。
减肥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情况需要到医院进行医学减重?
减肥的方法是因BMI而异的,当BMI(kg/㎡)在24-28之间,或者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可以通过一些基础治疗方法来减重,具体包括饮食、运动、心理治疗、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五个方面。而当BMI(kg/㎡)在28-35之间时,基础治疗无效,则需要前往医院的相关科室,完善相关检查后根据个体情况采用药物治疗,当BMI(kg/㎡)≥35,并存在危险因素时,更可以进一步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肥胖。
BMI正常代表不需要减肥吗?
其实也未然。我们还需要测量一些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当然这需要前往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做一个全面健康体检。常见的包括腰围,身体成分分析,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然后会询问家里人的患病情况,有无遗传病以及自己平时的饮食,运动习惯,从而综合评估关于肥胖以及会不会得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风险。然后还要看看自己的意愿,对自己身体的要求,从而得出一个个体方案。
如何科学减重?
如果没达到前往医院减肥的标准,但还是觉得自己胖,应该怎么科学地控制自己的体重?
首先,先评估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规律的生活才能保证规律的进餐,规律的进餐才能保证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改掉自己随心所欲进食的习惯,在每天固定时间进食,从而再固定地减少进食量。然后,养成一个定期体检的习惯,每年定期对身体做一个健康评估,看自己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减重计划。最后,加强锻炼配合科学的饮食计划,可以有效减重。
在完全不控制饮食的情况下,想要达到真正“减重”,还是需要很大运动量的。距相关研究提示,想达到减重,需要每天运动消耗500kcal(女性)或者700kcal(男性),3个月左右才可以减重5%-7%。可以理解为,在跑步机上以10km/h(6mph)的速度跑1小时,对于体重50kg的人可以消耗500kcal,对于体重70kg的人可以消耗700kcal。另外,运动不仅可以减肥(减低体重),而且减少了减肥过程中肌肉的流失,可以让身体成分更健康。
如果不爱运动,又想苗条,可以在保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短期内采取低能量平衡膳食或者轻断食模式。
在2017年中国的肥胖率已经高达12%,肥胖人口自然也是全世界首位,青少年肥胖问题也日益严峻,但是,由于不科学减重导致患上抑郁、厌食症的患者也比比皆是,希望借由此文,能让大家对自己的体重管理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